前情回顧:(9)—— 第一章第一節 議和之日
正說話間,忽然從驛館東街口傳來一陣整齊的靴履踏步之聲。在這其中,還混雜著戰馬鐵蹄叩打在石板上的清脆響亮,以及車輪在滾動時發出的磕碰顛簸。馬忠久為相府門下督,為人十分機敏,甫一聽到這聲音便下意識地回頭張望。只見遠遠地一大隊人馬,正排著整齊的隊列,沿著街道向驛館方向走來。這隊人馬不過只有幾百之眾,隊列中卻夾雜著上百面各色旗幟,直晃得馬忠眼花繚亂。茫茫一片彩旗之中,眾星捧月一般,顯出一面巨型大纛來,大纛旗面上用紅底黃紋絲線繡了一個斗大的“吳”字。馬忠見狀,面露喜色,高興地向諸葛亮稟報:“丞相,是東吳的使臣到了。”
這列車隊漸漸駛近。當先兩騎,分別是尚書鄧芝和將軍趙云,二人身旁,則是一個馬忠從未見過的東吳將領。這個人端坐在馬鞍之上,滿臉的不豫之色。尤其是在他左臉頰上那一道幾乎貫通面部上下的傷疤,更是顯得猙獰異常,這個人自然就是東吳使臣的護軍將軍——偏將軍丁奉。丁奉在永安城外被十三名虎豹騎騎士劫營,弄得十分狼狽,不僅損兵折將,傷了副使駙馬周循,甚至連一向十分自負的他自己也被武藝高強的青衣首領一劍劃破臉頰,這讓他丟盡了臉面。從永安到廣漢驛,再從廣漢驛到成都城,一路之上再也沒有誰見過他的笑臉。
趙云于永安城外江邊空地上救下丁奉一行,當晚便和隨后趕到的尚書鄧芝商議,二人決定由鄧芝起草,來給丞相府寫一道密信,將當天所發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諸葛亮。第二天一早,諸葛喬便帶著這封密信,從永安一路飛奔回成都,親手把信交給諸葛亮。
看罷信中所述,諸葛亮心中百感交集。先是震驚于虎豹騎之強,萬沒想到這支名震天下的曹魏精銳,竟然膽敢千里躍進奔襲,而東吳護軍卻幾乎不堪一擊。進而,他又感嘆吳使張溫、周循永安受挫一事,對這次漢吳兩家再議結盟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否則,以夷陵戰果而論,東吳方面必然是趾高氣揚,對蜀漢皇帝以及大小臣工定會不屑一顧。經歷過這次截殺之后,他們的囂張氣焰必定受到不小的打擊,這就給了蜀漢方面極大的回旋余地。當最后諸葛亮讀到書信中關于趙云從敗軍之中撿到一枚蜀漢將軍令的文字時,他忽然感到一陣心驚膽戰。他心里比誰都明白,剛經歷過夷陵戰敗、先帝病死的蜀漢帝國,已經再也經不起任何由內部而起的滔天巨浪了。
“吁——”丁奉一聲輕喝,打斷了諸葛亮的思緒。他黑著臉,喊一聲號令,身后的東吳軍士便停下腳步,握住兵器,直挺挺地站在道路中央。趙云和鄧芝先躍下馬來,快步走到諸葛亮近前俯身參拜。丁奉握著腰刀,走回到身后的馬車旁,將張溫和周循接了出來。
諸葛亮不等鄧芝和趙云過來,便一步上前握住二人的雙手,由衷地感嘆道:“二位辛苦了。”
鄧芝忙道:“丞相哪里話,這是卑職的職責所在。”
“走,我們一起去迎接張大人和周大人去。”諸葛亮松開二人的雙手,招呼大家一起過去。
這是一次注定將載入史冊的結盟,聰慧如諸葛亮和張溫,自然明白此事干系重大。此前,二人都曾在各自所在的陣營里力排眾議,極力促成這漢、吳第二次同盟,此時二人相見,不免有一種惺惺相惜之感。東吳正使張溫不過才剛剛三十歲,副使周循則更為年輕,只有二十出頭。二人奉命出使蜀漢之初,心里也并沒有多少底氣。現在見諸葛亮如此熱忱,而蜀漢的實權大員射援等人也都在此迎候自己,心里這塊懸著多日的石頭總算是落了地。張溫激動地握住諸葛亮的手,不停地說著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可是,從他的神態語調不難看出,他心里是有多么興奮。
諸葛亮也動情地說道:“這次促成漢、吳議和,張大人功不可沒。將來兩家結盟,共伐曹賊,恢復漢室天下,張大人必會因此而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能得丞相金口一贊,張溫十分榮幸。咱們做臣子的,掃除奸邪乃是為君分憂,是為臣的本分。之外的事情,咱們只要保持一顆忠心便好。”張溫巧妙地應對到。
諸葛亮微微一笑,心想這張溫還真不可小視。他轉臉向站在張溫身邊的周循說道:“亮常憶當年先帝駐軍夏口時,和周都督歃血為盟,兩家聯軍于赤壁擊破曹兵百萬,共筑漢室復興之基業。今日周都督雖已仙逝,小周駙馬子承父志,再助兩家結盟共討曹賊。他日漢室復興,周駙馬必與張大人一道,當為首功。”
周循笑道:“不敢不敢,若漢室復興,自然是丞相首功。”
“周駙馬,我為你引薦一人,我想你大概做夢都想不到會在這里再次遇見他。”諸葛亮轉回頭去,呼喚龐宏道,“巨師,到前邊來,見過張大人和周駙馬。”
龐宏從一眾官員身邊小心繞過,有些拘謹地走到周循面前來。他見大家都十分不解地望著自己,不由得臉一紅,緊張地有些發抖。
周循望著向自己走來的龐宏,心中疑惑。他抬頭看看諸葛亮,喃喃道:“莫非,莫非,他是……是龐軍師的兒子?”見諸葛亮點頭,周循轉頭仔細端詳龐宏。片刻之后,他的臉上露出了驚喜的神色。他撲上去一把抱住龐宏,高興得喊道:“巨師,是你么,巨師?沒想到當日柴桑一別,你我再次相見,竟是在十五年后。你這一向可好?只可憐龐叔叔……” 說到此處,周循竟顧不得使節禮儀,聲音有些哽咽起來。
“循哥,是我。”龐宏怯生生地叫道。
原來這青年官員龐宏,便是蜀漢前軍師——大名鼎鼎的“鳳雛”龐統的兒子。龐統在赤壁大戰時,曾擔任東吳統帥周瑜的幕僚,因為屢出奇計而深得周瑜重用。二人之子周循、龐宏,從小在一起長大,讀書嬉戲,情誼非常。后來周瑜亡故,龐統見孫權不肯重用自己,便改投劉備,被劉備賞識,委以重任。后來龐統以軍師之尊,率軍攻擊蜀地劉璋。就在大軍勢如破竹、將到成都之前,劉備軍隊在落鳳坡中計,龐統不幸死于亂箭之下。后來,諸葛亮念同僚之誼,將尚未成年的龐統孤子龐宏養在府中,到其剛成年時,便委以相府屬官侍曹之職,以作歷練。數月前,諸葛亮聞聽周瑜之子駙馬周循將作為東吳副使,出使蜀漢,便心念一動,將職位低微的龐宏也帶到身邊,心想以二人的故舊之情,必然會大大有助于此次兩家結盟議和之會。
“哎呀,真的是你。不想當日柴桑一別,竟有十五年不能見面。當初我們依依不舍,各奔東西之時,都還是小小頑童。真沒想到在這里能再相見!”周循一下子握住了龐宏的雙手,這位堂堂東吳使節,孫權的駙馬,竟然快樂地像個孩子。他笑著對龐宏說道:“沒想到你還是那么靦腆,一點都沒有變。”
龐宏面頰微紅,額頭上竟有了些許汗珠。他喃喃說道:“結盟之后,咱們就是一家,自然會有更多機會再見的。”
周龐二人十五年后再敘金蘭之義的場景,令在場的官員們很是感懷,尤其是像趙云這種曾經經歷過第一次結盟時孫劉聯軍共破曹兵壯舉的老將。他回憶起赤壁之戰時的輝煌,再聯想到后來夷陵之戰時兩家兵戎相見后的狼狽,不禁也感嘆起了世事的無常。
“此次漢吳再議結盟之事,全憑丞相不計前嫌,力排眾議,派遣鄧尚書到我東吳,向吳王陳說厲害。我吳王念及與大漢先帝當年共破曹賊之情,又感丞相今日再倡結盟之赤誠,隨派遣周駙馬和在下,不辭千里,來成都商議此事。但愿我們能再次攜手,兩家罷兵,共討曹賊!”張溫明顯受到了感染,情緒有些激動。
“但愿吳、漢義同金蘭,永不交兵。”周循輕輕放開龐宏,面色凝重地說道。
“好好,二位使臣如此說,亮心下十分寬慰啊。我想這也是大漢陛下和吳王共同的心聲。來,此處濕寒,我們到驛館里去圍爐而坐,好好敘敘。“諸葛亮心中快慰,看來自己推出龐宏這一步棋算是獲得了雙方的認可。他終于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了長久以來從未有過的輕松。他微笑著拉起張溫、周循,邀請二人一起進入驛館廳堂。
站在諸葛亮身邊的射援忽然淡淡一笑,對張溫說道:“是啊,我們特為二位使節準備了蜀地特色宴會,二位可先從這‘酒菜’二字上,體驗我大國風貌。”他有意將“大國”二字咬地極為真切,似笑非笑地看著張溫。
張溫一怔,一時竟不知該如何接射援的話。馬謖見射援不懷好意,心中哂笑。他順嘴解釋道:“常言道‘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當日鄧尚書也曾極力贊揚江東魚米菜蔬味道鮮美。今日午宴之上,兩位使臣品嘗蜀菜的時候,一定也和鄧尚書一樣,盡享口腹之福吧。”
蔣琬順勢在幾人面前擺個請的姿勢,微笑著說道:“請吧,幾位大人。”
目 ? 錄:最后的漢歌 第一卷 暗涌 全目錄
如果您喜歡這部關于三國的小說,喜歡后英雄時代的人生百態、生死搏殺,您可以關注作者,或者簡單地點個贊以示鼓勵。您的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