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若木槿
剛下火車便被一陣寒風攫住,天下著雨,站臺上的人們稀稀落落地走著,站臺兩側雜亂地堆著廢棄的建筑物和建筑材料,一切都顯得荒涼極了。回學校,我趕上了上午的最后一節課。古代漢語老師向來奇葩,他最大的樂趣是嘲笑我們沒有男朋友,以及吐槽李易峰,還有,在講到某些與愛情相關的知識點的時候,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強調:古代沒有愛情!
返校后的日子平靜如水,放眼望去,每天都在相對穩定的作息里做著差不多的事,就連心情的起伏都變得有規律可尋,偶爾情緒高漲激情滿滿,偶爾孤單落寞不知所措。一個人走過的日子,是自在而安適的,不用害怕哪句無心的話傷了誰,也不為被誰有意無意的舉止所傷。只是時間一長,又難免渴望一個溫暖的懷抱,似乎吵吵鬧鬧也不錯,連淚水都是美的。
杭州是座時尚又典雅的城市,濃重的現代氣息與豐厚的古典韻味渾然一體……當然,最有名的是西湖和靈隱寺。與杭州結緣只因在國美念書的男友,不曾正兒八經跑去玩過。他所在的南山區就在西湖湖畔,便去過兩次;至于靈隱寺,因他學業之外還做著兩三份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又遠,便不曾去過。
難得在正常節假日外,我們的假期碰到一起,我便跑去杭州。室友有些不平,說怎么總是我去找他,一夜車程,怪累人的。我自己倒以為正常,他學業之外還忙著工作,走不開也是沒辦法的事;我呢,一個每天看書寫字的閑散人士,到哪兒不能看書寫字呢?出去走走,權當散心,也好。通常,他工作時我便留在住處,一邊看著時間等他回來,一邊讀著書,或看著電影。
在學校,總有各種忙不完的事跑出來擠占時間;拋開一切跑來杭州,緊繃的心弦一松,反而能靜下心來,帶著閑適的情緒,好好讀會兒書。大約花了一天左右,我終于從頭至尾將《邊城》的小說和電影看完,還順帶關注了下沈從文與張兆和的愛情。
沈從文是張兆和的老師,他們相識于上海中國公學大學。據說沈從文見了張兆和在操場上邊走邊吹口琴,動作利索,神采飛揚,被其打動,從而開始了其漫長的情書追求之路。歷經波折,終于共結連理。然而,兩人的婚后生活,似乎不盡幸福。
在《從文家書》的后記中,張兆和這樣寫道:“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理解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
對于婚姻與愛情,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早已有過不少的論述:“愛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終成眷屬的厭倦,要么苦于未能終成眷屬的悲哀。”“老實說,不管你跟誰結婚,結婚以后,你總發現你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外一個。”愛情在他眼里似乎是蒼涼而有些不堪的,但他與楊絳先生卻是伉儷情深,婚姻美滿。
《圍城》我是一年多前看的,那時不曾經歷愛情,也不這么敏感,沒心沒肺的;一行行掃過,合上書,腦中只留下一個模糊的故事輪廓。后來從各處遇得書中的名句,只覺得那一句句冷靜而犀利,道盡了世故人情。終于生出重溫的沖動來。倒是上學期成都之行去峨眉山的車上,導游講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還記憶猶新。
司馬相如在卓王孫的宴會上與寡婦卓文君一見鐘情,但那時他不過是個窮困潦倒的文人,卓王孫不可能接受兩人的結合,于是私奔。后來,司馬相如因文才被武帝賞識,到京城做官。據說他上任不久便打算納妾,卓文君為挽回其心意寫了《白頭吟》,他卻回復“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唯獨卻“億”,表示早已忘卻往事。卓文君又寫了首《怨郎詩》,終于使司馬相如憶起前塵種種,滿心慚愧,絕了納妾之心。故事的結局自然是兩人復得幸福美滿的婚姻。
那時我和男友因為一些事情鬧得不太愉快,這樣一段唯美的曠古絕戀不能不讓我心向往之。后來古代漢語老師在講某個知識點時亦牽扯到這段故事,他卻說當時司馬相如窮困潦倒,為了卓家的錢才以琴音勾引卓文君的,所以不難解釋他為何在發達之后便產生納妾的念頭,并且神情激動地重復了一遍那句他常說的話:古代沒有愛情!
古代真沒有愛情?那現代呢?不論如何,縱觀古今中外,愛情總是個永恒不滅的話題。美學課上老師花了整整兩節大課的時間給我們放了一部電影,介紹墨西哥現代著名女畫家弗里達的一生。這部電影可以歸類為愛情電影,她與丈夫迭戈相愛相傷的故事幾乎貫穿整部電影,成為電影的主線,盡管電影所表現的東西并不局限于愛情。
迭戈是當時著名的壁畫家,也是共產主義的積極支持者,同時他還是個風流成性的男人。他的多情導致他上一段婚姻的破裂,與弗里達相遇后,兩人自然而然地陷入熱戀之中,很快就結婚了。婚后的迭戈風流依舊,他與弗里達妹妹偷情的事成為兩人關系的轉折點,她從此開始了與眾多男女紛繁復雜的戀愛關系。影片中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
那時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托洛斯基攜妻子來墨西哥避難,應迭戈之邀寄居在弗里達家中。托洛斯基和弗里達相互吸引,一來二去,兩人發生了關系,但是,托洛斯基為了照顧妻子的感受,不久便從弗里達家中搬出。那一幕便發生在托洛斯基搬出之后,兩人走在街頭,人不多。
迭戈不明白托洛斯基為何突然搬走,弗里達委婉表示她與托洛斯基之間的關系,迭戈帶著一副受傷的神情表示她的行為傷到他了。弗里達帶著悲傷說了一段話,最后回敬了一句迭戈說過的“性交只是性交,和握手沒什么差別”便轉身走了。不知為何,那個瞬間,我忽然感到一陣報復的快意。
影片結束,老師作了一個小結,他說弗里達和迭戈之間的矛盾其實是現代人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矛盾。兩個人在一起,對彼此都構成束縛,若要自由,必然會在某些方面傷害到對方;可若要照顧對方的感受,又不得不壓抑自己內心的某些欲望。回頭想想自己感情中那些又哭又笑的經歷,總有種一語中的的感覺。
若說弗里達和迭戈的愛情屬于“苦于終成眷屬的厭倦”,那么維特式的愛情大概就是“苦于未能終成眷屬的悲哀”吧。很早就聽說過《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真正對它產生興趣是在西方文論史講完歌德之后。老師講歌德時順便提到這本小說,并說它出版后不少青年讀者模仿維特的行為進行自殺。小說講的是一個青年人愛上有未婚夫的女孩,在愛而不得的情況下,最終選擇自殺的故事。
這本書只看到維特自殺,說實話,我無法被維特的愛打動。若是我,對某人產生好感,卻發現對方心中早已有人,或者早已有了相守一生的對象,我會選擇轉身離去,靜靜等待一份完完整整屬于自己的緣分。緣分來了,若得一心人,是抱著白首不相離的期望的。和他跌跌撞撞走了這么些日子,最痛苦的時候躺在床上睡不著,在黑暗中,仿佛全世界只剩下自己,蕭蕭瑟瑟,無依無靠。
仿佛開啟了某個開關似的,到現在,那種曠古的孤寂之感還不時侵蝕著我。天黑得越來越早,風越來越冷。下了課,食堂,圖書館,寢室。小小的校園裝著一條長長的孤獨之路。在這條路上走著,走著,一顆心居然平靜得像一汪死水。時光如雪,一層層掩住曾經那些激烈的愛恨,一切都遠了,碎了。
我還是那樣,動輒容易流淚,若他說了半點讓我傷心的話;還是那樣,給他發條消息,不住地看手機,一直等到他回;還是那樣,不時問自己,若失去他,我該何去何從。可我再也不會像從前那般,滿心滿嘴,全世界都是他;再也不會,無論他做錯什么,都千方百計尋找原諒的理由。是擁抱著取暖還是互相傷害,得兩個人一起選。我愛他嗎?我知道我愛過,我曾把他看得比自己還重,可現在,說實話,我不知道,但我愿意和他一直走下去,不論發生了什么。
近來和閨蜜談到愛情的話題。她說她家庭挺幸福的,可不知道為什么,只要想想,在未來的某一天,自己可能會嫁給某個人當妻子,每天要洗衣做飯,操持家務,生了孩子還要天天圍著孩子轉,就覺得恐怖。她說明明她媽媽也是那樣過來的,可讓她去過那樣的日子,她覺得其中那些負累是她難以承受的,還是一個人好,瀟瀟灑灑。我問她是不是一個人久了,習慣了?她開玩笑說我這是一箭扎在單身狗的心口上。
當愛情碰到生活,柴米油鹽足以稀釋浪漫,煙火味兒會在不知不覺中消解大部分的激情。我想,一段感情,最扣人心弦的地方大約存于初見,彼此在對方眼中都是最美的樣子;最讓人難以割舍的地方大約存于相處,那些在或悲或喜的經歷中一點點養起來的默契。對感情認真的人,走到一起,不容易。
我最近有個不大不小的發現:很有趣的,人類的許多東西都可以傳承,物質、知識、觀念等等,但是一個人的感受是無法分享的。古往今來那么多與愛情有關的浪漫故事,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人們的美好想象,斯人已逝,哪個局外人說得清呢?
愛情究竟是什么?對活著的人而言,冷暖自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