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們的中學教材是怎么評價宋遼澶淵之盟的嗎?
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澶淵之盟中,遼向宋要的“歲幣”是多少呢?30萬兩。那么,宋和遼打仗,一年要多少軍費呢?答案是5000萬兩!你沒看錯,就是30:5000。現在你還覺得多嗎?
在談判中中,契丹提出兩個條件,一是宋每年送契丹銀10萬兩、絹20萬匹,大大低于宋的估計,不到宋年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五,可見契丹確已無力再戰,此條件宋接受了;二是要宋歸還“侵占”的瀛莫二州(遼稱“關南”之地),被宋嚴辭拒絕,契丹和平心切,也未堅持,要知道此二州當時已在契丹軍占領之下啊。最后達成的條約為,宋年送契丹“歲幣”,契丹退出已占領的華北數十州之地,并在事實上承認瀛莫二州為宋朝領土。對宋而言,已是外交勝利。然后雙方共同申明,永結同盟,由“大宋皇帝”和“大契丹皇帝”簽約。此后,宋遼120年未開戰事。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大宋是天朝上國,憑什么要和你蠻夷之族平起平坐,何況還要繳納屈辱性的“歲幣”?
我們先來看看,宋遼戰爭究竟在爭什么:幽云十六州!沒錯,就是這個地區。自石敬瑭將其割讓給遼國之后,該地一直處于遼的控制之下,算起來,宋朝是之后才建立的。
但幽云十六州的居民主要以漢族為主,在歷史上也長期是漢族政權的統治區域,宋朝建立以后,一直以收復幽云十六州為己任,不斷向遼發起戰爭。
宋初對遼戰爭,宋軍三次都是先勝后敗,契丹一直處于防御態勢,只是在名將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誘敵深入、切斷糧道的策略下,才擊敗宋軍,但也無力南下攻宋。此時的形式是宋強遼弱。仔細算起來,宋其實才是侵略者,畢竟幽云十六州是遼的領土。
此后契丹經杰出家蕭太后(遼之皇后均出自蕭氏,蕭氏原為回紇人)苦心經營,力量日盛,才于1004年發動了唯一一次對宋的大規模入侵。
而宋朝這邊呢?此時的宋真宗一聽遼軍來犯,驚慌失措,甚至打算遷都。后經大臣寇準極力勸阻,真宗至澶淵,御駕親征,大大激勵了宋軍的士氣,一舉擊退契丹軍前鋒,斃其統帥蕭達凜。至此遼已無力再戰,急于和談。
那么,宋為何不趁此繼續進攻呢?宋是考慮到,即使能戰勝,宋遼勢必長期交戰,最后兩敗俱傷,所以也同意了和談。
由此可見,宋遼戰爭,其實戰爭的主動權是在宋方,即使120年后,破壞盟約,大肆進攻的,也是宋朝??尚Φ氖?,當時,遼國眼看要被金所滅,不料宋軍戰斗力實在太差,想占個大便宜,卻被幾千遼軍狂虐,潰不成軍。后來金兵殺到,遼軍直接投降。
后世史學家先入為主,認為幽云諸州本“該”是宋朝的,需要去“收復”,可宋從未擁有過,又何來收復?按照他們的邏輯,現在內蒙古自治區以蒙古族居多,難道蒙古國也要來“收”回去嗎?(這當然是不行的,五十六個民族都是我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事實上,澶淵之盟以來,宋遼通商,所謂的每年“30萬歲幣”早就賺回來了,所謂的加重人民負擔,完全是胡扯。至于“恥辱”一說,只是一種民族優越感罷了(認為遼“不配”和宋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