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上海在我的腦海里意味著甜甜的大白兔奶糖,意味著過年時漂亮的新衣服,意味著放假時舅舅帶我去看的外灘,意味著馬路上拖著“辮子”的長汽車,當然記憶最深的還有外婆家那間無法自由轉身的房間,角落里有一只可以拎進拎出的馬桶,曾經是我用來“威脅”大人的武器:你們再說我,我就不蓋馬桶蓋了,臭死你們!(至今仍被舅舅視為笑料)……因為外公外婆在上海,從小到大一直就感覺和這個城市很近,也許最后腦子一熱跑來上海是從小時候就埋下的一個種子!
外公外婆其實也是在解放后在老家沒啥出路才跑到上海的,類似于今天的“外出打工”,每一代人在另外一個城市落腳穩定都有著自己的艱辛和不易,也有著外人或后人看來的成功和舒適,至少在我小時候每一次說去上海外婆那總會很驕傲雀躍,小伙伴們也會投來羨慕的眼光,滿足了一個小孩子所有的虛榮!而我的媽媽卻不喜歡上海,在她年輕的時候有機會到上海,但她說那么小的房子那么窄的巷子那么亂的馬路,怎么和鄉下比呀?大概那個時候她已經認識我爸了吧!媽媽總說:我四歲的時候你外公外婆就把我們放在老家到上海了,我那時候就是現在的留守兒童……語氣里是投著一點哀怨的!一代又一代人不過是在重復著一些事情,其中的感受相似卻又完全不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