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讀書》1929
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須慎加選擇。
讀書方法: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僅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談修養·談讀書》1943
書籍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學術前進軌跡上的記程碑。
流弊:1.書多易使讀者不專精。2.書多易使讀者迷失方向。
做學問如作戰,須攻堅挫銳,占住要塞。
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瀏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
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游,以至于改變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憑興趣讀書(蜜蜂采蜜式讀書):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于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它的壞處在使讀者泛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院式”的系統訓練,產生畸形的發展,對于某一方面知識過于重視,對于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
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
科目——精選要籍,一步步從頭讀到尾;問題——搜集材料和諸家對于該問題的意見,權衡,推求結論
記憶有限——腦外另辟儲藏室——記筆記、做卡片
《談修養·談學問》 1943
學問是任何人對于任何事理,由不知求知,由不能求能的一套功夫。
學問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間絕沒有一種學問無用,不過“用”的意義有廣狹之別。
就智慧說,學問是訓練思想的工具。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必定知識豐富,思想銳敏,洞達事理,處任何環境,知道把握綱要,分析條理,解決困難。就性格說,學問是道德修養的途徑。蘇格拉底說得好,“知識即德行。”世間許多罪惡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徹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壞的,一個人決不會睜著眼睛向壞的方面走。
一個人到了只顧衣食飽暖而對于真善美漫不感覺興趣時,他就只能算是一種“行尸走肉”,一個民族到了只顧體膚需要而不珍視精神生活的價值時,它也就必定逐漸沒落了。
學問是精神的食糧,它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肚皮裝得飽飽的,是一件樂事;心靈裝得飽飽的,是一件更大的樂事。一個人在學問上如果有濃厚的興趣,精深的造詣,他會發現萬事萬物各有一個妙理在內,他會發現自己的心涵蘊萬象,澄明通達,時時有寄托,時時在生展,這種人的生活決不會干枯,他也決不會做出卑污下賤的事。
學與問相連,所以學問不只是記憶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襲而必是創造。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創造都是舊材料的新綜合,所以思想究竟須從記憶出發,創造究竟須從因襲出發。由記憶生思想,由因襲生創造,猶如吸收食物加以消化之后變為生命的動力。食而不化固然是無用,不食而求化也還是求無中生有。
《中學生雜志·知識的有機化》1944.5
學問的特征:1.有組織,有系統 2.要把從外面吸收來的知識納進原有的系統里,結成一個有生命的整體 3.經過自己的組織和創造,有個性,有生命
做學問第一件要事是把知識系統化,有機化,個性化。
程序:由輪廓而節目,由節目而輪廓
我已養成一種習慣:知識要借寫作才能明確化,思想要借寫作才能謹嚴化,知識和思想都要借寫作才能系統化,有機化。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作文》1929
但是在一切藝術里,天資和人力都不可偏廢。古今許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經過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訓練。
福樓拜、莫泊桑、托爾斯泰、小泉八云
從前中國文人學文大半全用臨帖法。每人總須讀過幾百篇或幾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誦,然后執筆為文,手腕自然純熟。
讀書只是一步預備的功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
《談文學·作文與運思》1946
元遺山與張仲杰論文詩說:“文章出苦心,誰以苦心為?" 大作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見。就我個人所能看得到的來說,苦心從不會白費的,思路太暢時,我們信筆直書,少控制,常易流于浮滑;苦思才能撥繭抽絲,鞭辟入里,處處從深一層著想,才能沉著委婉,此其一。 苦思在當時或許無所得,但是在潛意識中它的工作仍在醞釀,到成熟時可以“一旦豁然貫通” ,普通所謂“靈感”大半都先經苦思的準備,到了適當時機便突然涌現,此其二。 難關可以打通,平路便可馳騁自如。 苦思是打破難關的努力,經過一番苦思的訓練之后,手腕便逐漸嫻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縱遇極難駕馭的情境也可以手揮目送,行所無事,此其三。
大抵文章的暢適境界有兩種,有生來即暢適者,有經過艱苦經營而后暢適者。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實這中間分別很大, 入手即平易者難免浮淺,由困難中獲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尋味,這是鉛錫與百煉精鋼的分別,也是袁簡齋與陶淵明的分別。 王介甫所說的“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是文章的勝境。
一件作品如果有毛病——無論是在命意布局或是在造句用字——仔細窮究,病源都在思想。
《談文學·選擇與安排》1946
最好的文章,像英國小說家斯威夫特所說的,須用“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層次”。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選擇,找最好的層次要靠安排。
每篇文章必有一個主旨,你必須把著重點完全擺在這主旨上,在這上面鞭辟入里,烘染盡致,使你所寫的事理情態成一個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樣。讀者看到,馬上就可以得到一個強有力的印象,不由得他不受說服和感動。這就是選擇,這就是攻堅破銳。
作品在結構上必具備的的要件:1.層次清楚 2.輕重分明
輕重猶如圖畫的陰陽光影,一則可以避免單調,起抑揚頓挫之致;二則輕重相形,重者顯得重,可以產生較強烈的效果。
《談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1932
靈感的特征:
一、它是突如其來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
二、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時苦心搜索而不得的偶然在無意之中涌上心頭。
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練習作詩文的人大半都知道“敗興”的味道。
靈感就是在潛意識中醞釀成的情思猛然涌現于意識。
靈感是潛意識中的工作在意識中的收獲。它雖是突如其來,卻不是毫無準備。
《中央周刊·人文方面幾類應讀的書》1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