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來,我應(yīng)該有十年沒有吃過“黃豆?fàn)F魚”這道菜了,因為第一次做這道菜給我吃的人已經(jīng)離開我十年了。?
我始終忘不了這個味道,即使我從來沒有正式下廚做過這道菜,也能將做法熟練于心。
魚要選用新鮮的鯇魚,這種魚肉質(zhì)軟硬適中,少刺,容易出鮮味。在煎魚之前,要先將黃豆干炒至裂開,聞到豆香最佳,但注意不要炒焦。然后,把混著姜絲的鯇魚用文火煎。煎至有點酥香時,放入清水,再倒入干炒的黃豆。蓋上鍋蓋,就不再需要做什么,坐等美味出鍋即可。
那時我剛上小學(xué)五年級,我看著爺爺熟練地操作這一套程序。
在我所有的印象中,爺爺是第一次做飯給孫子孫女吃。然而,這道菜出乎意料地好吃。干炒的黃豆香味濃郁,魚肉鮮嫩入味,拌著飯吃特別有味道。魚是從鄰居李伯伯家的池塘打回來的,20塊兩斤多,我們吃了兩頓才吃完。
我們特別愛吃這道菜,爺爺也好像做上了癮,一連幾個星期都給我們做這道菜。每次他都會把魚肉夾給我們,還說:“多吃點魚,讀書會聰明一點。”
其實,做“黃豆?fàn)F魚”純粹是爺爺一時興起,編制竹制農(nóng)具和種田才是他一生的工作,他把一生的心血都花在了這兩樣事情上。
爺爺是村里唯一會編織竹制農(nóng)具的人,他做的竹制農(nóng)具實用牢固,所以,村里很多人會找他定做。當(dāng)編制竹制品時,他嚴格遵守竹制品的工藝程序,在竹林里挑選適合的竹子,再一片片地篾開,編織出竹籃、竹籮筐、簸箕、雞籠......各種各樣的農(nóng)家用具。以至于我的童年都是這樣度過的:爺爺在天井里篾竹,我在廳堂里聽著篾竹的聲音寫作業(yè)。
而播種時節(jié),他又像個父親照顧著他那一畝三分地。莊稼地里沒水了,他會趕忙抽水去灌溉;田里長草了,他會一絲不茍地把草拔掉。他信奉天時地利,遵守時令,什么季節(jié)做什么事;他也相信事在人為,不照顧農(nóng)作物就會一無所獲。
該如何形容我的爺爺呢?我想他應(yīng)該是個匠人。
常常有人勸他,是時候享受晚年,但他總是說:“做慣了,閑不下來。”
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刻,他還準備給陪伴他多年的老黃牛搭個新牛棚。
心理學(xué)家說,人對氣味的記憶是永遠不會忘記的,尤其是食物。十年過去了,我仍然記得爺爺做的這道菜,甚至能聞到豆子爆炒的香味。
我想時間差不多了,我也應(yīng)該嘗試做道“黃豆?fàn)F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