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遇到這樣的案子:殺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接觸東野的作品已不是一年兩年了,從最初的《白夜行》到《幻夜》到《放學后》到《解憂雜貨店》到《嫌疑人x的獻身》到《拉普拉斯的魔女》(除《解憂》是溫情系)東野幾乎無懈可擊的嚴謹邏輯構思最終都給了我痛快至極的閱讀感受。似乎看書是加入一場真假話游戲,不到最后,猜不出誰才是說真話的那個,猜不準誰才是暗藏殺機的兇手。
我固然要給《白夜行》等作品以至高的評價,只是這次,我想著重談談他的《惡意》,文如其名,整篇小說看到最后,掩卷而思,一股透徹心底的寒意襲卷了我整個身心。再重新回想起之前的細微鋪墊,處處寒氣逼人。東野圭吾大師的確完完整整的打造了一個十足的心理扭曲者的形象,對于向他施恩者,他居然是以恨回報。他嫉妒他擁有的一切,嫉妒他的才華,殺害他之后竟然虛構出自己是他的影子作家,將自己塑造成被逼迫多年的弱者形象,還虛構自己與死者妻子通奸的“內情”。只要能詆毀對方的人格,被逮捕了也心甘情愿。這種極端心理,這種極為病態的心理,是非??膳碌?。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種極為扭曲的人格?社會和家庭,都逃脫不了干系。小說中大筆墨的寫了校園暴力的種種細節,有些惡作劇簡直不堪入目,在這樣一種風氣低劣的學校里,難保就讀的學生不受到欺侮或因目睹可怕的經過對心理造成極大的沖擊。學校應以樹德為第一要務,教師應向孩子傳輸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以愛心,關心溫暖孩子們的心靈,取得孩子們的信任。人性本善,剛落地的孩子都是小天使,只要正確的加以引導,多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也許就能大幅度的降低少年犯罪的概率。
另外,家庭的因素更加不容忽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父母言行的影響。曾子“殺豬教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但現今社會,以身作則的父母非常少,常常是:教育孩子不要玩游戲,自己卻拿著手機刷微信;教育孩子要拾金不昧,自己卻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占小便宜。這樣,不僅喪失了他們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力,而且會使孩子更加變本加厲的做錯事,不知悔改。
東野圭吾的“小惡意”乃被捕獲的“影子作家”,“大惡意”即警示大家,不良的社會氛圍,低下的學校風氣,錯誤的家庭引導,將會怎樣悄無聲息的制造一個又一個令人心痛的悲劇。
旁人在看熱鬧的同時,似乎也該反思,這份慘劇,我參與了幾分之幾?
? ? ? ? ? ? ? ? ? ? ? ? ? ? ? ? ? ? ? ? ? ?致敬大師東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