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交易法則》讀書筆記1- 影響交易的心理及情緒基礎

一、交易的心理及情緒基礎:

1)在交易的世界里,人的情緒既是機會所在,也是最大的挑戰。掌控了它,你就能成功。
2)研究表明,人類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容易犯下系統性錯誤。在緊張情緒中,人對風險和事件概率會作出糟糕的判斷。
3)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系統性、重復性的非理性,而交易者的非理性會導致市場的波動。海龜方式之所以有效,而且始終有效,原因就在于它是以這種來源于非理性的市場波動為基礎的。

以下是幾種對交易行為有影響的認知偏差:

  •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對避免損失有一種強烈的偏好。也就是說,不賠錢遠比賺錢更重要。

很多投資達人的經驗都說,不賠錢是第一步。這一點和海龜投資交易的思想不一樣。在海龜投資交易看來,只要系統正確,賠錢是為了賺錢的成本:你沒有能力分辨哪個交易會讓你賠錢,哪個交易讓你賺錢;為了確保這個策略的理論收益你能享受到,你必須遵守每一個交易指令,把賠錢當成本,來賺錢。類似于賭場利用概率來賺錢,其中必然有賠錢的幾率,但是當賺錢的幾率大于賠錢的幾率時,只要嚴格執行幾率對應的交易機制,就能長期賺錢。

  •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s effect):更重視已經花掉的錢,而不是未來可能要花的錢。

虧了100元,比少賺100元更讓人后悔。割肉退出對一個有損失厭惡癥的交易者來說是件極端痛苦的事,因為這會讓損失變成板上釘釘的現實。而這樣的心理會讓本來只有10%損失的,變為50%甚至更多。

  • 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早早兌現利潤,卻讓損失持續下去。

落袋為安的心理

  • 結果偏好(outcome bias):只會根據一個決策的結果來判斷它的好壞,而不去考慮決策本身的質量。

結合后面會聊到的如何去判斷一個決策系統優劣性:對參數不敏感,高夏普值,低回撤值。以及策略中,大部分是小虧,這些小虧是為了等待大贏。才能理解為什么結果偏好會導致人做出錯誤的判斷:有可能把一個優質系統某一次的決策導致的虧損,當成這個系統的失策,從而不相信這個系統,不再根據它行動。

  • 近期偏好(recency bias):更重視近期的數據或經驗,忽視早期的數據或經驗
  • 錨定效應(anchoring):過于依賴(或錨定)容易獲得的信息。

錨定加上近期,導致人們心里很容易把近期高點、低點當做阻力點,支撐點。心理上來說,有這樣的過程:

近期高點(阻力點):那些經歷了近期高點但是沒有賣出的人,在經歷了之后的回落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再到高點附近的時候一定要賣出,避免再次回落產生損失。因此,一到高點附近,賣出增多,產生阻力。
近期低點(支撐點):那些經歷了近期低點但是沒有買入的人,在經歷了從低到高的增長后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再到低點附近的時候一定要買入,避免享受不到增長帶來的收益(俗稱的抄底)。因此,一到低點附近,買入增多,產生支撐。

而高點和低點一旦突破,人們再無下一步的心理預期,因此對應的“支撐”和“阻力”也就不再存在。因此突破高點之后,可以預期有一段較長的增長;突破低點后,有一段較長的下落。

  • 潮流效應(bandwagon effect):盲目相信一件事,只因為其他許多人都相信它。

  • 小數定律(the law of small numbers):從太少的信息中得出沒有依據的結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