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和他們的尋找古跡小組有一次探訪了淶水的一個遼塔和一個王爺墓,回來后,滿身土泥,卻和我大贊,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一個清冷的冬日,我和黃豆去淶水尋找這位王爺的陵寢。
這位王爺就是十三爺,那么,十三爺是誰?
和小S一樣,我也曾迷戀當年吳奇隆在《步步驚心》中扮演的四爺——雍正,隱忍深情,讓人恨不得化身若曦。在康熙若干個皇子中,和雍正多年交好的好像就只有十三爺一人,也就是雍正的十三弟——愛新覺羅·胤祥。在那個劇中,扮演十三爺的是袁弘,顏值、演技也都讓人喜歡。
當年十三爺被寄養(yǎng)在雍正的生母德妃那里,雍正很疼這個小弟弟,親自調教他。十三也沒有辜負他,文武全才,有情有義。尤其是雍正繼位后,十三爺對他助益頗多,甚至有說法,十三爺就是因為無窮的政務心力交瘁而亡。
寡人孤獨,雍正多年只有弟弟長情陪伴,十三早逝,雍正自然痛苦非常。
十三爺的陵寢叫怡陵,是因為生前,他被封為和碩怡親王。一個“怡”字,”和“也,悅也,和悅的樣子。十三爺獲封這個字,可以想見,雍正和他相處時心身愉快的樣子。
據說,怡親王給雍正選擇的是易縣泰陵,雍正非常滿意,降旨賜給弟弟不遠處的云溪水峪作為身后所歸,以為嘉獎。
云溪水峪——這個美麗的所在,就是現在出產火爆京城的文玩核桃的河北淶水縣,至此,我對淶水有了兩個印象,怡陵和文玩核桃。
守陵的東營房村在冬日里草木蕭疏,所以一望無際。去陵寢只有窄窄的小路可通,路兩邊都是林子,我們決定下車走進去。一輛越野從我們身邊駛入,進入神道。
神道的起點立著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怡賢親王墓”的牌子,一個小影壁后面就是神道碑。神道碑的碑座就是赑屃,我對石頭比較敏感,所以這個小神獸的讀音是四聲的碧璽(bixi)。它是神話中龍的九個兒子之一,長得有點像龜,常年馱載著石碑,樸素無爭的。
雖是石刻,但小赑屃的線條流暢無礙,小臀部渾圓可愛,最讓我覺得有生命感的是它的小爪子,憨憨胖胖的,小腳趾還攏在里面,像一個安分可信任的小子。
神道碑上四邊圍繞著裝飾龍紋和如意祥云的圖案,中間是滿漢的碑文,左滿右漢,“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和碩怡賢親王神道碑”,”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每一個字都是雍正對十三的人格認同。
再往里走,是一座四柱三間的石牌樓。迎面,那輛越野車開了出來,就像某種到此一游式的快餐消費。
石牌樓遠遠望去,梁上面頂著三顆火焰寶珠,安置在蓮花座上。旁邊是三幅如意云朵和小蹲獸一尊。柱子下面是石鼓抱柱,石牌樓如同積木一樣搭起來,近看,每一個石構件都牛逼閃閃,每一根線條都恰到好處,讓人在衰草枯陽中感到雍正對十三的用心。
順著土路的神道繼續(xù)走,路邊有些斷石殘垣,雖是正午,卻有某種落日之感。前面就是一座神橋,已經有些坍塌,橋下早已是扎實的落葉和土地。我和黃豆從旁邊走下去,往橋洞里望,里面放了很多舊衣服,也許有拾荒人曾住在這里。
前面又是一座四柱三間的功德牌樓,制式和火焰寶珠牌樓不同,柱頂石上全是獅龍庇護。再順著神道往里走,兩尊華表立在陽光中,周身用鐵柱圍著,上面的望天吼已經被盜。
華表之后,又是一座橋,過了橋,感覺就出了神道,來到了一片開闊地,這里就是陵寢所在的地方。怡陵在現存的清代王爺陵墓中算是規(guī)模宏大,遺存較多的。但歷經各種戰(zhàn)爭和盜墓,如今怡親王的墓寢就只有一個荒冢坑了,正應了那句——荒冢一堆草沒了。
開闊地到了開春就成了莊稼地,平善之地上只剩下長長的神道和石牌樓,神道如今就是深處的村子外出往返的通路,路上還時不時有綠色的琉璃瓦碎片,好像某種神秘的暗示。開到榴花又一年,這里的生活也早已和這位十三爺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