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是Caillou連續休了5天假期迎來上學的日子,本來我還擔心昨天11點才睡的他早上會給我帶來挑戰,意外的是從播音頻直到出門前都是順利地讓我懷疑[偷笑][偷笑](在準備出門那刻,小家伙看到我拿起他的被子遞給他時)
C:帶著很委屈和想哭的聲調說“媽媽,我不喜歡那只圓圓的鴨子,它壓得我不舒服,我不要”
M:(很納悶)什么圓圓的鴨子?你在說什么?怎么說才能讓媽媽聽得明白?
C:我就不要那只圓圓鴨子的被子,我不喜歡它。
M:哪里來的圓圓鴨子呀?(仍然很困惑,突然我想到他學校的被子,然后打開被子袋把被子拿出來)你說的是這張被子你不太喜歡,是么?
C:(松了一口氣的樣子點頭應聲)是的,這就是一只圓圓的鴨子(被套是一只大黃鴨,然后造型是圓圓的,他爸爸給買的,我真沒怎么注意過)
M:謝謝你告訴媽媽你的需求,那不喜歡這張被子,沒問題,可以去房間換一張(節前都把他的被子清洗好,被芯也曬過,整理好,所以一拿一換就好了)
C:是的,媽媽,我就喜歡這張鴨子的被子[偷笑][偷笑]
啟發:當孩子出奇配合的時候,臨出門前一刻突然鬧騰給予挑戰時,他行為背后的信念是:期待感覺好才能做得好。在早起這件事通過早起慣例表,有限約定以及信任等方式去尊重他,他就很配合順利地完成。在出門前因為我理解不到他的需求,就出現小挑戰,要是我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他慢慢說出來,我們今天出門要么就卡在門口,聽他哭鬧,要么就強行抱他走,哭一路甚至校門口都不進,影響雙方一整天的心情!
孩子無小事,作為家長的我們是否能做的平等,尊重,把孩子當成獨立體去對待還是高高在上的態度?這需要我們時刻去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