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大多數戰爭片,這部片子是以一個軍醫為主人公的。
德斯蒙德·多斯是一個美軍一戰老兵的兒子。他父親在戰后經常酗酒,酒醉后經常和母親爭吵、甚至毆打母親。多斯兄弟倆經常在夜里忍受著父母的爭吵。
在一次和自己兄弟的打架中,多斯沖動之下拿起地上的磚頭,拍向了兄弟的腦袋,導致兄弟昏迷,差點失去性命。多斯在那一刻認識到自己的過失,也從墻上的《主禱文 十誡》“第六誡 不能殺人”,意識到謀殺是自己的信仰中上帝認為的最罪惡的事。
二戰征兵,父親因為親身經歷戰爭的殘酷以及對戰后自己無人問津,堅決反對自己的兒子參軍。最終多斯還是在愛人的支持下報了軍醫,并順利通過考核。
來到軍隊中,多斯被錯分到步兵連。由于自己的信仰和身份,多斯不用也不能拿槍殺敵。可是身邊的人都在企圖說服他拿槍殺人,甚至有人嘲笑他懦弱。各種為難都沒能讓多斯退縮。最后多斯被提起軍事訴訟。在父親幫助下,多斯最終得以以軍醫身份繼續留在軍中。
多斯所在隊伍接到了拿下鋼鋸嶺這個艱巨任務。從前面隊伍的傷亡情況和現場的痕跡可以看出,這是一場硬戰。多斯所在隊伍經過拼殺,占領了鋼鋸嶺第一個掩體。然而就在第二天,隊伍遭到了日軍的大面積反撲。隊伍傷亡慘重,只能撤退。
多斯抱著“再救一個”的心愿,沒有隨軍撤退,而是一直在前線上將一個個存活的士兵轉移到山下。就是這樣的“再救一個”的心態,德斯蒙德·多斯獨自一人,救了75個傷員。這也鼓舞了隊伍的士氣,也讓戰友意識到多斯并不是一個懦弱的人,而是一個英雄。
自然地,戰友們一鼓作氣,英勇奮戰,最終拿下了鋼鋸嶺。
正如以前讀到的那個故事,一個小男孩在風暴過后,撿起沙灘上的魚,扔回海里。別人問他這樣做值得嗎?這么多魚,救不過來的,有誰會在乎?小男孩邊撿起一條魚扔向海里,邊說這條魚在乎,這條也在乎。
或許,從集體角度,渺小的個人利益微不足道。但是,從個體角度,個人就是全世界。
和開頭,父親的戰友埋在地下,無人問津,不足為道的鏡頭對比,多斯在戰場上“再救一個”的形象顯得更為偉大。在戰爭中,能否得到治療,將直接決定這個人能否幸存下來。“再救一個”,對多斯來說,或許是一時的堅持,但對被救者來說,則是命運的徹底改變。
一直認為,醫生是人類職業中最高尚的職業之一。救死扶傷,拯救生靈。
醫者父母心。當多斯躲在日軍的地下大本營時,看到一個受傷的日本兵,多斯也沒起殺害之心,而是拿出紗布為其包住傷口。還有,據其他士兵反映,多斯在拯救傷員送到山下的過程中,也送下了幾個日本兵。可見,在醫者眼里,沒有國籍之分,沒有敵我之分,只有傷者。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善念是多么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