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些震撼的電影,不過在我知道是虛構的之后,便覺得索然無味,甚至覺得它有夸大其詞,博人眼球的感覺。畢竟真實的東西才能引起人共鳴。
血戰鋼鋸嶺的故事發生在二戰沖繩島戰役期間,取材于軍醫多斯救了75名戰友的真實素材改編而成。我搜索了美國這位杰出英雄,結果發現確有其人,相比于改變世界,挑起戰爭而四處開疆拓土,征戰殺戮的拿破侖和希特勒來說,像多斯這樣用另外一種方式阻止戰爭進程的反戰人士更讓我敬佩。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大家都在殺人,多斯沒有攜帶任何武器,他是去救人的。
發動戰爭和上戰場拯救人,兩者都需要勇氣。戰爭推動了人類的進程,同時也帶了重創和毀滅。多斯知道戰爭不可避免。為了國家和人民,美國戰士上戰場殺敵,多斯懷著簡單的和心頭的教義和信仰,奔赴鋼鋸嶺前線救人。
在生死面前,活著的人們賦予的“英雄”稱號,對于多斯來說沒有什么意義了。多斯的父親是一戰時期的老兵,但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是上戰場出生入死的那些兄弟。很多兄弟長眠于墓地,多斯的父親經常去墓地懷念他們,戰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多斯的父親酗酒,脾氣暴躁,醉酒后會打人。
他對兄弟們的死去感慨,人們會立碑紀念這些死去的戰士,可是他們終究成了尸骨,縱然流傳千古,流芳百世,他們也聽不到看不見這些榮譽,誠然,這位經歷過戰場的人抒發的感受,更讓人覺得清醒和真實。戰爭帶給人榮耀,也帶給人死亡。作為一個父親,當然想保護自己孩子的性命,不愿見其尸骨還鄉。
劇中有一句臺詞,我記得很清楚,In peace,son buries father; In war, father buries son.(和平年代子葬父,戰爭年代父葬子)這是戰爭帶給人巨大榮耀背后的殘酷傷害。事物都有兩面性,由此可以想象,千千萬萬個幸福的家庭分崩離析的樣子。這也是他反對多斯弟兄兩上戰場的理由。從一個同是父親又同是軍人的口中說出這句話,戰爭給帶給人的殘害就更加具有信服力了。
人們的確也會覺得你了不起,人們會為你獻上鮮花,然后幸福地享受他們的美好生活,忘記你。多斯的父親為自己那些兄弟和自己覺得遺憾,也許這是導演想表現的反對戰爭的主題吧。
多斯從戰場上返回之后說,墓地里埋葬的為別人的幸福而長眠于此的戰士才是英雄。我覺得多斯槍林彈雨中只身犯險,返回戰場拯救75名戰友,把他們一個個用繩子系住,安全送下鋼鋸嶺下的事跡也是奇跡。多斯戰后耳朵失聰,身體殘疾程度90%,一生都失去勞動能力。英雄分兩種,死去的是一種,活著的也是一種。
爺爺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每次說起參戰的經歷眼睛里熠熠生輝,總有說不完的話。我想,上戰場保家衛國能給他帶來無盡的精神上的成就感和榮耀感,對他來說,真好。國家對軍人很優待,爺爺的工資逐年上漲,爺爺去世之前的好幾年每逢過年縣里都有領導干部來慰問,還帶來了糧油等慰問品,所以我們國家對軍人精神上物質上的撫慰和照顧做的很到位,讓這些為國家奮戰的人心頭有了很大的慰藉。
那些為國鞠躬聚萃的人們,理應享有這樣的待遇和尊敬。戰后爺爺也負傷三處,有次,美國兵的刺刀插進他鼻子處,好在最后死神與他擦肩而過,好險。
我們聽得唏噓不已,但爺爺每次說起來倒是一副興高采烈的樣子,仿佛傷口就是他的榮譽一般。
沒有上過戰場,拿過武器,我總是局外人。僅就自己的觸動,說幾點。
我羨慕那些拿起武器為國家獻身的人,不管是自愿還是迫于壓力。今天的老一輩的人給我們講述他們的崢嶸歲月,浴血奮戰,教科書和紀錄片和紀念館怎么樣為我們描述生動的場景,我們都覺得離我們很近,但又隔著那么些距離。我們一生下來就在金色的搖籃里,老實說我們無法和他們一樣感同身受。
然而他們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幸運的是,他們比我們更能感受到國家生死存亡那刻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牢牢聯系在一起的,同呼吸共命運。那時候青年人眼睛里有光芒,談起救國救民慷慨激昂。不幸的是,他們有一部分永遠也看不見這充滿鮮花的世界。多希望能夠把這份斗志移植到現在和平年月的每一天的奮斗之中。
然而,和平年代也有和平年代的艱澀,每個時代都是不好過的。現在年輕人的壓力也著實大。龐大的人口,飛速發展的經濟,更大的廣闊前景背后是更大的競爭力,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脫穎而出,大家削尖了腦袋披荊斬棘,過五關斬六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一直都存在。
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血淚史比今天的雞湯文也許還要奏效很多。我們忘記歷史太久了。太多的渾渾噩噩度日太久了。今天我們哪里感受得到血脈噴張的感覺,有些事是自己需要經歷才能有共鳴的不是嗎?
讀史使人明智。希望我們回頭望過去的路程,能始終清醒,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歷史需要銘記,和平要加倍珍惜。希望我們珍視和平年代的安穩,堅守本心,不辜負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