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來仔細學習比恩“四位一體”的課程統整觀。這是前天日課的補充。
經驗的統整。比恩的經驗統整可看做是一個政治命題,意在彰顯個人主體性,尋求個人主體意識的合法地位。專制社會和民主社會最大的區別在于個體經驗的地位,前者通過否定個體經驗獲得權威,后者通過肯定個體經驗分享權利。比恩把分科課程看做排斥學生經驗的專制課程,而用一個不民主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無疑是南轅北轍。比恩更進一步把個人經驗界定在個人民主經驗的范疇,特別強調對社會議題的分析、解決以及過程中師生的協作,只有這些經驗才是民主社會活動真正需要的經驗。
社會的統整。比恩基于社會議題為載體的統整,其內容選擇嚴格限定在社會問題范疇內,其他統整主題如具有通約性、包容性的概念、知識、方法均不能作為課程統整的主題。比恩批評把非社會問題引入課程統整的做法,認為課程統整歸根結底是由問題驅動而為社會發展服務,而不是通過抽象概念溝通學科知識聯系淪為學科精致化的工具。事實上,在比恩課程統整觀中,社會統整居于核心地位,經驗、知識、設計的統整均可視作指導社會議題篩選的原則。
知識的統整。學科中心論者把學科知識的合法性存在看作是不證自明的真理,并且把無法系統地獲得學科知識作為課程統整的弊端大加指責。比恩從知識的屬性(實體與意義)、知識的組織形式(系統性與非系統性)這兩個維度回應并建構了具有民主特性的課程統整觀。知識并非外在于世界的實體,而是理解自我與世界的材料和方式,這就消除了學科知識先在的合法性。學科知識只有作為理解世界的一個透鏡,而不是目的才有意義。這就意味著理解自我與世界的方式很多,并非局限于學科知識,還包括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學科之間的知識即跨學科知識,理解自我及世界的非學科知識——實踐性、操作性、體悟性知識——稱為超學科知識。圍繞意義探尋來重新認識建構知識是課程統整設計的基礎。比恩的課程統整中的知識基礎包含學科知識、跨學科知識、超學科知識三部分,其中超學科知識是核心,無論是學科知識、跨學科知識都是為習得超越學科從而為更好理解自我與世界服務的。
設計的統整。經驗統整、社會統整、知識統整均從內容層面上認識課程統整,設計統整指的是設計者的統整,是對師生共同參與的程序性、民主原則的再次強調。課程統整,比恩最為擔心的是師生參與和民主實現。
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當下,校本統整課程的開發者、使用者都應該認識到,把社會的關切融入到我們的課程是必須的。比恩的“民主”有他的時代和環境的烙印,我們的讀者自有代入自己思想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