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陳美齡在日本帶著孩子工作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日本很多的女性是不能帶著孩子上班,或者就在家里當家庭主婦。她的做法當時遭到了日本很多男性的反對。社會上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但是陳博士始終是堅持帶著孩子上班。她后來也得到日本其他很多朋友的支持,從而推動了日本女性平等的立法,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再后來她還到美國的斯坦福大學攻讀教育博士。最后她的三個兒子也是在斯坦福大學念的大學。陳博士除了歌手、教育學博士的身份之外,她還是一個作家,聯合國國際兒童基金會的亞洲親善大使,日本癌癥協會的微笑大使,也是香港靜慧大學特別教授。
陳博士一上臺就非常幽默的地自我介紹,她說:“我是陳美齡,我真的是陳美齡,我很喜歡上海,我今天吃了小籠包,上海是一個特別好的追逐夢想的地方,在上海有很多的機會,但我也知道在上海做家長并不容易,要想讓孩子讀一個好的學校會非常的困難。”今天的分享主題是:“我的成功,我創造。”因為她是香港出生,爸爸是廣東人,媽媽是貴州人,在香港長大,所以她的普通話有很濃的廣東腔,有些字發不標準。每次等大家幫他費力的說出一個普通話的標準發音時,她都會說:“對,你們說的真好。”有的時候她有說好幾次都說不清楚一個字,然后她就會用手輕輕地拍拍自己的右臉頰說:“不要緊張,不要緊張……”,我覺得她的樣子特別特別的可愛。
什么是最偉大的創造?就是我們在什么都沒有的情況下,創造一個生命——New life。就是你和你的愛人一起做一件非常神圣的創造。今天我們想一想,我們是多么的幸運。世界上有很多人很喜歡有小孩子,但是生不出來。世界上有很多人,他們生了小孩子,但是養不大。所以我們現在家里有孩子,是一個福氣,我們要感恩。
在介紹她的家庭時,也非常的幽默,她說:“我有三個兒子,三個都是男孩,大兒子的今年31歲,對不起大家,我大兒子已經結婚啦,我已經當奶奶啦。我的二兒子今年28歲,已經有女朋友啦,我的小兒子21歲,在讀大學。他們說他長得最像我,所以我覺得他特別好看。對我來說,他們好像昨天還是那么小,現在都已經這么大了,所以你們現在有小朋友在家的,你們要好好的抱他們,親親他們,他們轉眼間就長大了,都要走了,就不在身邊了,做家長是一件非常高興和開心的事情,不要覺得有壓力,壓力是好事兒。不要覺得麻煩,麻煩是好事兒。”從這里開始就是從這兒開始。什么是教育?我覺得教育就是教小孩子去夢想,不是閉著眼睛去做夢,而是睜開眼睛叫他們去夢想。首先是打開窗,打開門,讓他們看到世界是很大的,有很多機會,有很多東西可以去學的,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教他們去夢想,去找他們喜歡做的事兒,找他們希望做一個什么樣的人?給他們多一點選擇,就是給他們看到很多東西,然后我們就給他們一點道具,叫他們看書呀,寫字呀,上學呀,如果他們喜歡做音樂家的話,就叫他們唱歌呀、彈琴呀什么的。如果他喜歡開飛機的話,就讓他去學開飛機呀,給他們一些道具,夢想什么的。
然后我們要教他們有勇氣,如果他們講的那個夢是新時代的夢,突然發現沒有路的時候,我們要告訴他們,鼓勵他們,沒關系的你可以自己去走一條路出來。臟也好、疼也好,什么都好,去吧,不要怕失敗。要有勇氣。人生不是平坦的,可能會掉下來摔倒,我們要叫他們要堅強,站起來,要站起來。如果他們成功了,我們要叫他們謙虛還有分享。要教他們知恩,感恩,報恩。我覺得教育就是教小朋友去夢想怎樣做一個好人。這個是任何時代都不會變的,我們的爸爸媽媽也是這樣教我們的,我們也要去教我們的孩子去夢想怎樣做一個好人?”
在教孩子的過程中,陳美齡博士認為有幾個東西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是要有非常高的自我肯定力。什么是自我肯定呢?就是他接受自己。每一個人都有好的地方,也有比不上別人的地方。這個是可以的,沒關系的。我們要教會孩子,讓他們知道“我是我,人是人,我只有這個我,我要把我的東西盡量發揮,我要用我這個自己去一生找一個好的夢想。為什么自我肯定很重要呢?因為如果自我肯定力不夠的話,會影響很大。
陳博士說在他小的時候,她的自我肯定力是很低的,因為她是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家里兄弟姐妹很多,因為在他們那個時代,生下來不一定養得很大,她媽媽當時養懷孕9次,生了7個,存活六個,她上面有一個姐姐沒有活下來。她說排在中間的孩子存在感特別低。因為上面的大孩子還沒有養大,后面小的又出來了,家長非常的忙碌,根本就沒有時間管中間的,而且他們家媽媽也是重男輕女非常嚴重的,大哥是老大,后面是三個女兒生在一起,然后她后面還有兩個弟弟。所以旁人都很喜歡拿她和姐姐們比較。他的兩個姐姐都非常的優秀,大姐美麗可愛,十幾歲就有人找二姐去拍戲,所以二姐是個演員,是明星很受歡迎。二姐聰明伶俐,頭腦很好,從生下來就是,她沒有上過幼兒園,但是從小學到中學,她一直都是考第一的,一考就考到香港大學的醫學部,畢業的時候還登報了,她是香港大學醫學部第一次考第一的女生。她現在是醫生,也是老板,賺了很多錢。她兩個姐姐很優秀,所以親戚朋友和鄰居都會對美齡的媽媽說,大姐美麗可愛,二姐聰明伶俐,美齡怎么啦?她說不比較的話我也差不多呀,是一個很普通的女孩嗎?可是一比較她就比不上姐姐了。每次當別人拿她和姐姐比較的時候,媽媽就會跟別人道歉,她媽媽會說:“哎呀,對不起,美齡在肚子里的時時候,家里的狀況最差,可能吃不夠。”媽媽每次說這句話的時候,她都覺得自己是個缺陷,她很自卑,當時她的肯定力特別低。她上中學的時候,有一件事徹底改變了她,當時她的中學可以去做義工。好像沒有人舉手,她就舉手選擇去了。當時一位姐姐帶她去一個很遠的一所學校,去看望一幫特殊的孩子。但是他們到的時候,老師就說:“哎,姐姐們來啦。”然后小朋友們就出來了。沒有腳的小朋友,他們就一塊很小的木板放在他們的身體下面,就好像游泳的樣子游過來。沒有手的孩子,他們就用肩膀來平衡。還有些小朋友是躺在小床上的。沒有手的孩子就用肚子推他們出來,一下子,他們身邊就圍了40個孩子。她從來沒有見過,那時候陳美齡她都嚇哭了,她不知道該怎么辦。旁邊的姐姐說:“你哭什么呀?說話呀。”然后他家跟大家就說話了,說完之后發現沒有人拍手,她覺得自己是不是說錯了什么?原來是因為沒有手的小朋友很多,所以他們不能拍手,沒有這個習慣。想想我們每天都能做的這么簡單的事情,而他們卻一生都沒有做過。可是他們不是沒有反應的,他們向后望一望,然后就一起說“哇”,然后用他們的心來歡迎她,當她聽完他們叫一聲之后,她的人生就變化了。做義工的這段時間,讓她看到了很多孩子,有的是沒有父母,有的是沒有家,有的沒有食物吃的,沒有衣服穿。有的是病的,他們死了以后,葬禮都沒有人來參加。她哭得特別傷心,特別辛苦。那么一個小的地方,有那么多不幸的人,她不知道?為什么不知道,是因為她只看到了身邊的人。她覺得自己很苦,很不公平,為什么她沒有生在一個大福大貴的家庭,為什么她不如姐姐漂亮,不如姐姐頭腦聰明?為什么大家要比較?做義工之后,她看到自己的幸運。她至少住在屋子里面,可能不是吃的很好,有時候也有吃不飽的時候。但是她有飯吃,上學,有家,有衣服穿,有鞋子穿,有父母,生病的時候有藥吃……。她的人生就變了。她忘記了所有那些讓她不高興的事。她忘記了她自己,她想盡一切全力去幫助那些小朋友。去拿一些吃的給他們,可她家里情況也不是特別好,也不是大富大貴的家庭,她也沒有錢,也沒有零用錢。她就想到了,學校里面有一些小朋友吃飯吃不完,如果能夠讓他們提前把食物分出來,可以帶給這些食物給那些可憐的孩子吃。但是她覺得拿別人的東西什么也不做是不行的,她就想到了給別人唱歌,去學吉他,去練習唱歌,她做了一個自己會唱歌的清單,吃午飯的時候,她就去找人說我給你唱首歌吧,別人看看她說唱吧唱吧,唱完以后,她就鞠個躬,跟別人說對不起,請給我一些吃的吧,剛開始的時候都把別人嚇嚇著了,愣的很奇怪看著她,后面慢慢的也有人給她一些食物,后面大家知道后,就慢慢的給她帶一些罐頭零食,還有一些舊書衣服等等都給她,然后她帶去給小朋友們,慢慢的學校、在其他學校就在傳她的事跡,然后有一些其他的學校也找她去唱歌,在14歲的時候,它被挖掘作為歌手,有人找她灌唱片,她當時唱的一首歌《卷卷的人生》紅遍了整個香港。有一天她對著鏡子跟自己說:哇,我已經是歌手了。她想要不是有那些小朋友的話,她還在自艾自憐呢。還是那個自我肯定力低,不相信自己的女孩。其實她之前不知道,原來她的歌可以打動別人的心。所以我們在帶孩子的時候,要好好的看他們。成績比較好的,得分高的很容易被看到。老師也說你是乖的,好的,爸爸也說棒的,經常考100分,98分,我小學的時候從來沒有拿過。長得好看,也很容易被看見,每個小孩都有特別好的東西,其他人看不到沒辦法。做家長的要好好的去看一下。我的小孩子什么是它的特長呢?最喜歡的是什么?而不是說你那些不好看的,我幫你做好看一點。功課做的不好,我希望你拿到更好的分數。差不多的分數就夠了。(說到這里的時候,她還非常幽默的對著下面的幾位校長說:“對不起啊,校長。”可見她的情商)學得懂就可以了嘛?
家長應該去看我們的小朋友有什么特別呢?有些小朋友最喜歡就是睡覺。睡覺是一個很大的學問呢!在斯坦福大學睡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話題。為什么呢?是八個鐘的好還是七個鐘頭哈?是分開來睡好?還是一次睡好?用什么傳睡好?用什么枕頭睡好?什么樣的溫度?什么樣的濕度?睡覺是可以賺錢,睡覺是一個非常大的商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健康話題。所以孩子喜歡睡覺的,你就可以說真好,你可以做一個睡覺的專家。那我們去看一看,有什么睡覺的事可以多學習。每一個小朋友都有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大家要想辦法去發現。為什么自我肯定力很重要,除了我自己之外,自我肯定力高的小朋友,容易欣賞別人,當別人做得好的時候,他會很由衷的說,哎,你做的真好,真棒,大家都來看看她做的真好,恭喜你。人家做得好,他會很開心,所以這個孩子他就會一直很開心。如果是自我肯定力低的小朋友,看到別人做得好,他就不是特別開心,他會說嗯,我看還好嗎?也就一般啦。有一些嫉妒。嫉妒是浪費時間。我們要教小朋友不要嫉妒,用嫉妒別人的時間來發揮自己的優勢。最不好的就是,哎呀,我覺得他做的不是太好,來,我們一起去攪亂一下。欺負他一下,說他幾句壞話,這是不可以做的。自我肯定力高的孩子看到弱小的人,他自然就會說:“哎,我們去幫他一下嘛?你沒事吧?” 自我肯定力低的小朋友就會說水準不同。我不跟他玩,我要跟和我水準差不多的人一起玩。這就是歧視心。不要歧視人,你歧視人,歧視你。我們要教會小朋友要平等的愛人。平等的對人家好。自我肯定力低的小朋友會通過欺負他人來獲得優越感。而這個優越感不是特別長久。比如說他打一個孩子,第一天打了一下這個孩子就哭了,第二天他又回來打這個孩子,而這個被打孩子的習慣了,承受力有所上升,這個時候他要打兩下才會哭。而且會越來越嚴重。家長教過不要打人,老師也教過,不要打人,那為什么孩子還要去打人呢?而且往往打人之后,他還不承認錯誤,往往會把過錯往被打的孩子身上推,會說因為他長得矮,她長得胖,她很笨,她家庭不好,是她的錯,把責任放到別人的身上。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孩子高的肯定力,怎樣去培養孩子高的肯定力呢,第一點就是不要比較,我們每一個家庭的孩子都是不同的,不同是好的。我們要全身心的愛他。不好的地方可以幫助她改,但一定要告訴孩子,媽媽愛你是無條件的。媽媽愛你是不變的,愛你愛你愛你,你考100分,考零分都愛你,但我希望你考高一點。我對你的愛是不變的,你打人家我不贊成,我一定要你改,但我對你的愛是不變的。孩子如果知道這個世界上有1個人,2個人是無條件的愛他,他自信心就會提高。他接受了自己才會接受人家。他知道自己是被愛的才會去愛別人。
? ? ?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而研究表明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腦容量,細胞數量都是差不多的,喝酒的話可能會慢一點,后來為什么不一樣呢?是因為細胞和細胞連接的突觸不一樣,在肚子里面就開始了,0到3歲,成長的最快,一直到八歲都很快的,她的目標就是讓他的孩子大腦很復雜,有很多的突出。給他們更多的刺激,多給他們生出的機會。怎樣給他們增加智力的機會呢?就是從小給他們很多的刺激。帶她的孩子很還很小的時候,大家都很流行,給孩子定一個非常完美的生活計劃,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吃早飯,什么時候去公園,什么時候做功課?什么時候睡覺?然后每天都基本如此,她覺得這樣是不對的。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每一天不同好。他們的腦袋才能長得好。小朋友需要很多新的知識,你如果你要帶孩子去公園的話,就不要帶她去同一個公園。每天可以去不同的公園,也許你的家里旁邊只有一個公園,那你可以走不同的路去那個公園。哪怕你是選擇一條路,你仍然可以選擇早上去,上午去,中午去,傍晚去,晚上去,不同的時間看到的景和人也是不一樣的,領子不同關不同,人也不同,他們的突出就生出來了。 這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天都不同,給他們很多吃的,聞的、看的、摸的東西,他們就會變的不同。到了十二三歲,他們不用的突出就會剪掉了。到了上中學的時候,這個大腦基本就定型了。所以在之前我們要多給他們一點選擇,讓他們的腦力增長。
然后,我們在教孩子做選擇的時候,要選擇最困難的道路。爸爸小時候曾告訴她,當你很迷茫的時候,就選擇最難的去做,最難做的,學的東西最多。收到的時候成就感特別高,不成功的時候也可以學到東西。所以應該做最難的事。每次做選擇時候都會想起爸爸這句話。她還幽默地開玩笑的說,說前一天晚上她吃飯吃到特別晚,到住處有點晚了,她在猶豫要不要洗頭,后來她想起爸爸說的話,說要選擇最難做的路。所以今天是把頭洗干凈了才來的,特別漂亮。可是我們有很多的家長都會小孩子做選擇。這個她覺得是不應該的。小的時候要多給孩子機會去練習做選擇,等到長大了,他們才有機會做聰明的選擇。我可以說今天晚上吃什么呀,孩子可能會說隨便呢,然后你可以打開冰箱門,告訴他我們冰箱里有什么東西,給他信息,比如告訴他有豬肉、洋蔥,昨天我們吃了咖喱飯,今天我們吃什么呢?去買冰淇淋,讓她找一個自己喜歡吃的,然后你可以讓她幫媽媽選,如果他選的冰淇淋沒你的好吃,那他想跟你換,你也不要跟他換。要讓他學會承擔選擇的結果。
從小要讓孩子學會看書。喜歡文字是最基本的。陳美齡博士從小就注重對孩子的閱讀能力培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她上完一天班回來,然后他也會躺在床上給孩子們講睡前故事。他開始也不知道孩子們到底能不能懂,但是他會發現孩子們會催著他快點快點快點,他們會說話的時候孩子就會背了,說明他們已經開始懂了。到后面他就會讓孩子們說,媽媽今天很辛苦,你們要給媽媽讀,孩子們就會給她讀故事,他就通過孩子們給他讀故事,發現孩子們哪些字掌握哪些沒有掌握,然后聽完了孩子們的故事之后,然后他又會鼓勵跟孩子說:“你爸爸沒有聽過這個故事,你去給他們講一講,然后孩子又去給爸爸再講一遍,這樣就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們愛上了閱讀,上學就很輕松了。建議大家多帶孩子讀書。孩子的閱讀能力什么時候培養都不晚,他舉了一個例子說,她老公以前從來不看書的,但自從他和孩子們都愛上閱讀之后,她的老公也現在喜歡看書了,還很有興趣地跟大家分享他書上的故事內容。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為孩子做的事情很多,可是有些事情我們是不能做的。不能做的事情也有很多,你做了會對他有很不好的影響啊。其中一個就是打罵。那孩子是不打不罵的。從心里學的領域來說,打罵都屬于懲罰孩子。做得好的時候你給他獎賞,做的不好的時候你打罵他,這是最低等的教法。你打他,他疼的時候才聽你的,你罵他,他聽得到的時候才有用。可是等孩子大了,你根本不能打他。你打他的時候,他可能因為疼他就會趕緊認錯,說對不起,對不起!但他真的知道錯了嗎?錯在哪里?你打他你就失去了一個明白孩子的機會。失去一個可以教孩子的機會。你打他不是教他,而是把這個事情早點結束。所以她是從來不打罵孩子的,而是給孩子講道理。我在很小的時候,她就給孩子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