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我給兒子在網上買了一個他心儀已久的滑板車,他玩的愛不釋手。而且玩一會兒他就將滑板車放在陽臺上,用抹布沾上水,慢慢擦拭他的車子。而且他給車子貼了一個實習的標志牌子,告訴我們要愛護他的新車。看到他開心的樣子,我很欣慰現在他懂得珍惜玩具了。
以前,只要他看中的玩具都吵著要買,結果買上之后他通常玩上一會兒,第二天就束之高閣了。我想因為太快滿足他的欲望,結果導致他沒有時間去享受等待的快樂了。
后來我給他規定:只有節日或者生日時才能買禮物,而且一次只能買一個。他開始期盼過生日,收到禮物也會開心的抱著我說謝謝媽媽。
這件事情背后的邏輯,不僅讓我想到我剛上班時的事情。
剛參加工作時,我有拖延工作的壞習慣。早晨坐通勤車到單位上班,將辦公室打掃完畢后,我便開始處理手頭的工作。我首先處理容易的事情,再處理相對棘手的問題。因為我來得比較早,而且我一直在工作。我想這樣子,下班后肯定不會再加班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我手上的工作并沒有很快速的做完,甚至要加班來彌補這個問題,這顯然是很痛苦的。最后我發現,原來當我做完比較簡單的工作時,剩下的時間我總是避重就輕,聽聽音樂,偶爾再刷刷微信,快要下班了,我開始慌張起來,但是我的工作卻拖延下來了,不得不加班彌補。
后來,我改變了工作方式,發現:哇,原來不需要加班也可以快速的完成工作。方法就是:一上班,先把棘手的工作做完,然后處理簡單的問題,棘手的工作集中精力大概需要1-2小時時間,剩下的時間再處理簡單工作感覺很輕松。用短時間的痛苦換取長時間的幸福,這是多么劃算的事情!
上面兩個事例,其實就是推遲滿足感帶來的好處。
2
那什么是延遲滿足感呢?延遲滿足感,簡單而言就是先苦后甜,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有耐心,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也更容易感受到快樂。
同樣的,好習慣從小養成也是這個道理。讓一個小學生先做作業再看電視和休息,就能學會先苦后甜的行為方式。當孩子上中學時已經養成了先做作業,再看電視的好習慣,根本無需父母敦促趕緊做作業,慢慢的會更加自律。
也就是說要讓孩子養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首先要讓他們學會自律。而**家庭教育對自律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
那么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有助于讓孩子更好養成自律?
1.多抽出時間照顧和陪伴孩子,讓孩子有安全感。愛與家庭環境及窮富并沒有太大的關系。聰明的父母會抽出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孩子,教育孩子。在孩子失落時給予敦促和鼓勵,在孩子犯錯誤時給予糾正,有效引導孩子的發展。他們也會主動傾聽孩子的心聲,對孩子的言行舉止進行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并側面引導孩子改正錯誤。當孩子面臨一些選擇時,他們會跟孩子一起去面對困難和痛苦,這樣讓孩子感受到強大的愛的后盾,困難也就變得不那么難纏,自己也應該學會承擔責任,面對苦難。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學會耐心和自控,因為他們堅信他們如同父母所說一樣,一切都會變好。父母的陪伴能幫助孩子平靜下來,并逐漸學會自控。
2.父母以身作則,信守諾言,做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通常會模仿父母的為人處世方式,并認為這是正確的。那么作為父母就應該承擔責任,直面困難和痛苦,孩子也會學著承擔責任,自我珍惜。
3.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當一個人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時候,他一定會更珍惜照顧自己,對自己能夠做合理的安排。
延遲滿足感并不僅僅是簡單延遲滿足孩子的需要,而是培養孩子在合適時間和地點做想做的事,這是自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俗語說:愛是心靈健康成長的動力。**所以持之以恒的關愛和照顧,才是父母送給子女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