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張謇沈壽之愛情,人們總是津津樂道,有人以為崇高而偉大,有人認為出離又叛逆,更多的人,則是將其視作八卦,故作神秘地提及從張謇住處通向沈壽所在的濠陽小筑的那扇小門。
? ? ? ?沈壽因病卒于四十八歲,令人稱奇的是,作為余覺的結發之妻,她既不愿死后歸葬老家,也不愿將來合葬本夫,與余覺“生同衾,死同穴”,而是遺命張謇,孤身葬于南通。那么,究竟是為什么,讓沈壽在人生的邊緣之上,毅然決然地走出凡俗羈絆,走向一個人的孤單呢?
? ? ? ?如果說不是因為張謇,肯定說不過去,但如果說就是因為張謇,估計也有失公允。
? ? ? ?張謇對沈壽,可謂相見恨晚。 ? ? ? ?1914年,應張謇之邀,沈壽來到南通,擔任張創辦的女紅傳習所的所長兼教習。其時,沈雖已年屆四十,但皮膚白皙,身材婀娜,舉止嫻雅,性情溫良,讓年逾五旬的張謇驚為天人,后來,他自比曹操,把沈壽比作蔡文姬,在《惜憶四十八截句》中寫道:“黃金誰返蔡姬身,常道曹瞞是可人;況是東南珠玉秀,忍聽蕉萃北方塵。有斐館前春水生,唐家閘外暮潮平;登樓即席殊矜重,不似驚鴻始為驚?!?
? ? ? ?之后,張謇從不掩飾自己對沈壽的敬重和愛慕之情,對其不遺余力,用心良苦~日常生活的照顧之心,得知生病時的焦慮之心,百計延醫的竭力盡心,聞病稍癒時的喜悅之心,沈壽歿后的悲痛傷心,以及長久不減的思念之心~天地可鑒。 ? ? ? ?沈壽對張謇,可謂一往情深。
? ? ? ? 在張謇專門騰出來為她養病的“謙亭”,沈壽想到張謇的知遇之恩和無微不至的關心,決定繡此二字送給張謇,當張謇來看望沈壽時,看到繡繃上繡的墨色繡品是自己的手跡“謙亭”兩字時,已然被感動!而當他再低頭細看,卻看得渾身震撼,這“謙亭”二字,竟然是沈壽用自己的一根根頭發繡成的!
? ? ? “發膚受之父母”,中國人對頭發有一種神秘而深切的感情。從古至今,刺繡中的發繡并不多見,即便有,也多半像和尚居士刺破舌頭寫“血經”一樣,用于佛像繡品,以消災祈?;蚓传I心愿,因此,當一個女子以“青絲”為男人作繡,無疑是一種非同尋常的感情。
? ? ? ? 張謇對沈壽“毫不避嫌”的情感,果然引起了沈壽所擔心的“外間悠悠之口”,余覺憤而離開南通前往上海謀生。面對自己深愛的女人,張謇下了決心,與其窩窩囊囊地做人,不如堂堂正正地娶過來,給她做一個名分。但卻遭到沈壽拒絕,理由很簡單:“我珍惜的是這份情,我要的是這個過程”。
? ? ? ?在沈壽生命的后期,為了讓她有更好的養疴之寓,張謇專門修建了濠陽小筑和繡織局大屋,而在濠陽小筑的后半舍,張謇辦公于斯,會客于斯,寢食于斯,那扇方便之門,也開鑿于斯,張謇經常出入,親伺湯藥,精心呵護。沈壽病歿后,張謇傾力相助,遵其遺囑,舉行公葬,禮儀隆重,為其建設了規格很高的陵園,并將其遺作收入南通博物苑,名垂千古。
? ? ? ?一座城,一個人,在近年來名人搭臺,旅游唱戲的熱潮中,張謇的業績、聲譽及其留下的歷史遺跡無疑是南通市旅游開發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南通市政府甚至已經邀請國內某位著名導演赴南通商榷,并初步達成拍攝電視劇的合作意向,但張謇的后人同意拍攝的條件是,不能拍攝張謇和沈壽的情感戲,雖然沒有說明理由,但原因可想而知~是批判不合常規的做法?抑或歌頌愛情的偉大?
? ? ? ?但是,如此這般,張謇的一生豈能完整?而失去了情感,一部電視劇靈魂何在?這件事情,就這樣擱淺了下來。
? ? ? ?芳華總若夢,孤影浮世傷,張沈之戀,注定奇絕注定美,注定銷魂注定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