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清單~誰定義了“天才”的標準?

引言

在莫扎特之前,沒有音樂家被稱為“天才”??伤烤埂吧瘛痹谀膬??我們今天又該如何欣賞莫扎特?

下面這張清單,全方位地認識一下這位藝術天才。

1. 莫扎特樹立了音樂領域中“天才”和“神童”的標桿。

在他之后,我們再形容某位音樂家極具天賦,都會冠以“莫扎特”之名。比如,門德爾松被稱為“德國莫扎特”,圣桑被譽為“法國莫扎特”。

2. 莫扎特只活了35歲,但創作生涯卻長達31年。

他4歲開始作曲,7歲寫了第一部交響曲,11歲寫第一部協奏曲,12歲就寫出第一部歌劇。要知道,“樂圣”貝多芬也是到29歲了,才有了第一部像樣的作品。

3. 莫扎特一生短暫,卻給后世留下了豐富的作品。

莫扎特的作品總數超過1000部,出版的有626部。《安魂曲》是他的最后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作品。

4. 莫扎特作曲從來都是一氣呵成,樂譜手稿看不見任何修改涂抹。

莫扎特做的事不太像是作曲,更像是將腦海中的作品謄寫出來,因此也有人說莫扎特是“上帝的抄譜員”。

5. 莫扎特的作曲方式很“嚇人”,他可以同時想象所有樂器在一起發出的聲音。

別人都是橫著寫,寫完一個樂器再寫另一個。而莫扎特是豎著寫,同時寫出不同樂器同一時間演奏的音符,就像是一臺掃描儀一樣。

6. 莫扎特的音樂,風格典雅,線條簡單,聽感甜美。

莫扎特對于悲傷或喜悅的表達,十分隱忍和適度。即使是表現反派角色的旋律也十分優美,因為他不允許“丑陋”的音符出現在自己的音樂中。

7. 莫扎特的音樂中,始終帶著一種“宿命論”。

莫扎特的音樂如果以憂傷開篇,結果也一定是悲傷的,他想用這種方式來表現無法逃脫的命運安排。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音樂斗士”貝多芬,貝多芬往往是壓抑緊張開場,但結尾卻是勝利光輝。

8. 莫扎特的音樂表面十分“套路”,但深層次的變化卻極為豐富。

莫扎特作曲其實有很多明顯“套路”,很多曲目的結局甚至是相同的。但他總能在相對類似的框架下,寫出幾句神來之筆,經得起永恒的推敲。

9. 莫扎特的音樂,看似不復雜卻隱含著極高的技巧,常讓演奏者“如履薄冰”。

所以,有的鋼琴家在演奏莫扎特時會手指內扣,始終保持指甲縫接觸琴鍵,保持最靈敏的觸感,這樣才能演奏好莫扎特的音樂。

10. 鋼琴家傅聰曾評價說:莫扎特就是“孫悟空加賈寶玉”。

孫悟空說的是莫扎特音樂風格的千變萬化,賈寶玉講的則是莫扎特音樂中的那份赤子之心和反抗意識。傅聰本人對莫扎特音樂的演繹非常經典,可以說是一個結合了東方韻味的莫扎特。

11. 莫扎特的天賦能夠發揮,很大程度上是他父親的功勞。

莫扎特的父親是一位為教廷服務的音樂家,在發現莫扎特的音樂天賦后,便帶著莫扎特到處見世面,繼續開發他的潛能。莫扎特6歲時,在歐洲范圍內已經小有名氣,10歲開始為奧地利王室演奏。

12. 天才,不代表不努力。

莫扎特自己就說:“我每天花8個小時練琴,但是人們卻用天才兩個字概括我全部的努力。”

藝術的魔力,在于讓你隨時隨地從日?,嵤轮谐殡x出來,感知美好,表達美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