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VR讓“現實”成為字典里才有的名詞……

當你的朋友戴上虛擬現實頭盔后,你怎么辦?也許你還沒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大多數VR設備,比如Oculus Rift、HTC Vive和Playsation VR都還沒上市。 不過我體驗過,而且我可以告訴你——還真是有點尷尬。傻站在那里,看著朋友大呼小叫,感覺怪怪的,因為他們并不知道你在看著他們。你也可以走開干點別的等他們過癮,就像撇下小baby不管的家長一樣。

“這些頭戴設備改變了人們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方式。”迪特·邦恩在最近對Avegant Glyph的測評中寫道。“戴上這些設備的人就像出了竅的游魂——身體留在原地,魂魄卻已飄遠了。”

這是VR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之一。與看電影、聽音樂或打電子游戲不同的是,一旦戴上VR頭盔,佩戴者就會與其他人隔絕開來,脫離與他人的聯系,煢煢孑立。

但這又有什么要緊呢?為了娛樂而將自己孤立并不是什么新鮮事。耳機讓我們不受外界聲響干擾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都喜歡沉迷在書本里。現代社會有太多牽扯時間的事,因此逃避的技能從未這樣重要過。

社會動態

虛擬現實設備帶來深刻孤立的孤獨體驗,”布蘭登·沃克解釋道。他為主題公園提供顧問服務,已將虛擬現實植入了一系列互動裝置中。“如果這被視作一個問題,人們認為VR將人和人孤立起來,事情就麻煩了。如果從感性上擁抱這項技術,那么我想大眾會更容易接受這項技術。”

沃克最近的工作就涉及到虛擬現實頭盔亦真亦幻的雙重世界。在2015年的Sheffield Doc/Fest上,他將一個傳統的秋千和Oculus Rift頭戴設備聯在一起,為人們營造出比實際蕩得更高更遠的虛擬體驗。與此同時,其他排隊等待的人在一邊觀看。

“人們忘情于虛擬世界中,放聲尖叫,而一旦意識到他們其實身處現實世界,身旁還有一票旁邊者在看著,”沃克解釋道,“他們就收斂了。正是這種穿梭于現實和虛擬世界間的尷尬感帶來的身體和情緒上的波動,才營造出了驚心動魄的體驗。”

在Nesta基金會舉辦的2015 FutureFest上,沃克的另一項作品是讓參與者同時戴著VR頭盔和腦活動傳感器坐上活動模擬器。傳感器的輸出被用來操縱模擬器,并創造出從頭盔中看到的視聽體驗。旁邊圍觀的群眾也可以從大屏幕上看和聽到這種視聽體驗,體會到置身其中的感覺。

“對我來說,最有意思的是戴上和摘下VR面具的瞬間,”沃克說道。“前一刻還是處于有他人在場的現實世界,下一秒就沉浸在了與世隔絕的孤獨體驗中。這兩種情境的社會動態是迥然各異的,轉換這兩種情境的動作創造了刺激感。”

反烏托邦亦或烏托邦?

前些日子舉行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扎克伯格走過滿場戴著VR頭盔觀眾的照片引發了社會上的不安情緒。

有人認為這預兆著一個反烏托邦未來的到來,人類將窮盡一生沉溺在VR中,脫離現實世界。

不過當然,扎克伯格并不同意這種觀點。

沃克也不贊成。“那樣的情況永遠也不可能發生,”他說,“在體驗中,身體是絕對的主體。壓倒性的情緒會蓋過其他所有情感效應——不論是視覺上的、聽覺上的還是遠程交互帶來的。這種體驗只會讓生存最終變得貧瘠枯竭,我不認為人們會傾向過這樣的生活。”沃克補充道。“VR體驗是新奇的,只要最新科技進步能夠持續提供新鮮度,人們總是會買賬的。然而一旦關上開關,我想人們還是會回歸現實的。”

從另一個角度說,虛擬現實有很大的潛力來幫助今天社會上最孤獨的一些人群。殘障、老齡人士或者只是在偏遠地域工作的人都可以利用VR技術在社會群體中找到歸屬感而無需親身參與其中。互聯網已經讓無數人與原本不可能相遇的人互相認識和交流,顯然,虛擬現實是這一功能的延伸

有人甚至提議利用VR技術為太空旅行者們在漫長的航程中保駕護航,令他們得以聯系上千里之外的愛人,減少孤獨感。“讓空間站上的宇航員和家人在一起是不現實也不可能的,”沃克說,“豐富他們的視覺和聽覺體驗可以強化他們現有的社會紐帶,甚至建立新的社會關系。”

已經有公司在研發便于人們團聚的虛擬空間了。雖然目前還略嫌稚嫩,但從長遠看來,今天各種活躍的網絡社區很可能發展出更為立體的形式,讓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人們都能見面并交流。

因此,與其將虛擬現實造成的孤獨感視為負面效應,不如說是因禍得福。VR連接起我們和素昧平生的其他人,擴寬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即使我們在虛擬世界中孑孓獨行,請記住,很多人在獨處中得到的快樂并不比其他人在陪伴中得到的快樂少一分一毫

至于脫離現實的問題大可不必擔心。要想營造出雨的氣息、披薩的味道和熱沙流過趾縫的觸覺,VR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真到那個時候,“現實”早已是你的祖輩才記得的古老名詞了。

2016年4月17日(星期日)“理解未來”系列講座第十五期,特別邀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吳國盛,為大家帶來《科學的人文起源》的主題演講,從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等多個維度,闡述人文的起源、科學的由來,以及二者的本質與關系。通過中西文化的對比,探秘科學最早的發源地,追溯西方科學精神的起源。在科學與人文合一的層面上,重審自由和理性。

?編譯:未來論壇?商白 ?來源:techradar ?作者:Duncan Geere

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為 “未來論壇”微信賬號(ID:futureforum)

未來論壇官網:www.futureforum.org.cn

“未來論壇”是由中國時下深具影響力的一批互聯網先行者、投資界成功者、科技業前沿者發起,并于2015年1月20日正式創立。“未來論壇”將網羅全球最新技術和有洞見的人, 進行跨界、跨地域、跨年齡的交流與互動。它提供了一個入口,一個平臺,讓人們在基礎邏輯的普適認知下,去獲得方向感,去感知影響力,去踏進一片凈土,去得到思想的孵化。

“理解未來”系列講座,由“未來論壇”傾力打造,是面向社會大眾開放的高質量月度科普講座。“理解未來”系列講座邀請富有洞察力、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知名科學家和創業者與大眾分享交流對未來的認知,促進社會大眾對未來的理解與思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