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知馬前卒也是同濟的校友。(其實之前并對他有什么特別的認識)。但看完他的演講還是有些感悟的。雖然可能很淺薄,雖然在別人面前不值得一提,但我覺得我粗鄙的淺陋的價值觀得到了提升,算是我一下午沒學習的一點點收獲吧。
不打算按照他的提綱,來總結他的演說,只寫寫我的感悟吧
看到他的演講,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大學生涯虛度了許多光陰。自己的中學生涯也沒建立良好的三觀基礎。總之我已經落同齡人一大步了。(雖然自己周圍的人感覺也挺無知的)
一所好的大學并不是專業學院,而是對一個人的人生觀的塑造。從進大學的懵懂和未知,到出大學的冷靜與成熟,這是一個大學真正想要給予你的。我現在才知道。以此檢驗我的大學生涯,我打5分,之所以差點及格,是因為他給了我去另一個更好的平臺的通道。
在大學四年包括研一的時間里,我依舊是和高中一樣,對事物的看法沒有主見,人云亦云,世界觀的開啟程度不到20%的小孩子。不說對專業上的事情一知半解,對社會,對家庭,對愛戀,對自己對未來都是一知半解。我沒有自己的思考邏輯線,也是因為我的天性懶的緣故,懶得思考,所以我的世界觀形成的如此之慢。
我也因此常常的自卑,覺得自己本科不如別人,專業技能,課外知識也不如別人,進入了一個惡性的循環之列。這些都困擾了我很久,我不敢承認我的不足,我的本科的不好,我的智商的平庸,我遇事的消極逃避。
而現在我可以慢慢的面對了,我敢于向內在的不足去挑戰,去做我希望成為的更好的人。
而這一切得益于我的研究生母校,同濟。以及我的老婆徐敏莉同學。
有必要說一下在同濟大學讀研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了。
既然要有邏輯那就按照我最粗鄙的邏輯來吧。同濟,讀研,感受來說。
同濟大學,百年名校,工科見長。學校的氛圍肯定不同于我的本科母校,一個游走在一本線之間的河南二本。
自己也沒有什么權利去黑自己的母校,畢竟是我做的選擇,里面的生活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沒什么好對過去的事進行抱怨。所以一下所說的僅僅是擺事實。
作為在上海的985,學校的硬件設施自然沒的說。游泳館,三個足球場,諾大的圖書館,大禮堂擺滿藥品儀器的實驗室,四周林立的設計院,都是同濟引以為傲的硬件資本,也是進入同濟讀書的學子的福利。這個在以前是前所未有的。
軟件方面最重要的就是人了,這里的學生大多出自全國各個城市的市區,很少農村的學生。所以整體的見識和環境和我的比較相似。不想華水,周圍都是出自農村的孩子,雖然很想和他們融為一體,但確實做不到。同濟的學生整體給人的感覺還是嚴謹踏實的工科生形象,當然現在越來越多的類型的人也在涌出但都是那種有才并不奇葩。
還有就是感受最深的就是校友,百年的孕育,孵化了許多杰出的英才,而他們的成長之后并沒有忘了回饋母校。所以同濟各種的講座,演說,是我形成人生觀的重要基石。,我現在的人生觀的摸索階段,還是要從他們的走過的路上尋找經驗。
讀研的話,還是回到之前的一點。有了平臺之后你的學習對象不僅僅是老師,還有高素質,高智商,高水平的同學。高投入的項目。高端的儀器。。。。高(編不下去了)
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學習,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只要留心處處學問。而在同濟信息量更廣,學問更多,以后的眼界更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