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悲秋”,還是“病了”?
進入九月,終于迎來盼望已久的秋天。
秋天驅走夏天的炎熱,沒有冬天的寒冷,也比春天果實多,似乎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可恰恰是在秋天,很多人反而容易陷入低潮期。
每年入秋后,來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的人會增加,不僅有成人,還有孩子。
有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一到秋天,就難管了。整日“蔫蔫”的,感覺人變得比較抑郁,不喜歡和他人交往,情緒波動大,暴躁,精神狀態萎靡,有時還愛哭。睡覺的時間變長了,而且早上難以醒來。做事情的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會有所下降,而且常有頭痛、胃痛等身體癥狀。
其實,相似的情況在很多成人身上也有體現。
而且不僅是現代人,古人在秋天也會情緒低落。
大詩人杜甫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北宋詞人柳永也嚷嚷著: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似乎中國的古代就有“感春悲秋”的傳統。
事實上,這并非文人墨客的多愁善感,無病呻吟,而是在季節轉換時,人們容易患上的“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effective disorder,SAD)”。
“傷春悲秋”其實在臨床上是有科學依據的,“現代精神病學的奠基人克雷丕林(E.Kraepelin)對精神疾病做過長期細致的臨床研究,總結了季節性情感障礙的特征是:
有規律地在秋冬季發生抑郁,春夏季癥狀緩解或者呈輕躁狂,抑郁和躁狂兩者交替出現。
而之后很多研究發現,人體大腦中會分泌一種叫“褪黑素”(美拉酮寧)的物質,這種激素能誘人入睡,還可使人消沉抑郁,但是陽光照射會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減少。秋冬季節日照時間變短, “褪激素”分泌相對增多,會導致人們變得情緒低沉、多愁善感、懶散渴睡。
季節性情感障礙通常起病于成年期,平均起病年齡是23歲,女性是男性的4倍。年輕者患病率高于年長者。為什么女性更易患此病?研究認為,可能是因為女性對日照時間更加敏感的緣故。
季節性情感障礙與常見的抑郁癥不同,更像是季節性的“心理感冒”。
◆首先,它和季節變化有很大的關系,進入秋冬季后,人會長時間感到抑郁、壓抑、焦慮、或者有無力感。
◆他們可能常常表現出沮喪,對生活失去興趣,很容易自責,對負面信息會非常敏感,愛哭或者容易焦躁。
◆覺得自己不像以前那么能干,不再熱愛以前喜歡的事物。
◆莫名其妙的疲憊和虛弱,難以集中精神,常常覺得提不起勁來。
◆睡眠質量嚴重下降,失眠多夢或者難入睡,也有人會感覺自己睡不醒。
◆不愿意參加社交活動,卻不停地想吃東西,特別是米飯、面包之類的碳水化合物。
我們經常講,人有情緒波動是很正常的,不論是低落還是高興,正常情況下都不會讓人“生病”,但如果持續時間長,那問題就不小了。
如果,上述的一些情況在你身上持續的時間超過兩周,開始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學習、工作、社交等方面,請一定要及時就醫。
那季節性情緒障礙要如何預防呢?
首先,一定不要忘記多做戶外運動,不論是登山或者散步,多曬太陽都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風險。
當然,多和朋友聊天,參加社交活動,保持情緒的開朗,心胸開闊也是有效的做法。
另外,秋冬季節在服裝選擇上,多用一些明朗的色彩,室內也多用明快的光照或裝潢,也會帶來好心情。
雖然秋天可能會讓我們“臨川多悲風,秋日苦清涼”,但也不妨礙我們在天氣好時,約三五好友出門,看看什么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呀!
個人公眾號【貘談閑話】ID:motalk818
聊心理,聊影視,聊繪畫,聊菜譜,聊各種有聊之事~
歡迎各種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