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8年,周顯王元年,齊國攻打魏國,奪取觀津;趙國入侵齊國,占領長城。三年,公元前366年,魏國、韓國在宅陽舉行會盟;秦國在洛陽擊敗魏國和韓國軍隊。四年,公元前365年,魏國攻打宋國。五年,公元前364年,秦獻公在石門大敗韓、趙、魏三國聯軍,斬首六萬人。周王特地給秦獻公頒賞繡有黑、白、青花紋的服飾。天子賜予黼黻之服,代表承認其在諸侯之中的地位,相當于春秋時期的霸主。
周顯王七年,公元前362年,這一年發生了較多的事情。
先是,魏國在澮地擊敗韓國和趙國軍隊,接著,秦國、魏國在少梁激戰,魏國軍隊大敗而逃,大夫公孫痤被俘;在衛國,衛聲公去世,其子衛速即位,為衛成侯;在燕國,燕桓公去世,其子即位,為燕文公;在秦國,秦獻公嬴連去世,其子嬴渠梁即位,為秦孝公。
這一年,秦孝公二十一歲。這個時候,黃河、崤山以東有六個強國,淮河、泗水流域有十幾個小國,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筑有一道長城,從鄭這個地方沿著洛水直到上郡;楚國自漢中向南占有巴、黔中等地。各國都把秦國當作夷狄之族,鄙視并排斥,不準秦國參加中原各諸侯國的會盟。目睹此情此景,秦孝公決心發憤圖強,實行德政,修明政治,想讓秦國強大起來。
周顯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下了一道命令,說:“當年我國的國君秦穆公,立足于岐山、雍地,修明政治,振興武備,向東平定了晉國之亂,以黃河劃定與晉國的國界;向西稱霸于戎狄等族,開拓疆土達千里,被周王賜予方伯重任,諸侯國都來祝賀,為后世開辟了光大宏偉的基業。到厲公、躁公、簡公及出子時代,國有內憂,無力顧及國外。魏、趙、韓三國奪去了先王開創的河西之地,這是無比的恥辱。獻公即位后,鎮撫邊境,把都城遷到櫟陽,并且準備向東征討,收復穆公時的舊地,重修穆公時的政令。我每每想到先君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現在,我鄭重宣布,賓客群臣中誰能獻上奇計、讓秦國強盛的,我就封他高官,給他封地。”衛國的公孫鞅聽到這道命令,于是來到秦國。
公孫鞅,是衛國庶出宗族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學。公孫鞅先是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做事,為中庶子。中庶子是戰國時代的一種官職,是國君、太子或相國的侍從之臣。公叔痤深知公孫鞅有才干,但還沒向魏惠王推薦他。一次,公叔痤重病,魏惠王前來看望他,就問:“不是我說不好聽的話,你如果不幸去世,國事如何來處置?”公叔痤說:“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職的公孫鞅,年紀雖輕,卻有奇才,希望國君把國事交給他來處理。”魏惠王魏罃聽完了沒吱聲。公叔痤又說:“如果您不重用公孫鞅,那就要殺掉他,不要讓他離開魏國。”魏惠王魏罃答應了。公叔痤又急忙召見公孫鞅說:“為人臣,我必須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顧屬下。我已經建議惠王殺你,現在再把這件事告訴你。你一定要趕快逃走!”公孫鞅說:“國君不聽你的意見來任用我,又怎么能聽你的意見來殺我呢?”最終沒有出逃。魏惠回宮后,對左右近臣說:“公叔痤真是病糊涂了,竟然讓我把國事交給公孫鞅,卻又讓我殺了他。真是糊涂了!”
公孫鞅最終離開魏國到了秦國。到了秦國后,公孫鞅托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把他引薦給秦孝公,說了富國強兵的策略。秦孝公非常高興,就跟他商量國事。
周顯王十年,公元前359年,公孫鞅想實行變法改革,但秦國的貴族都不贊同。公孫鞅對秦孝公說:“對普通人,不能和他們商議創業的事,只能和他們分享成功。那些有至高道德的人,不與凡夫俗子同俗;成大事的人,也不能去與普通人一起謀劃。所以圣賢之人只要能夠強國,就不必拘泥于舊傳統。”大夫甘龍反駁說:“不對,按照祖宗之規來治理國家,官員熟練,百姓安定。”公孫鞅說:“常人容易安于舊習,學者往往囿于自己所知。這兩種人,讓他們做官守老規矩可以,但不能和他們商討老規矩之外的事。智慧的人制訂法令,愚笨的人只會受制于人;賢德的人因時而變,無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說:“說得好!”便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秦孝公和公孫鞅最終制定變法的法令,規定:人民編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監督,犯法連坐;舉報違法的人與殺敵立功的人可以獲同等賞賜,對違法行為隱匿不報的人按臨陣降敵一樣處罰;立軍功的,可以獲得上等爵位;私下里互相斗毆的,以其輕重程度處以不同的刑罰;致力于本業、耕田織布而生產糧食布匹多的人,由奴隸恢復為平民,不務正業以及懶惰而貧窮的人,全家收為奴隸;王親國戚沒有獲得軍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利益;明確國人的等級,分別享有不同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飾器物。有功勞的人獲得尊貴的榮譽,無功勞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顯耀。
具體的法令已經制訂但還沒公布,公孫鞅怕百姓不信,就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下令說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百姓們感到怪異,沒人敢動手搬這根木頭。公孫鞅又說:“能搬到北門去的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把木頭搬到了北門,立刻獲得了五十金的重賞。這時,公孫鞅才下令頒布變法法令。
變法令頒布一年后,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正在這個時候,太子觸犯了變法令,公孫鞅說:“新法不能施行,就在于上層的人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第二天,秦國人都老老實實地遵守法令了。變法令施行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百姓勇于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斗,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有效治理。這時候,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有一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就是亂法之民!”把他們全部遷移到了邊疆。自此以后,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后來,秦孝公賜予公孫鞅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商鞅。
商鞅變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變法過程中的斗爭也是激烈的,司馬光只是作了簡略記載。但無論如何,商鞅變法是歷史上的大事件,它首先打破了人們固守傳統而裹足不前的狀況,促進了觀念的變革,促進了秦國的強大,為以后滅六國一統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商鞅徙木立信所體現出來的國家誠信理念,也得到了歷史的肯定。司馬光評論說:誠信,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誠信來保護;不講誠信就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便無法守護國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騙天下,建立霸業者不欺騙鄰國,善于治國者不欺騙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騙親人。不誠信的人反其道而行之,欺騙鄰國,欺騙百姓,甚至欺騙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最終失敗。那些靠欺騙所占的一點兒便宜彌補不了最終受到的懲罰,所得到的不能彌補所失去的,這怎能不令人痛心!當年齊桓公不違背曹沫以脅迫手段訂立的盟約,晉文公不貪圖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棄與虞人打獵的約定,秦孝公不收回對搬運木桿之人的重賞,這四位君主的治國之道尚稱不上完美,而商鞅變法可以說是過于刻薄,且又處于你攻我奪的戰國亂世,天下人想的是爾虞我詐、好狠斗勇,但他們尚且不敢忘記樹立誠信以收服民心,養育其民,又何況現在這四海升平的當政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