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跟我們當地的一位知名企業家聊天,聊起了他當年創業的動機,他回答:“當年我家在整個村子里是最窮的,而且還是外來戶,受盡了白眼,最后一咬牙,反正最差也就是這個樣子,不如出去闖蕩一番”。
公元前四世紀的秦朝,其實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前362年,21歲的秦孝公繼位,成為了秦國的第二十五任國君。他接手的既不是勵精圖治,稱霸西方的9世秦穆公麾下的霸主秦國,也不是歷史課本中見到的橫掃六合,威風凜凜的強秦。而是經歷了一連串不肖國君后,傷痕累累的國家。
當時的國情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風箱里的老鼠——兩邊受氣。
首先是西北邊境的少數民族部落,一直是把秦國當成是中原國家,不是自家人那就不用那么客氣,侵略和騷擾也就成了家常便飯。其次是中原的那些強國,也把邊緣地區的秦國當成落后的蠻夷部落,跟秦國接壤的楚國和魏國還像防賊似的在兩國邊境修筑長城。中原的各種國際會議,也是一直拒絕秦國參加。這種恥辱感深深刺激了秦孝公,他決心整頓內政,追求強大。
秦國開始了他的艱苦創業。
秦國頒布了招賢令,衛國貴族商鞅見到了,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于是就去應聘了。
公孫鞅又名商鞅,衛國國君庶子的后裔,喜歡研究法律,崇尚秩序,信奉法家學派學說。在魏國宰相公孫痤府里充當一名小職員。在公孫痤病重時,魏王前去探視。魏王讓他推薦人才,公孫痤說:“我的隨從官公孫鞅,雖然年紀不大,卻是一個非常有抱負和能力的人,他是有能力把國家治理好9否則,一旦他跑到別的國家,魏國必有后患。”商鞅知道后,連夜跑到了秦國。
見到秦孝公,商鞅提出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案,孝公喜出望外,任用他具體負責改革各項事宜。商鞅的改革主要是將國家打造成一臺組織嚴密、令行禁止的國家機器,主要做法是:
1、建立連坐制。組織民眾,十戶編制成一組,大家互相監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一起受罰。
2、鼓勵告密。告密跟建立戰功是同樣的功勞,知情不報或者掩護罪犯的跟投敵叛變的是一樣的罪過。
3、獎勵軍功。國家的賞賜以建立軍功為基礎,王公貴族也不例外。有軍功的,按照等級,依次受賞。如果沒有軍功,即使再有錢,也沒有社會地位。
4、干好本職工作。各行各業必須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要是超額生產的,免除部分賦稅,要是因為懶惰而陷于貧窮的,抄家,男的當奴隸,女的當奴婢。
5、不準私斗。有糾紛,報官府,沒有報官府且有私自斗毆的,按照情節輕重進行處分。
法令已經出來了,如何推行,卻又是個難題。
商鞅命人在城門南豎立一根木桿,貼告示稱:如果將此木移到城北門,賞黃金十斤。大家都很懷疑,過了好幾天也沒有動靜。商鞅接著增加了賞賜:賞黃金五十斤。有勇人真的把木桿扛到了北門,商鞅真的賞賜了五十斤黃金。
就此,國家的威信建立了起來。
變法一年多,受變法連累的人鼓動民眾前往首都控訴。恰在此時,太子觸犯新法,如何處理此事,一下就成了新法成敗的焦點,大家都屏氣關注。
商鞅態度堅決:太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由于太子是王儲,不能受罰,但教導太子守法的人必須承擔責任。他下令逮捕太子的師傅,割鼻,刺字。
法令得以繼續推行。
十年之間,秦國一躍成為了強盛的國家。路上沒有撿拾別人東西的,山上也沒有盜賊,人民用于從軍戰斗,不再私斗,全國各地秩序井井有條。
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不單單在于他將一個國家走向了強盛,還在于他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影響了中國未來兩千年的時代。
回頭再看當年秦國開始創業的初衷,真像是一位“沒落的差等生”觸底后的強力反彈。當富庶的齊國還躺在管仲留下的政治經濟遺產之中悠然自得,強大的楚國依靠軍功建立偉大的功勛而洋洋得意,韓、趙、魏還沉浸在瓜分晉國的喜悅之中時。他們之中誰又會想到,將來給他們帶來滅亡的會是這個西北邊境衰弱且貧窮的小國。
創業并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需要有果敢而堅定的決心以及頑強而不屈的毅力。而支撐決心和毅力的也許就是當年所受的艱難困苦。正所謂“愚而多財則益其過,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不要歧視現在比你差的人,因為歧視情緒一旦產生,伴隨而來的就是驕傲,驕傲使人退步。”我大學畢業時,老師送給我們的話。
附:通鑒名言
1、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商鞅
釋義:做決策需要有決斷力,不必要跟人民一起商量,而成果則可以一起享受。(雖然缺乏民主,但是放在那個歷史時期,這也是最好的選擇了)
2、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商鞅
釋義:智慧的人制定規則,普通人著手實踐;賢明的人變法改革,平庸的人安于現狀、因循守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