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愿意做苦行僧,也不愿意做蠟燭,我愿做有電源的燈,唯有生命有質量,教育的路才可能走得長久。? ? ——于潔
提到老師,人們總是會冠以很多稱謂——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到死絲方盡的春蠶、成灰淚始干的蠟燭……
這些對教師的贊譽,我總感覺有哪里不太對勁。直到讀到于潔老師的《我就想做班主任》,我才明白過來。
于潔是江蘇昆山的一名語文老師,她是全國模范教師,也是全國模范班主任,她已經做了二十年班主任,還要繼續做班主任。
我是無意間發現這本書的,因為今年又擔任班主任了,想要多讀一點相關書籍,網上搜索,發現了于潔老師的這部作品。
我很孤陋寡聞,之前似乎聽過于潔老師的名字,卻沒有讀過她的作品。
這本書有以下幾部分組成,序:把生命的根深植在教室里,第一輯:教育很美好,道路很艱難,第二輯:是什么讓班主任不淡定,第三輯:做一個高效的教師,第四輯:找一條路走進學生心,后記:我的淡定從容是怎么形成的。
書中的內容都是于潔老師班主任生涯的經歷,讀于潔老師的作品就好像在和她對話一樣,她說的每一件事都像是我自己的經歷。那些父母對孩子不管不顧的,孩子什么都不會的,逃課的……一件件都那么鮮活,一樁樁都讓我有共鳴。
我曾經認為,只要是名師,必定遇到的學生都是好的,家長也都是對孩子盡心盡責的。就算有孩子成績不理想,也不會差到哪去。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名師也會遇到很多問題家庭的問題孩子,也會有困難,也會有不順。
遇到問題孩子和問題家長,老師能怎么辦,每一個孩子有每一個孩子的解決辦法。不能面對每個孩子都用同樣的方法,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常思考,常摸索,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的,適合學生的方法。
讀到“我不愿意做苦行僧,也不愿意做蠟燭,我愿做有電源的燈,唯有生命有質量,教育的路才可能走得長久”,我越發能夠體會那種為人師者的感受。那就是,老師得不斷充實自我,才能適應時代對老師的需要,才能適應不斷成長變化的孩子們的需要。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負責任的老師,一名合格的老師,不應該是蠟燭,不能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為什么非要弄得這樣悲壯,老師就非要犧牲嗎,把學生教好了,自己的歇菜了。
老師也不應該是園丁,老師不是去培養花圃,而是與學生共同成長,在與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相處的過程中,不斷充實自我,也在綻放美麗。
老師可以發光發熱,但是不能照亮別人犧牲自己。老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先自己學習吸收知識,把自己的電充滿再去點亮學生智慧的光芒。
老師應該經常給自己充電,多讀書,多走出去看看,培養一些興趣愛好。老師不光要有知識,還要有能力。老師不光要有精力,還要有眼界。
就像教師行業經常說的一句話,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這水就是我們不斷讀書學習獲取的能量,它們會化為我們源源不斷的動力,輸送給學生,點亮他們心中智慧的燈泡。
眾所周知,現在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復雜。現在孩子們的一些問題可能以前是沒有過的,或者想象不到的。
比如說,我們的學生時代,男女生之間可能會有好感,可還都是很含蓄的,不會直白地說什么愛不愛的。
現在的孩子們可就不一樣了,他們會把“我對象”著三個字掛在嘴邊(當然只是少數),絲毫不會感到不好意思。
現在網絡發達,科技發展,有好處也有弊端,最明顯的就是孩子們癡迷手機。現在的視頻聊天很方便,有一個孩子居然在課堂上悄悄用手機跟外地的小學同學視頻,只因為對方說不想上課,她要安慰人家。
還有一個孩子,上課期間說要上廁所,然后躲在衛生間拍短視頻。
這些問題都是以前不曾遇到過的,如果一名老師,一名班主任只想著用苦行僧或者蠟燭的方式去教育學生,很難收到效果。
你勸他們要好好學習,不要想其他的。你勸他們要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
這些道理孩子們不是不懂,可是你再苦口婆心地去勸,你再嘔心瀝血,把自己弄到精疲力盡,也不見得會有效果。結果可能只是感動了自己。
處理這種事情要針對具體問題,比如孩子的家庭情況,孩子自己的性格,孩子的父母,孩子的心理,去發現問題的根源,從而找到適合的辦法。
如果你認真分析一些孩子的家庭和父母就會發現,有些孩子出現的問題是無解的,除非他們家庭的問題解決掉。
老師這時候唯有發自內心地關心學生,在生活上或者情感上給他們一些關照。這樣雖然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不過,至少不會像一味地說教那樣讓學生反感。
老師不要做苦行僧,也不要燃燒自己,而是要做有電源的燈,走出一條有質量的教育之路。
齊帆齊第六期28天寫作營第24篇,1836字,共計38309字。
第四周主題打卡:讀書感悟
齊帆齊2021年9月年度寫作品牌IP特訓營第2篇,1836字數,共累積3564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