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朝華讀書共讀成長營和大家一起共讀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每個人都有心情低落或者是人生低谷的時候,或許看完這本書你會慢慢的走出來。
書的概括內容
整本書描述了從蛤蟆先生感覺整體都不好,有點抑郁,他的好朋友勸他找心理醫生咨。通過和心理醫生咨詢的十次過程,探索是抑郁的原因、探索童年的秘密。通過人生的三個狀態,即兒童狀態、成年狀態、父母狀態,成年的自我狀態的探索,認識到最終做回成人狀態的重要性。
十次治療之后,蛤蟆先生逐漸的認識自我,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選擇。通過人生坐標里“我好,你也好”的一個選擇,和過去的自己道別,重新開始蛤蟆先生的人生。
文中人物
文中的人物有蛤蟆先生,他的好朋友河鼠倉鼠,還有他的父親的老友獾,還有心理醫生蒼鷺五個人物。
基本概念
人生的狀態分為兒童狀態、成人狀態和父母狀態。兒童狀態又分為自然型兒童和適應性兒童。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組成了自然型兒童,這是兒童自我狀態的一個重要重要組成部分。適應性兒童有三個特點:順從、道歉、依賴。
兒童是如何釋放憤怒的憤怒?從強到弱依次為:叛逆、撒潑、慪氣、任性、郁悶、拖延、厭煩、退縮。
Prom游戲就是“可憐弱小的我呀”游戲,每一局游戲都贏了,但也算是輸了。因為這是沒有對自己真誠,對自己不誠實。
父母的狀態包括三哥特點:愛批評人、憤怒、嚴厲。
成人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的方式去行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能夠對此時此地所發生的現實狀況。在這個狀態下,我們能夠計劃、考慮、決定行動,采取可能理性而合理的形式。
人生坐標,橫軸是你,縱軸是我,橫軸的左邊是你不好,橫軸的右邊是你好,縱軸的下面是我不好,縱軸的上面是我好。所以構成了四個象限,順時針方向依次是:我好你不好,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作者觀點
*三種狀態的關系
兒童狀態、成人狀態、父母狀態是每個人都有的三種狀態。其中兒童自我狀態跟年齡無關,每個人都有兒童自我狀態。
同樣,父母的自我狀態,也跟年齡沒有關系。
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的自我狀態這種狀態并沒有說不好,只是他們是組成人生狀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真正要活出自我,更加的幸福,那一個人的成人狀態會能幫助他做出很多事情。
*解密人生劇本
一個人的現狀跟他的過去有非常大的關系,或者說跟這個人的早期,大概在四五歲的時候發生的一切,會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非常的重大,甚至影響到后來的成長。關系到怎樣看自己,怎樣看別人。
四五歲的時候在內心形成了對世界獨特有的看法,也是這一個人看待世界的唯一方式。從那一刻起,這個人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同一個視角去看一切的事物。
早期無論對生活形成了怎么樣的態度,從此這個人的行為和幸福都會受到影響,往后余生也都會如此,除非這個人決心要改變。
*蛤蟆先生為什么會抑郁呢?
為什么蛤蟆先生會抑郁呢?一方面,他用兒童的狀態去面對他身邊的所有的人。而內心呢?他用指責型父母去指責自己,認為自己的行為愚蠢,相當于在自己內心把自己審判為罪人。只有蛤蟆處在成人狀態,活在當下,坦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他才能做出改變,才能不抑郁,才能做到我好你也好。
我的感悟
從個人的成長來說,在小時候自己的內心視角它已經形成了。如果我們想改變自己,那就從內心的去改變。別人無法改變自己,只有我們自己去可以才能改變自己,面對自己的內心去改變。
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非常的大,希望我可以在改變自己的視角,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改變孩對孩子的影響。
作為朋友,作為同事,在和他人的接觸過程中,希望自己也可以充當一個心理咨詢師的一個角色去引導,配合他們認識他們自己,對他們內心的成長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