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蛤蟆先生這段時間覺得整個人都不太好,他本是一個熱情、友好、愛冒險的家伙,可是現在他顯得有點無精打采的。
他把自己藏在家里的角落不愿意出去,連和朋友聊天都打不起精神來。不管朋友怎么勸說他,他仍舊悲傷憂郁,對什么都沒有興趣的模樣。
而當朋友稍微嚴厲一點,他立刻變成了一個可憐的小人兒,看了讓人覺得有些心酸。
最后朋友們實在看不下去了,推薦他去“蒼鷺小筑”找一個叫蒼鷺的心理咨詢師進行咨詢。
這,就是整個故事的開端,然后便是和蒼鷺醫生的十次面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于2020年8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發行,作者是英國的羅伯特?戴伯德,譯者是陳贏。
看到這個出版時間一時有些不敢相信,因為印象中這本書真的很火,到處都可以看見有人推薦。后來才想到應該是中文版發行時間,而原著其實在1997年就已經面世了。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這本書的內容真的很精彩,原著不斷再版、加印,長銷不衰,而它的翻譯本于2020年8月發行第1版,到2021年10月已經是第24次印刷了。
這本書第一眼看上去似乎是一個童話,因為作者選取了經典童話《柳林風聲》里的動物主角。我并沒有看過這個童話,所以有時候會看不懂一些情節,不過請放心,它對整本書的閱讀并不會產生影響。
而作者寫這本書的初衷也很簡單,就是為了讓普通讀者也能了解深奧的心理學理論,明白心理咨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說它是一本零基礎、入門級的心理學書籍,對于專業人士來說可能太過淺顯,但對于普通讀者來說確實實用且不枯燥。
回到書籍的內容,前面已經講到了蛤蟆在朋友們的勸說下終于去見了蒼鷺醫生,它本來想快速地通過醫生尋求治療,所以一見面就直接問自己要怎么做才能覺得好受一些。
可是蒼鷺醫生并沒有直接給出治療方案,他只是問,蛤蟆為什么會來到他這里。
蛤蟆說是朋友們讓他來的,蒼鷺又接著問,那誰是他的來訪者呢?是蛤???還是他的那些朋友?蒼鷺明確表示,只有蛤蟆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取悅朋友們才想咨詢時,他們才能真正合作。
蛤蟆有些惱怒,又有些困惑。于是第一次見面到此結束,此時咨詢并沒有真正開始,他們約好下次見面的時間。
蛤蟆在離開之前問蒼鷺,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蒼鷺直視著他的眼睛回答,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咨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們都能像這樣一同努力,就能預見積極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于你。
蒼鷺這段話其實很簡單,但也很真誠。它也闡明了咨詢師工作的真正意義,在整個過程中,他會對來訪者傾注全身心的關注,但最后的結果,還是取決于來訪者自己。
03
到了下一周,咨詢終于開始了。
第一次面談,蒼鷺開門見山地問蛤蟆今天感覺怎么樣?蛤蟆不假思索地回應,挺好的,像他無數次回應別人一樣,其實并不走心,更像是一種條件反射。
于是蒼鷺又問了一次,你現在真實的感覺是怎么樣的?
蛤蟆有點坐立不安,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但他能夠感受到,蒼鷺是真心想知道答案,而不是以往那些人只是客套話。
蒼鷺換了種方式,假設有一種溫度計能夠測量現在的感受,一共10個刻度,最低為1,代表感覺非常糟糕,可能還有自殺的想法。中間是5,代表感覺還不算太糟。最高為10,表示你非常愉悅。然后他問蛤蟆,覺得自己現在處于哪個位置。
蛤蟆毫不猶豫地在1和2中間做了記號。
當蒼鷺問他是否有過自殺的念頭,蛤蟆竟然坦然承認了。然后,他一口氣講述了自己不快樂的原因。從之前的逃亡經歷(《柳林風聲》中的情節),到朋友們對他的評價,都讓他覺得很痛苦。
在講述的過程中,蛤蟆一度忍不住落淚,他覺得非常不快樂,很悲慘、很內疚,還感覺備受責難。
然后蒼鷺告訴他,這種感受被稱為“兒童自我狀態”,然后問蛤蟆是否正處于“兒童狀態”。
對此蛤蟆覺得有些憤怒,難以接受自己這樣的狀態,他帶著怒氣說:“我希望你別再找我的茬兒了,這不公平。你問了我那么多問題我的腦袋都疼了。我又不是心理學家。”
于是蒼鷺結束了這次面談,或許是因為他知道,再談下去結果之后更加糟糕。
04
接下來的一周,當蛤蟆再次來到蒼鷺醫生面前,他發現自己已經可以冷靜地和蒼鷺討論“兒童自我狀態”了。
而這一次,蒼鷺詳細地解釋了什么事“兒童自我狀態”,并引導蛤蟆說出一些兒童的基本情感,如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
整個聊天過程其實很輕松,蛤蟆一直在認真思考,并且明白了“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的區別。
當蒼鷺醫生準備結束這次面談,并說要給蛤蟆布置一些作業時,蛤蟆的情緒突然失控,他顯得格外焦慮。然后他意識到了,當聽到“作業”二字時,他進入了“兒童狀態”。
于是蒼鷺醫生把“作業”換成了“事情”,蛤蟆還是有點戒備,但他開始平靜了下來。
蒼鷺醫生讓蛤蟆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想想那些過往還有最初的記憶,然后再看看能不能在咨詢中一起悟出些什么來。
05
在第三次咨詢開始之前,蛤蟆拾起了遺忘許久的童年往事。
他的父親向來嚴苛,他總覺得自己沒能達到父親的高要求,而且永遠也達不到。母親對父親唯命是從,父親沒有在場時,母親會對蛤蟆很溫柔,還會和他一起玩游戲,但一旦父親出現,母親會迅速收起微笑,這讓蛤蟆一度很困惑,以為是自己做錯了什么。
蛤蟆的祖父開了一家大型釀酒廠,生意很好,家里來來往往的都是一些成功人士??墒歉蝮『苡憛掅劸茝S,轟鳴聲、蒸汽和異味讓年幼的他受到過驚嚇。
他帶著對父母的怨恨走進了蒼鷺小筑,在蒼鷺的引導下,他再次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并明白了自己軟弱的性格為何形成。除了順從父母之外,他還總是想取悅他們,希望父母對自己滿意、為他驕傲。
蒼鷺告訴蛤蟆,順從行為可能導致有些人學會了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些人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成人。
蛤蟆無奈地承認,也許蒼鷺說的就是他這樣的人。
但蒼鷺肯定了蛤蟆,他認為蛤蟆正在進步,雖然還有很多工作有待完成,但蛤蟆已經在學習的道路上站穩腳跟了,從此再也不會走回頭路了。
這一次,當蛤蟆離開時,他感受到了久違的快樂。
在等待咨詢的一周里,蛤蟆再次梳理了自己的憤怒情緒,他發現自己的憤怒和內疚感連在一起。
然后他發現,身邊的朋友獾在父親離世后無縫連接地扮演了父親的角色,他總是批判蛤蟆的短處,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在這一次的面談中,當蒼鷺問蛤蟆覺得自己現在處在哪個位置,蛤蟆說覺得自己在5或6的位置,比起剛開始,他覺得自己好多了。
甚至蛤蟆自己設定了此次面談的議題,他想分析一下自己的憤怒。蛤蟆覺得自己幾乎從來不生氣,他總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樣,他清楚地知道撒潑是表達憤怒的一種幼稚的方式,但通過回憶,他發現自己經常采用慪氣的方法表達憤怒。
慪氣的人總繃著臉、陰沉沉的樣子,而且安靜得反常。看到一個成年人撒潑慪氣是件蠻好笑的事情,但是也讓人尷尬。而更嚴重的后果是,這類行為告訴別人,這人是個失敗者。
聽到蒼鷺的敘述,蛤蟆覺得很糟糕,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才能學會當一個成年人。
蒼鷺告訴他不要著急,等到下一次面談吧。
07
還沒有到下一次面談的時間,蛤蟆的莊園迎來了一個不速之客。獾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來見蛤蟆,并且讓蛤蟆去和校區牧師說,由獾擔任蛤蟆正在擔任的校區董事的職位。
蛤蟆覺得出奇憤怒,因為他很喜歡校區董事的工作,他不明白獾為什么這樣理直氣壯地提出來。
但長久以來對獾的敬畏之心壓倒了他,自從父親離世后,獾就充當了“父親”的角色,也許獾是對的?也許自己真的很差勁,不再適合這個工作了?
獾不耐煩地催促蛤蟆馬上寫辭職信,但蛤蟆猶豫了一下,最后說自己還要考慮一下。
獾離開之后,蛤蟆癱軟在沙發上,他覺得自己失去了所有力氣,而且再也打不起精神來了。
他迫不及待地在第五次面談時將獾來訪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蒼鷺,他覺得很糟糕,他希望蒼鷺可以給他一個建議。
出乎意料地是,蒼鷺居然祝賀他游戲玩得很棒。
蛤蟆覺得莫名其妙,同時更加憤怒,他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在玩什么游戲。
蒼鷺告訴他,他玩的是一種“可憐弱小的我呀”的游戲,就是每次都認定自己很差勁,他偷偷地或無意識地配合對方,來給自己制造不快。
蛤蟆還是很生氣,但慢慢的他意識到了,也許蒼鷺說的是真的。而當蒼鷺問他覺得獾在來訪時處于哪一種狀態,蛤蟆說他總讓自己想起父親。
由此,蒼鷺引出了一個新的概念——“父母自我狀態”,處于這種狀態的人表現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很多人都容易處于這種狀態,比如學校的老師,他們會不自覺地找出學生的問題,這也屬于“挑剔型父母狀態”,甚至是商場的營業員,他們會刻薄地在背后議論顧客的行為。而最重要的是,也許每一個都有“父母自我狀態”。
蛤蟆覺得有些難以置信,他怎么可能像自己的父親?但慢慢的,他發現了,在他的人生中,他對朋友都很寬容,但對自己卻非常苛刻,他總是在審判自己,、譴責自己,然后進行自我懲罰。
這是很好驗證的,他之前感覺那么糟糕,不就是因為總是覺得自己很失敗嗎?
蛤蟆懇求蒼鷺幫助他,他不想一直這樣下去,他想快樂一點。但蒼鷺告訴他,能幫他的人是他自己,也只有他自己。
08
面談結束后,蛤蟆心里很難過。把“挑剔型父母”的概念用在其他人尤其是老獾身上,他能想得通??梢迷谧约荷砩?,想到自己一直在進行自我批判甚至自我懲罰,他覺得很不安。但與此同時,他也能感受到自己的變化,他的內心深處多了幾份力量。
蛤蟆覺得自己的精力恢復了一些,他找出一條賽艇去劃船。他以前很喜歡劃船,但因為一些事情,他已經很久沒有碰了。
而他的朋友河鼠和鼴鼠發現他變得好了一些之后,便邀請他共進午餐。
在吃午餐時,蛤蟆平靜地敘述了獾希望他讓出職位的事,并說他已經給獾留了張便條,明確表示自己不會辭職。
盡管只是簡單地聊了一下,但河鼠和鼴鼠都發現,蛤蟆真的發生了改變。
在第六次面談時,蛤蟆提出自己疑惑后,蒼鷺終于講到了“成人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情況。處于這種狀態下,我們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我們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于事實來決定要怎么做。
當蛤蟆問是不是“成人狀態”比其他兩個狀態更重要,蒼鷺醫生表示不是這樣的,每一種狀態都對生存有價值,但只有處于“成人自我狀態”,才能學到關于自我的新知識。
“兒童狀態”時是在重復童年的感受,“父母狀態”時則是在重復從父母那里學來的觀念和價值。
從某種角度來說,其實人們的痛苦和折磨都是自找的。
09
第七次面談,蛤蟆終于鼓起勇氣向蒼鷺醫生講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蛟S并不精彩,但其實遠沒有蛤蟆想的那樣糟糕。
在敘述中,蛤蟆有機會全面回顧他的人生,他開始意識到,某些人、某些事件,在很長的時間里都是怎樣影響著他。
以前只要一觸及一些痛苦的回憶,他就會忙不迭地強迫自己不要在那段回憶停留,但現在他學會了在回憶時不再一味譴責自己,他開始以客觀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并從中學習領悟。
第八次面談,蒼鷺提出了“人生坐標”的概念。
這里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1.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嗎?2.我是怎么看別人的?他們好嗎?
而在確定自己的人生坐標之前,還要先了解一下“自證預言”等心理游戲。比如蛤蟆覺得自己很差勁,他會在生活中找尋一切能證明自己差勁的例子,然后好像很沮喪其實很得意地在心里想,看吧,我就是這么差勁。
但很明顯,當跳出來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會覺得很愚蠢。但在生活中我們卻常常這樣做。
這也是蒼鷺醫生在第九次面談中指出的“贏了游戲,輸了自己”。
當我們選擇了人生坐標中的“我不好;你好”,玩的游戲的名稱就是“我真不幸”。玩這個游戲的人確信他們是不幸的,會隨時給你報出一長串遭遇過的不幸事件(很明顯,我們常常遇見這樣的人)。有些人會竭盡所能地選擇記住那些悲傷和不快樂的事件,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一個覺得自己“不好”的人最極端的行為,可能就是自殺了。
而人們在玩這些受害者游戲時,就常常處于“兒童自我狀態”。
另一種不同的人生坐標“我好;你不好”,處于這個心理坐標的人常常會占據權力和權威的制高點,然后樂此不疲地玩他們的游戲——“我抓到你了,你這個壞蛋”,這種游戲能讓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當的理由來發火,借此證實“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標,他們會證明別人都是無能而不可信的,接下來,他們會把斥責和懲罰別人視為己任。
很明顯,這更像“父母自我狀態”的人喜歡選擇的人生坐標,前面提到的老師,很容易陷入這種人生坐標,除此之外還有公司領導等。他們還常常愛玩“你為什么總讓我失望”這個游戲。處于這個坐標的人最極端的行為可能是謀殺。
而哪怕面對同一件事,處于不同人生坐標的人的情緒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預訂的出租車沒有準時出現,處于“我好;你不好”坐標的人可能會大發雷霆,打電話進行投訴,咄咄逼人;而處于“我不好;你好”的坐標的人則可能會陷入深深的悲傷中,為什么出租車沒有來?是不是做錯了什么?
乍一眼看到這樣的例子你可能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沉下心來回憶一下,就會發現類似的事情常常發生在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明明是同樣一件小事,不同的人會給出完全不同的反應。
10
最后一次面談,蛤蟆覺得很輕松,他不再像一個迫切需要醫生幫助的病人了,他和蒼鷺醫生之間的對話,更像朋友之間的聊天。
這一次,蛤蟆說可以給自己的情緒溫度計打9分,其實可以打10分,但他想給未來留些余地,或許事情會變得更好。
此時的他神清氣爽,心情愉悅,而在不久之前,他面色慘白,整個人都有氣無力的,那時候他只能給自己打1分或2分。
這十次面談讓蛤蟆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他慢慢找到了“成人自我狀態”,他的人生坐標也在改為“我好;你好”。
蛤蟆真誠地向蒼鷺醫生道謝,但蒼鷺醫生告訴他,其實在和蛤蟆面談的過程中,他也學到了很多。
與此同時,蛤蟆的朋友們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當然不能說這改變全是由蛤蟆帶來的,但至少他們都受到了來自蛤蟆的積極影響。
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新生活的計劃,鼴鼠打算回老家開一家餐廳;河鼠決定離開河岸去一個美麗的小鎮,他還打算寫一本和朋友有關的書;老獾被推選為下一屆選舉的議會候選人,他打算大展拳腳,為每一個居民干點實事;而蛤蟆,他給自己找了一份工作,并決定把蛤蟆莊園賣掉,而且他還要加入本地業余戲劇社,這樣他就能在舞臺上過足戲癮,而不會把虛幻和現實攪和起來。
看起來,每個人的生活都將變得更好,盡管他們身上還是存在一些小問題,但蛤蟆知道,他們都具備了一定的能力通過自己去解決。
結語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而我們也跟隨蛤蟆先生的腳步,在蒼鷺醫生的引導下,進行了十次咨詢。
盡管有讀者表示這本書并沒有將心理咨詢的艱難過程全部展現出來,事實上人生真的沒有這么容易發生改變,但必須承認,它確實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一次梳理,完成一次簡單的自我救贖。
其實我們都很容易陷入像蛤蟆先生一樣的抑郁狀態,當你覺得難受時,或許可以再看看這本書,如果看完后讓你覺得得到了一些治愈,那很幸運,而如果不行,那就去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吧。
愿我們都早日找到自己的“成人自我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