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自古紅顏多薄命,特別是在古代,受“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女人往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只在家專心于琴棋書畫和女工。她們不能參與社會活動,只能依附于男人,慢慢淪為了沒有感情的、供男人取樂或生育的工具,她們沒有生活自主權,有的還被當做禮物送來送去,生活很是悲慘。
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是著名的古代四大美女,她們不僅擁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也因為各自的傳奇人生而被人們廣為傳頌,津津樂道。可是很少有人能夠通過這些美麗的傳說,看透她們慘淡的愛情之路。
一、沉魚之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春秋末期越國人,她是個浣紗的女子,天生麗質,生有傾國傾城之貌。有詩為證: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相傳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所以人們用“沉魚”形容西施的美貌。
越王勾踐采納大臣范蠡的主意,用美人計消磨吳王夫差的意志,讓他沉溺于女色,疏于治理國家,最后攻其不備,使他國破家亡。范蠡與西施一見鐘情,并且私定終身,哪知西施只是他們用來打敗夫差的一枚棋子。最后范蠡打著愛國、保家衛國的旗號把愛人西施獻給了吳王夫差。
恐怕從那時起,可憐的西施就再不會相信愛情了,在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她遵從勾踐的指示:沉溺夫差于酒色之中,荒其國政;慫恿夫差對外用兵,耗其國力;離間夫差和伍子胥,去其忠臣。一步步將夫差推向了滅亡的深淵。這個成功的女間諜,十七年潛伏于敵人內部,擔驚受怕,口是心非,把給了她真心和愛情的男子送上了斷頭臺。可是她真的成功了嗎?她幸福嗎?她獲得了什么?她自始至終就被設計好的愛情之路,事實上就是她的自殺之路呀。她幫助祖國越國滅了生活了十七年的吳國,最后卻被勾踐以亡國尤物的名義溺死于湖中。不知當時她會怎么想,也許有對范蠡的失望,有對勾踐的憤恨,更多的恐怕是對夫差的愧疚吧。
二、落雁之王昭君
琵琶馬上彈,行路曲中難。漢月正南遠,燕山直北寒。髻鬟風拂亂,眉黛雪沾殘。斟酌紅顏改,徒勞握鏡看。
王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人,漢元帝時期宮女。據說被召入宮時,王昭君艷壓群芳,但是她為人正直,不肯賄賂畫師,結果畫師把她的畫像畫得及其平庸,而且還故意在她臉上畫了個丑陋的黑痣,才使得她錯失與皇上相會的機會。那時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于結成姻緣。皇帝見了昭君的美貌,才追悔莫及,可惜為時晚矣,一氣之下斬了那個可惡的畫師。
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里,昭君離別了家長,踏上了北上匈奴的不歸之路。一路上,帶著對前途未知的惆悵,想象著匈奴將是怎樣的荒涼,不知道何時才能重新踏上故土,她肯定滿是不舍和絕望吧?她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她到匈奴后,嫁給了呼韓邪單于,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她一面勸單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60年。
她的努力為國家帶來了和平,可是卻沒有改變自己的悲慘命運,僅僅三年之后,呼韓邪單于去世,昭君兩次上書朝廷,請求歸來,漢成帝敕令“從胡俗”。于是這個把自己完全交給命運安排的可憐女子,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 的風俗,忍受著極大的屈辱,嫁給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被迫與其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直到逝世,再也不曾踏上回家路。
三、閉月之貂蟬
歌月徘徊孤樓前,舞影零游群雄間。如花朱顏非吾愿,香消玉殞惹誰憐?
貂蟬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她本是司徒王允的俾女,在后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云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收貂蟬為義女,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當時奸臣董卓操縱朝政大權,漢室王朝岌岌可危,為了除暴安良,貂蟬聽從王允安排,使用連環美人計,設法除掉董卓。她先被許給了董卓的貼身保鏢呂布,又接著嫁給了董卓,在兩人之間巧妙周旋。她既對董卓百般討好,又對呂布暗送秋波,極盡勾結,最后致使董卓呂布反目成仇,互相殘殺。
呂布殺了董卓之后,按說連環計順利收官,完成使命,王允也該好好安排貂蟬這位大功臣,至少不應該讓她繼續呆在呂布身邊。可是直到呂布戰死,貂蟬還是在他身邊,隨著這段故事的完結,這位美貌、勇氣與智慧并存的巾幗英雄居然不知所蹤。
在戲劇版本《關公月下斬貂蟬》中,貂蟬被看作是紅顏禍水,而關羽為了避免重蹈董卓、呂布的覆轍,最后將她斬首。可悲的絕世美女,兢兢業業扮演救國家于苦難的英雄角色,沒想到最后也還是落得個紅顏禍水的悲慘結局。
四、羞花之楊玉環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楊玉環出生于宦門世家,本來是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后來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她天生麗質,關于她的美貌,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么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卷起低下。于是便有了“羞花”這一美稱。
楊玉環多才多藝,她精通音律,擅歌舞,善彈琵琶,是出色的音樂家、舞蹈家,與唐玄宗有共同的愛好。她性情溫婉,善良純真,還非常善于揣摩皇上的心理。怪不得唐玄宗一見楊玉環,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為了與楊玉環廝守,懶理朝政,做出了好多荒唐事。為了讓她吃到南方的新鮮荔枝,唐玄宗居然讓人快馬加鞭從南方運來,有詩為證: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個荒唐皇帝,把政權交給了楊國忠這個大奸臣管理,最終使大唐逐漸衰敗,引發了安史之亂,他們醉生夢死的生活就此打住。沒人追究國家衰敗的真正原因在于皇上的昏庸,卻把所有不滿發泄在楊玉環這個弱女子身上,認為她就是導致安史之亂的“禍水”。她就這樣成了政治的犧牲品,被賜死時年僅38歲。
她的命運,她的悲劇,又何嘗不是被皇上設計?受寵也好,失寵也罷,她已無力掌控。也許她曾經是幸福的,可是無奈歲月蹉跎,她的美好時光,太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