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股市大跌,晚間央行降準,閑來無事看了看各路“股神”、“大V”的言論,大概率判斷是高開低走,讓投資者逢高減持或是持幣觀望。今天的走勢啪啪啪打臉啊~當然,不是說大V預測不準,而是大V就不該去預測。預測降準后股市次日走勢,如同去預測早上在上班路上看到個蘭博基尼后中午食堂會做什么飯一樣荒謬。
《聰明的投資者》讀書筆記4
昨日股市大跌,晚間央行降準,閑來無事看了看各路“股神”、“大V”的言論,大概率判斷是高開低走,讓投資者逢高減持或是持幣觀望。今天的走勢啪啪啪打臉啊~當然,不是說大V預測不準,而是大V就不該去預測。預測降準后股市次日走勢,如同去預測早上在上班路上看到個蘭博基尼后中午食堂會做什么飯一樣荒謬。
PD:昨日沒詳細摘抄第3章一個世紀的股市歷史,其中提到的很多史實還是讓人玩味的,道指在1962年中6個月內下跌27%,成長股中的龍頭IBM從年初的607美元跌到了6月時的300美元,熱門股的小型企業股票跌幅達90%以上,此時市場對后市的預測喜憂參半、傾向懷疑,而這時是近些年的最低點。隨后股市一路上揚,到1970年的995點連續上漲了100%,但緊接著年底下跌到了632點,與1962年的下挫毫無區別,當時的熱門股再次崩盤,下跌幅度達到90%。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開篇有一段精辟的論述:“探討特定論題本身所包含的數量精確性是訓練有素的頭腦的一個基本特征。不能要求數學家接受模棱兩可的結論,正如不能要求雄辯家進行嚴格的論述一樣。”金融分析的工作,處于數學家和雄辯家之間。
?四、防御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策略
如果你不能承受風險,就應當滿足于較低的投資回報——這是一個由來已久且聽起來十分合理的原則。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投資者能夠指望的回報,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承擔的風險成正比。對此我們不敢茍同,投資者的目標收益率,更多地是由他們樂于且能夠為其投資付出的智慧所決定的:圖省事且注意安全的消極投資者理應得到最低的回報;而精明且富有經驗的投資者,由于他們付出了智慧和技能,理應得到更大的回報。
(PD:收益與風險成正比是每個人都知道的“鐵律”,但其實深入思考并無太大道理。以前給身邊朋友普及理財知識或講述P2P多少收益率是合理這類話題時,經常會舉個例子。)
(一)債券與股票配置的基本問題
此前已經用最簡潔的語言說明了防御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策略,應當將其資金分散投資于高等級的債券和高等級的普通股。投入股票的資金應該在25%—75%之間,債券資金則與之相對應,這里的含義是兩種投資手段的標準分配比例應該是各占一半。當增加股票比例時,理由應是持續的熊市導致了低廉交易價格的出現;而當投資者認為市場價格已經上漲到了危險的高度時,則應將股票投資減至50%以下。
這種規范的原則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這與過度看漲牛市或過度看跌熊市這一人類本性相抵觸,要一個普通股票投資者在市場上漲到某種程度時減倉,或在市場持續下跌后增倉,這似乎是與大多數人相反操作。
我們對普通投資者提出對半開的投資規則:投資者在實際操作中,保持對債券和股票的均等投資。比方說,如果股價上漲使股票占總資產比例到了55%,應準備賣出十分之一的股票并將該資金投入債券中,以恢復兩者均衡。反之,如果持股比例僅為資金的45%,則應拿出十分之一的債券轉為股票投資。
對半開的資金分配法則對防御型投資者非常有實際意義,耶魯大學基金曾一直遵循此類似法則,將股票投資比例控制在35%以內。這種方法非常簡單,操作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使投資者感到自己是在對市場變化做出某種反應,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投資者在市場日益走高甚至危險時仍不斷加大自己的股票投資。
這種對半開的資金分配法則無疑是一種最簡單的萬能裝置,盡管它不一定取得最優的結果,但真正保守型的投資者,將對對自己一半資金在牛市的收益感到知足,在深陷熊市時,他們也會從自己相對較好的境況中獲得安慰。這種策略并不復雜,難點在于,接受它并堅持下去,而不在乎其結果可能會證明這種策略過于保守。
(PD:在第一篇讀書筆記中,我就用這種對半分的投資方法驗證了如果自2011年用這種方法復合年化收益率為7.43%,略高于全部資金投入股市的收益率5%,這個數字雖然感覺差別不大,但這是簡單的復合年化收益率計算,如果真正考慮用債券資金的收益進行復利計算,數字要比這要高。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前面。在雪球上有個ID是“飛泥翱空”的人對這種55投資方法做了非常詳盡的論述,有興趣的也可以找來看看。)
(二)債券的構成
在原文中,作者分類探討了各種含稅債券與免稅債券,與國內情況不一致,因此不在此贅述。
但有句話值得摘錄:華爾街總是存在一些傳統的做法和習俗,而無視在新條件下需要的新觀點,隨著每次新的樂觀和悲觀情緒的潮起潮落,我們會忘記歷史并拋棄一些久經考驗的原則,但往往會頑固地堅持自己的偏見,并對此深信不疑。
五、防御型投資者與普通股
(一)普通股的優點
首先,股票很大程度上使投資者可以免受通貨膨脹的損失,而債券卻完全不能提供這種保護;其次,可以為投資者提供較高的多年平均回報,這不僅來自于高于優質債券利息的平均紅利,也來自因為分配利潤再投資而產生的市場價值上揚的長期趨勢。
(二)普通股的投資規則
對于防御型投資者而言,我們給出四項可遵循的規則:
- 適當但不要過分的分散化,持股數量應限制在最少10只、最多30支不同的股票之間;
- 挑選的每一家公司應該是大型的、知名的,在財務上是穩健的(下文有解釋);
- 每家公司都應具有長期連續支付股息的歷史;
- 投資者應將其買入股票的價格限制在一定的市盈率范圍內,參照每股利潤取過去七年的平均數,市盈率應控制在25倍以內;如果是過去12個月利潤,應控制在20倍以內。
(三)成長股與防御性投資者
成長股是指那些在過去每股利潤增長顯著超過所有股票的平均水平,并且預計未來仍將如此持續下去的股票。相對當期利潤,成長股的股價一直很高;相對過去某一時期的利潤而言,其市盈率更高。因此成長股投資方面帶來很大的投機成分,使得這種投資的操作很難成功。
I B M一直是成長股的龍頭,為多年前買進并持有的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但是,在1961到1962年的六個月下跌中,股價折損一半;1969到1970年間,也下跌了同樣幅度。而其他成長股在逆境中總是更糟,德州儀器是個可以佐證的例子:在六年間,從5美元漲到256美元,期間沒有支付股息,每股利潤從40美分上漲到3.91美元。(注意:股價上漲幅度相當于利潤上漲幅度的5倍,這是此類熱門股的一般特征)但兩年后,利潤下降了50%,股價則這下跌了80%,跌到49美元。
對于防御性投資而言,成長股的不確定性過高、風險過大,因此我們認為那些不怎么熱門,因此利潤乘數較為合理的大型公司,反而是大多數投資者更合適的選擇。
(四)美元成本法
美元成本法是讓投資者每個月投入同樣數額的資金買入一只或多只股票,這種程式化投資法在歷史經驗中效果相當令人滿意,特別在有效防止投資者在錯誤時間內大量買入股票方面。
曾經有學者從1929年到1952年,用該方法檢驗買入股票的實際效果,僅僅在第23個購買期內,不包括股息情況下當期平均利潤就到達了21.5%,因此學術界一直認為“無論證券價格出現這樣的波動,這種投資方法都能使人滿懷信心的取得最終成功;迄今為止,尚未有任何可與美元成本平均法相媲美的投資法問世。”
(五)大型的、知名的、財務穩健的公司
前文,推薦投資者購買“大型的、知名的、財務穩健的”公司股票。對工業企業來說,普通股帳面價值必須不低于其總資本的一半,對公用事業公司來說這個界限是不低于30%。我們把大型可以定義為行業內的主要公司,業務規模應在所在行業的前三分之一。
當然這種隨意性的標準定義是愚蠢的,只是提出參考,只要不違背這些公認的含義,投資者為自己設定的任何投資標準都是可以接受的。
(六)關于“風險”的說明
一般來說,優質債券的風險要小于優質的優先股,優質的優先股風險要小于優質的普通股。但由此有的人會引申出普通股是不安全的,我們要指出的是,在證券投資領域“風險”和“安全性”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
如果債券到期不能支付本金和利息,那這確實不安全的;如果證券持有人可能不得不在價格大大低于買價時拋售該證券,這說明證券是有風險的。
不過,人們常常會把風險的概念擴展到所持有的證券可能會出現下跌的情況,即使這種下跌只是周期性的和暫時性的、而且他無需在此時賣出。我們認為普通股的波動并非真正的風險,判斷一項普通經營業務風險時,要看其虧損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不是看其所有者被迫出售有時的情況會怎樣。
我們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就真正的投資者而言,但是市場下跌并不會導致他的虧損,因為市場可能出現下跌這一事實,并不意味著他面臨著實際的虧損風險。如果以合理的投資年限來衡量,一組精心挑選的股票投資組合能夠為我們提供滿意的整體回報,那這一組合就是安全的,即使在此期間市場價值出現波動,但投資者有可能不會在成本價之下賣出股票。假如我們僅僅把風險這一概念用于價值的損失,那么這種混淆就可以避免,而大多數證券從業者認為的風險僅僅是市場的波動。
(PD:這段對風險的描述非常精當,對大多數散戶來說,追漲殺跌是日常便飯,所以只要股價上下浮動3個點這就是了不得的事情了,更何況總有人天天期望打板,這類人不屬于本書所描述的投資者,更不用參照防御型投資者的投資方法了。不過作者對風險的定義,簡單說,不是股價的波動,而是資產面臨實際損失的可能。對追漲殺跌、天天分析K線的同志,可以算一下自己的資產,年化收益率能到7%嗎?如果沒到,考慮一下拿一半資金購買固定收益的產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