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 活在別人期待里 注定走向滅亡

無聲告白一書是在書單網上發現,之前從未看過這名作者的書,由于個人習慣,我看書從不細分類別,看到簡介是自己感興趣,就會樂意往下閱讀。

不過這種習慣,自然會延伸到對人。心理學上有一種理論叫首因效應,對人際關系影響特別大,相當于我們所說的第一印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第一眼看一個人、一件事就可知自己是否喜歡,這種行為稱之首因效應。

無聲告白給予我巨大力量,就像一場及時雨。像書里的故事,似乎常常出現在我們現實生活。父母對孩子期望太高,打著為你好的旗號,進行專制管理,最后造成的是孩子力不從心,負荷過重,為了擺脫這種生活,最后只能選擇離開人世。

類似這樣的事,每逢到了中高考時頻繁發生。壓力對于我們來說,是什么?一個人具體能夠承受多少的壓力,無人可知。無聲告白中的女主莉迪亞逝去雖然是一個悲劇,但至少給父母敲醒了警鐘。

父母喜歡的渴望的未必孩子喜歡適合。我知道,一定會有家長會說句這樣的話來反駁:我們走過的路比你們走過的橋還多,所以還是聽我們的。無聲告白里的莉迪亞就是這種情況,她所承受的是父母厚望、自身的不順心,在現實里,莉迪亞不就是我們縮影嗎?只是,她最后選擇死亡,而我們還在掙扎。

有人說莉迪亞的死亡是一種逃避,事實上她是在做自己,一個屬于她自己的決定,唯一一個。試問,選擇死亡的人在此之前需要鼓足多少勇氣?既然,她最后選擇了,證明她已經是深思熟慮,她不想再過那種像扯線公仔的生活,她想做真實的自己,只有死亡能夠救贖。

正當妙齡的我們,卻因不戀愛、不結婚被父母冠上不孝之名,無形在生活里增加壓力。曾經,我們也會因這種壓力而深思是否應聽從父母:和你相伴一生的人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討厭他和你共度余生這種觀點。

我相信,不少父母都有這種想法,常常把感情是可以培養掛在嘴邊,但我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喜歡不喜歡,愿意不愿意心里清楚得很。

如今,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尷尬年齡,00后喊著我們阿姨,其實我們才剛畢業兩三年,自己工作道路還沒定,便被家里人逼到人生另外一條軌跡上。

很早之前,曾看過這樣一句話:因為你活得不好,賺錢不多,父母就只能逼婚。要是你活得好,賺錢多,也許你還可以用一句話堵住她:我過得那么好,為什么還要另外一個人來插足我的生活?和其他人平分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多年后,希望大家有能力說上這樣一句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