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今天想推薦一本讓我看完以后陷入了沉思的書 - 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
伍綺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畢業于哈佛大學。父母均為科學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在出版《無聲告白》前,她已寫作多年,小說及散文作品多見于各類文學期刊雜志。
《無聲告白》是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故事編排全面立體,文筆沉穩內斂,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還獲得包括美國亞馬遜網站在內的無數媒體評選出的2014年度最佳圖書。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書中故事情節:
《無聲告白》這部小說以莉迪亞死了為開頭,把讀者引入情節,然后開展層層剖析,次第展開每個家庭成員各自的問題和相互之間的關系牽扯,來解開這個16女孩花季少女的死亡之謎。
莉迪亞是個混血兒,她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美國人,她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
她的父親詹姆斯是一個出生在美國的中國人,從小到大受盡不合群的痛苦,所以一直在試圖努力讓女兒融入周圍的圈子。他要求女兒約同學看電影, 給同學打電話,給女兒買很多交際的書,盼望有很多朋友。
她的母親瑪麗琳則是一個普通的美國人。與她的父親相反,瑪麗琳想要拼命變得不普通。她夢想成為一名醫生,卻因為結婚生子而無法實現,于是把所有的夢想都加諸在了莉迪亞身上。
莉迪亞的父母把太多的愛都傾注在她身上,以至于她快要窒息;而家里其他的兩個孩子,她的哥哥內斯和妹妹漢娜,在圍繞在莉亞迪周圍的聚光燈下,黯然失色。他們無比渴望得到父母的一點關注,卻總是落空。
沒有人聽懂莉迪亞的孤獨,內斯是莉迪亞唯一能夠尋求安慰的人,但也有自己的困擾,更無力改變什么;而漢娜是一個被大家忽視的隱形人,誰也不會關注到她。她只能默默地躲在角落,感知著每個人微妙的情緒,惶恐地面對家里的一切變故。
也許每個讀者都能夠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喚起內心的共鳴
父親詹姆斯 - 最大的渴望是能夠被周圍的人看作同類
詹姆斯的父母靠假冒鄰居的兒子來到美國,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詹姆斯出生在美國生長在唐人街,從小到大都被看作是“異類”。他拼命努力,想通過自己的成就讓周圍的人接受甚至尊敬。終于成為了一名終身大學教授,然而卻因為自己的黑頭發和黃皮膚而依舊被周圍的人排斥。
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他無疑是孤獨的。他工作上沒有親密的伙伴,社區里也沒有交往的鄰居。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小時候。
上小學的時候因為自己性格內向也常常被同學孤立。那種形單影只的痛苦和尷尬也許只有在孩童時期經歷過的人才能夠明白。
對于一個孩子來講,只要能夠被周圍的人接納,讓他有歸屬感,其實就夠了。而因為各種原因被同學或老師孤立過的孩子,大都會在心里留下或多或少的童年陰影。
我清楚的記得自己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參加工作,都特別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而深挖自己這種抗拒人群的原因,是怕再經歷童年時候沒有伙伴,被孤立的痛苦。
所以,我們常常被鼓勵活出自己,做自己,實際上正真這樣做的時候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不合群,意味著被大部分人不接受,不認同。
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夠對那些“不一樣”的人敞開懷抱,多一些寬容。這一善意的微小舉動,將是送給他們人生的最好禮物。
母親瑪麗琳 - 渴望擁有不同的人生,拒絕世俗的家庭對女性的禁錮
在瑪麗琳長大的時代,社會價值認為女性應該回歸家庭,扮演好母親與妻子的角色。
瑪麗琳在這樣的環境下接受教育,但偏偏不認同這樣的價值觀,她選修化學課,是班上唯一的女生,實驗做得比男生還出色。她的母親是家政課老師,能夠烤制美食,是主流價值認可的家庭婦女,但她并不希望重走母親的道路。她不愿意學家政課,想改選男生們的手工課,學校不同意,她氣憤不已。
她以優異成績考上大學,理想是成為醫生。然而后來遇到華裔丈夫詹姆斯,結婚生子,夢想一度擱淺。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的需求。相信好多人因為社會現狀或者現實的原因終生都無法實現這一需求。
但這種需求一直都在那里,相信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曾感受到過這種渴望。
然而中國的很多父母也和瑪麗琳一樣,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就加諸在了子女身上。
他們不辭辛苦地為孩子規劃成長路線,他們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他們一心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自己曾經想成為卻最終沒有成為的那種人。
他們給孩子背負上了深深的期待,這種期望讓孩子忘記了自己人生真正的渴求,為滿足父母麻木地走在他們的夢想道路上。
回看我身邊的同齡人,很大一部分大學畢業之后就開始考公務員。他們根深蒂固地信奉只要考上了公務員,就會拿到鐵飯碗,生活就是體面的,有保障的,令人羨慕的。
他們也許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歡做這種工作,過這種體制內的生活。他們的父母就是這樣教育他們的。或者對于他們來講,自己真正的夢想和現實光鮮亮麗的公務員的工作比起來,是不足為道的。
而他們深埋在心底的活出自己的愿望,或許有可能再加諸到下一代身上,就這樣一代代地惡性循環下去。
活出自我,是自己要負責的事情,愿我們都不要以愛之名,讓別人來實現自己沒有勇氣活出來的人生。
莉迪亞 - 渴望做真正的自己,卻無力拒絕父母的期待
詹姆斯的心中無法泯滅的痛苦讓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兒莉亞迪身上,他希望她有很多朋友,希望她成為社交明星,希望她被所有人喜歡。
莉迪亞無法實現的人生夢想也加諸在了女兒身上。她每天給她制定學習計劃,買不同的參考書,檢查家庭作業...... 最終希望莉迪亞成為一各優秀的醫生。
然而莉迪亞過得并不快樂,父母對她的愛與期待把她壓得喘不過氣來。但是為了讓父母感到安心,她筋疲力盡地每天都在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
也許每一個孩子,都無法忽視父母的期待。
特別是小時候,父母的一句夸贊,一句肯定的話,對于孩子來講,都是極度渴望的。所以沒有孩子會忽視父母的期待,他們會竭盡全力地,把父母的期待當作自己前進的方向,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
而這些孩子要么因為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而難以成功,要么真的成功了卻永遠得不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那種快樂。
活出自己,需要的不止是能力,更多的,是勇氣。
內斯和漢娜 - 極度渴望被愛和被關注
由于父母把所有的注意力幾乎都傾注在了莉迪亞身上,對家里的另外兩個孩子,內斯和漢娜,幾乎是忽略的狀態。
這種忽略,對于詹姆斯和瑪麗琳來說,可能是無意識的,不自覺的。但是對于內斯和漢娜來說,對于他們幼小的心靈,卻是一種很深的折磨。
內斯一開始會把一切怪罪于莉迪亞,后來一次在湖邊,他甚至伸手把莉迪亞推進了湖水中。但他卻發現,莉迪亞在落水的那一刻,眼中透露出來的是一種解脫。
內斯終于明白,父母過多的期待與愛,對于莉迪亞來說,并不輕松。
書中有一個小細節描述了漢娜的一段內心獨白:
去年夏天,她和內斯、莉迪亞一起去湖邊玩。天氣炎熱,內斯下湖游泳,莉迪亞穿著泳衣,在草地上鋪開一塊條紋毛巾,她手搭涼棚,躺在上面曬太陽。漢娜在心里默默回憶莉迪亞都有哪些昵稱:莉德、莉茲、莉迪、親愛的、甜心、天使。但大家都只叫漢娜她的本名。
對于一個小女孩來說,能擁有一個愛的昵稱就能證明自己是被愛的,被寵溺的。然而姐姐能夠擁有那么多昵稱,而大家卻只叫她的本名-漢娜。
對于從小缺愛的孩子,內心會存在一種自己不值得被愛的自卑感。覺得一定是自己哪里不夠好所以父母才不愛自己。
如果這個缺愛的孩子沒有足夠的意識和覺知了解到這不是自己的錯,那么很可能他們在將來的親密關系中還會創造出相似的情景,他們會選擇不夠愛自己的另一半,然后在生活中時刻被提醒,自己不值得被愛,這一在童年烙下的陰影。
在中國,“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曾經或正在傷害著太多的孩子。
如果一家有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假如他們的父母還被封建思想所影響著,那么這個女孩子就一定會體會到愛的不平衡。不管她是姐姐,還是妹妹,他們的父母不僅會在愛的分配上不平等,還會以各種“愛”的名義讓女孩去付出,去幫助他們照顧男孩。
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歡樂頌》里,樊勝美的家庭故事就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可想而知,這些女孩子,從小時候開始,在人生漫長的歲月里,內心要經歷因為無助和不公平帶來的痛苦和折磨,她們又會怎樣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
寫在最后
小說的主題是“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句簡單的話,做起來,卻沒有那么容易。別人或者世俗的期待與其說是一種期待,不如說是一種威脅,我們每一個個體,都如此的脆弱不堪,我們依賴自己的家庭,依賴于周圍的社會群體。
只要我們周圍的人的意識水平還是老舊的一套,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屈服于他們,因為我們內心深深地知道,只有屈服,才會安全。
生活中,只有少數真正的勇者,他們不愿意為世俗所約束,他們的思想敏銳而又清醒,他們沒有被洗腦,沒有被恐嚇住。
他們深深的明白自己生命的意義絕不是為了那一絲可憐的安全感而人云亦云,茍且偷生。他們勇敢地活出了自己,他們才是真正值得擁有幸福的人。
畢竟,假如心中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遠方,即使在路上被萬人阻撓,拼得頭破血流,那又怎樣呢,到達心之所向的地方,畢竟才是此生活著,最重要的事情。
歡迎關注子莯青青,用心推薦更多的好書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