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簡書:
第一次使用簡書是通過圈子里面的朋友討論的這個產品,第一次使用沒有打動到我,主要是內容沒有吸引到我,我的目標是找到互聯網的相關內容,一時半會還沒找到。后面發現有很多人在上面看和寫,有沉浸式的寫作方式、簡潔的閱讀體驗,不同的人分享一些觀點。我就開始慢慢用上了這個產品,是我目前用的最多的3個APP之一,就拿來分析一下吧
在目前人們更加傾向于碎片化的寫作,簡書的出現想讓人們有更深度的內容思考與消費。平臺上閱讀者看到筆者寫的文章,也會觸發寫的動機;筆者獲得閱讀者的激勵會產生更多創作激情,形成一個循環。
簡書定位:一個寫作與閱讀的交流分享平臺
用戶
目標用戶:生活中,工作中需要被記錄下來的故事、經驗等用戶
其它用戶:有閱讀需要,只看不寫,或者很少寫的用戶
用戶特征:思考,分享,記錄,感性,文藝,寫作,吐槽
場景
主流場景:最近在生活或者工作中產生了新的想法思路,需要記錄,整理下來
次要場景:有大量的人群在碎片化(比如地鐵上,吃飯、無聊的時候)看看他們分享了什么東西
用戶需求
1、通過寫出來的文章可以與感興趣的人一起交流
2、思維整理,形成自己的東西
3、滿足當筆者自我實現的需求,寫的東西終于有人看得到
4、當一個傾聽者來看筆者的文章,獲得相同的感受

根據簡書產品定位和目前提供的現有功能可以看出,簡書把文章內容和通過文章與人產生分享交流的功能(消息,簡友圈)等放在比較重要的入口,接下來我提一些我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今日看點是編輯推薦的,如果以后內容多起來,好的內容就不容易被推薦了,還是建議以文章的喜歡、評論數來排序,
2、今日熱點跟文集好像對不起來,有點詞不達意的意思

根據現有交互方式,對發現也做了4個小改動
1、采用列表形式的布局,讓人們閱讀信息有秩序的從上到下,而不是像現在滿屏幕去找專題。列表更符合用戶使用習慣。
2、其中在每個專題下面多了一個文章標題,即為該專題下的最新一篇文章,因為有了專題,專題下的文章被隱藏的很深,加上文集的選擇需要3步才能看到內容,所以這樣可以讓內容與專題能融合起來,能快速發現到內容。
3、在右邊采用簡單的“+”和“√”替代現有大面積按的形式的添加,使界面更加簡潔,交互友好。
4、添加關注下面“5k”是關于這個專題所獲得的總的喜歡數,而不按照人數

1、消息和簡友圈合并,產品初始階段,沒有多少人會用的上簡友圈,現階段可以更加注重內容的獲取與閱讀,可以產品規劃下個階段加也不遲。不知道簡友團隊是怎么看這個的
2、另外取消簡友圈里面“正在關注”關于我的信息,跟“我的”里面的動態重合了
最后:
簡書就是現在碎片化時代的對立面,鼓勵人們更多的思考,分享,總結1000字左右的文章,也算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大家堅持每天寫一些關于工作,生活上的東西說不定就作者了呢。每個作者在簡友圈能找到自己的價值,簡單的獲得贊,獲得認同,更興奮的是以后通過平臺來出書,還是有很多想象空間。但是簡書現在人人都可以寫,人人都可以建立專題,導致了不同專題里有重復信息,另外在內容上有更專業的知乎,公眾號等簡書很難在內容上形成競爭壁壘,簡書應該專注閱讀交流分享、閱讀體驗、寫作體驗等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