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記錄我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793天。
說起恐龍,還真是個神奇的生物,感覺大部分小朋友都特別狂熱地喜歡恐龍。為什么小朋友們那么沉迷恐龍呢?
可能有三個原因。第一,小朋友們無論是身高還是體重還都很弱小,而恐龍是地球上存在過的最大的動物。這些龐然大物能帶給我們的小不點兒很多安全感和力量感。
其次,恐龍已經消失了差不多6500萬年。對于小朋友來說,具有很強的神秘感和想象空間。
第三小朋友們喜歡恐龍,而我們大人在恐龍方面懂得一點兒都沒有他們多。所以,小朋友們特別享受在家里成為話題“領軍人物”,而這些原因都會讓他們越來越喜歡恐龍。
《恐龍是怎么來到博物館的》,它不僅用故事的形式給小朋友們科普了,從發現恐龍化石到做成恐龍骨架,最后布展的故事,而且在故事里介紹了一件精美的展品背后,需要許多人付出的智慧和勞動。比如有奮斗在一線的挖掘工人,有看護、清潔的工作人員,還有策展人、攝影師、講解員等等。小朋友們就可以從繪本中認識到各種職業,從而建立起一個整體的概念。
這本書被美國的《出版人周刊》、《紐約時報》、《科克斯書評》等多家知名的媒體熱情地推薦。作者杰西·哈特蘭,是紐約一位著名的插畫師、漫畫家、歐洲設計師和櫥窗設計師。
我們一般人去博物館,可能只會對展品的知識產生興趣。比如恐龍展,不就了解恐龍嘛!但是作者敏銳地捕捉到了另一種信息。那就是這個展品本身是怎么形成的。
比如這本書主題是恐龍化石,那么就會對恐龍,恐龍的歷史演變,恐龍化石的發現,以及恐龍展品的制作等等。這些領域都把它整體地糅合在一起。讓孩子們對科學文化、歷史領域的研究形成一種縱橫貫通,立體的認知。而且這個作者的選題都是小朋友們特別感興趣的方向。
除了恐龍之外,他還做了《隕石是怎么來到博物館的》、《獅身人面像是怎么來到博物館的》這兩本書。內容同樣充滿趣味和真實性。對于喜歡天文和古老文明的小朋友也是不可錯過的科普佳作。
那這本書怎么和孩子玩呢?
最簡單的當然是角色扮演了。本杰明·富蘭克林曾經說過Tell me,I will forget.Show Me,I may remember.Involve Me,I will understand。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看繪本聽繪本是一種輸入的過程,但是如何請孩子們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戲, 那就為孩子們創造出了一種輸出的過程。
“給我講,我很快就會忘,給我演示,我會記住。讓我參與,我才能真正的學會”。學東西就得讓孩子參與其中。不過具體該怎么做呢?
比如說,在這個繪本中一共出現了12種職業。我們就可以和孩子們討論,每一件有挑戰的事情背后都凝聚著很多人都共同努力。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們理解各個職業的職責?
大朋友們可以用紙杯和孩子們一起來玩游戲。看一看恐龍究竟是怎么來到博物館的。我們可以把不同的職業做成名簽貼在12個紙杯上面。恐龍獵人首先發現了恐龍化石,我們就把恐龍獵人杯子扣在桌子上,古生物學家考證了這些骨頭,我們就把這個杯子放在恐龍獵人的頭上。接下來又來了,挖掘工人,搬運工人,標本制作人,焊接工以及布展團隊。玩了這個游戲以后,孩子們就能很清晰地看出來從下往上就是發現恐龍化石到布展的整個過程。而從上往下就是把恐龍化石展還原到土里的過程。
你們有想過恐龍是怎么長那么大的嗎?比如說梁龍。梁龍平均身長27.4米,光是脖子就有8米長。如果讓它把尾巴豎起來,差不多快到五層樓了。而且它還很重,大約10噸到130噸不等,最小的梁龍差不多等于五輛suv車呢,130噸的梁龍就有點像停滿了65輛suv車的大型停車場。那梁龍每天得吃多少草才能長這么大個啊?
暫時沒有答案沒有關系,關鍵是要撬動孩子們的好奇心。那恐龍這么大,你們想吃龍肉么?會不會很難吃?在家里,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玩這個游戲。把平時吃的所有的肉類都列舉出來,什么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鴨肉三文魚肉鱈魚肉等等,然后我們再逐步地篩選,每次做出選擇的時候,需要分享自己的理由。
比如說我覺得恐龍肉吃起來肯定跟魚肉不一樣。因為大多數的恐龍,比如梁龍,它是生活在陸地上。所以我覺得它的肉跟魚肉不一樣吧。
其實恐龍肉嘗起來應該有那么一點兒象雞肉。2003年,古生物學家在一塊兒霸王龍的腿骨中,發現了一些軟組織。經過對比發現,恐龍的蛋白質組成跟雞肉的蛋白幾乎很類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恐龍肉吃起來很可能有點兒像雞肉的味道。下次再吃雞肉的時候,就可以和孩子玩一個暗號游戲。
我們還可以給孩子們講一講恐龍是怎么來的。其實,在十七世紀初第一批恐龍骨頭被發現的時候,人們根本不確定這是誰的骨頭。最開始,人們認為這可能是巨人的骨頭,一直到了1841年,英國的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爵士才用拉丁文給最早期發現的這些恐龍化石,創造了一個名字叫dinosaur。他有“恐怖的蜥蜴”的意思。
大朋友們也可以發動小朋友一起猜一猜為什么dinosaur的中文叫恐龍。在探討查詢的過程中,你們一定會享受這個過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