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也一定和我有一樣的困擾,每天感覺自己的時間過的很快,但是卻碌碌無為。
想要努力改變,心血來潮幾天,一切又恢復了本來的樣子。
于是,再這樣反反復復想要改變,又不知道如何改變的糾結中,增添了焦慮。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福格行為模型》,看完之后觸動很大,其實我們自認為無解的一些習慣、行為都可以通過設計來實現,本書是由斯坦福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創始人,行為設計學創始人福格博士提出。
福格博士親自拆解了他提出的福格行為模型,揭示了驅動人類所有行為的3個關鍵要素,B=MAT。其中B是Behavior行為,M是Motivation動機,A是Ability能力,T是Triggers觸發。
01 動機是行為開始的基礎,你要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強烈的意愿。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改變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其中,下定決心和動機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覺得現在生活很安逸,一切都舒服到麻木,不想改變,即便是有人天天催促,估計你也懶得動一下。
一切的改變,一定是源于你內心的渴望。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在生活中,一定有拖延癥。年初立下的很多flag,年尾發現實現的寥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其實在設定這些愿望清單的時候,你一定是信心滿滿,看著自己的行動計劃,仿佛這一年的道路都鋪滿了鮮花和掌聲。
然而,當你年尾回首之際,缺發現一切又是最初的模樣。
既然福格行為模型認為人的動機重要,我的動機也有了,可是為什么還是沒有實現我的行為,這就是福格在這本書里給我們介紹的一系列行為設計的方法。
02 能力是實現行為的保障,你要成功完成自己的行為,必須有匹配的能力。
人的天性決定了做事情一定是會把困難的問題往后推,想去做容易的事情。
但是我們又想一口吃成胖子,希望自己能夠快速實現愿望。
我們忽略了一個簡單而實際的問題,小的改變,能夠帶來大改變。
所以,如果要想讓自己的行為得到實現,那就必須具備實現行為的能力。
福格行為模型中告訴我們,設計簡單行為并非人人具備的技能,即使他們能把事情拆解成一個一個的步驟,也往往會拆解得太大或太過復雜。因此,人們在動機減弱時,就會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調整方向繼續前進。
“動機是不可靠的,但能力很可靠。”
通過福格行為模型,我們可以有效識別那些更有可能變成習慣的行為。
如果你想讀書,那么一年制定計劃看100本書,雖然這個目標看上去非常的好,但是如果執行一段時間,你第一個月連一本書都沒看進去,那么你的計劃肯定實現不了。
因為難以實現帶來的壓力和困難,你的動機很快就會被削弱。
如果把這個目標拆解,你會發現,你的行為會變得很簡單。
你可以先按照一個月或者一周來進行目標的拆分。
行為設計的巧妙之處就在于簡單。
如果行為簡單了,那么實現起來也就變得簡單。
還是舉看書的例子,如果你覺得一年讀100本書太多,不好實現。
而且你的客觀因素很多,比如要經常加班,照顧孩子,照顧家庭等等。
那么你就可以把你的目標變成一個月讀一本書,這樣一年下來你也可以讀12本書。
03 提示是告訴我們要去做的明確標記,告訴你現在就去做。
提示,是行為發生的決定性要素;沒有提示,行為就不會發生。
我們做事情,如果動機和能力都具備了,還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去提醒自己,做事情的必要性以及緊迫性。
設計一個“對”的提示,是我們完成行為的重要條件。
那么什么才是對的提示,福格行為模型同樣給我們清晰的答案。
微習慣是促成行為實現的途徑,而實現微習慣,還可以設計“錨點時刻”。
設計每個提示,可以按照動作執行的過程進行排序。
在生活中,哪怕像刷牙洗臉這樣的小事,都可以成為我們行為實現的“錨點時刻”,因為錨點時刻是生活中必須發生的事情。
通過設計一連串的錨點時刻,你的行為會被串聯起來,每個習慣自然而然成為不可改變的部分。
簡單可行的就是,如果你想養成每天都泡腳的習慣,在泡腳的時候,你就可以關聯你看書的習慣,每天泡腳就伴隨著看書,慢慢的,兩個動作就會結合在一起,保持并堅持下去。
小的改變能夠帶來大的行為變化。
福格行為模型,也是通過簡單易行的微習慣,逐漸設計自己的行為方式。
所以,一切看似實現比較困難的動機,都可以設計。
但是,福格行為模型,只是給我們以行為的推動力,最后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是你自己。
所以,要讓一切實現,行動起來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