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肯定認同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但是你有沒有困擾自己很難建立好行為的習慣,簡單如早睡早起、運動、控制情緒等?在《微習慣》:一天一個"俯臥撐"也行?中,我們分享了通過微小的行為建立習慣的方法,而最近我遇到了另外一本書《福格行為模型》,它系統介紹了我們人類行為產生的機理,以及如何利用這個激勵,更好建立習慣,我覺得很有啟發,分享給你。
正如書名所言,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名為福格的人提出的,他是斯坦福大學的教授,研究人的行為幾十年,最后提煉出了這個模型,這個模型非常的簡單,但是我個人覺得很有解釋力和實用性,本文我會從兩個方面介紹:
什么是福格行為模型?
如何基于福格行為模型,設計和建立行為習慣?
1 福格行為模型
福格行為模型可以用一個簡單公式表示:
其中B表示行為(Behavior),M是動機(Motivation),A是能力(Ability),P是提示(Prompt)。
通俗講,我們能夠產生某個行為,主要是三個要素影響:是否想干?是否有能力干?是否有提醒,觸發我們去干?
基于這個模型,福格還提出了一個曲線,這個曲線不是通常我們理解的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情況,而是重點突出能力會在那里發生,所以曲線表示的是“行動線”,在這個曲線左下方,不容易發生行為;越過曲線,到了右上角的區域,行為容易發生。
結合這個曲線,作者有四個推論:
推論1: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情的動機越強,那我們通常更容易產生行為;
推論2:一個事情越容易,越是在我們的能力圈范圍,我們更可能采取行動;
推論3:動機和能力要像戰友一樣配合;
推論4:沒有提醒,任何行為都不會發生。
其它3條好理解,第3條怎么理解?我想到最近做的一個項目,是一個很難的項目,項目的負責人能力其實是有限的,但是他的行動力很強,為什么?因為他想把事情做成的動機很強烈。
也就是說,當我們能力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時候,要觸發行動,我們就需要提高我們的動機水平,比如給某個要做的事情賦予“重大意義”,有一段時間,我在做汽車的聲音設計的時候碰到了一些障礙,當時有點不自信,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能搞定,但是我知道我必須要行動起來,于是我告訴自己完成這個事情后,就可以在行業中分享我的成功案例了,后來的確我把它克服掉了,也實現了自己在行業當中,甚至是外行中的分享,很有成就感。
2 為什么只提高動機是低效的?
如果讓你利用這個模型和曲線,設計自己的行為,養成習慣,你會怎么做?
我們通常的做法是提高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意愿或者是動機,你打的各種打雞血和聽到的畫餅,就是典型的代表。但是,作者認為這種做法常常無效,為什么?
因為依靠動機通常有幾個缺陷:
①動機本身很復雜,我們可以同時有很多個動機,就像我現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方面很想把這個文章完成,同時,我也很想去看電影;
②高水平動機通常很難維持,且波動頻繁;比如在考試之前,我們可能會非常用心地去準備,因為我們想拿到高分,一旦考試過后,我們的動機就會下降,就很可能不在去復習和學習相關的知識;
③動機常常追求的是一個抽象的感受,無法幫助我們形成達成具體結果的行動。
這個不太好理解,具體是什么意思?比如我們的動機是想家庭更加幸福,但它沒有辦法幫助你去形成具體的行動,你還是不知道該怎么做。
所以,僅僅靠提升我們的動機,是無法幫助我們形成持續的行動,所以,作者的核心的觀點是:我們要設法從能力和提醒兩個角度去設計我們的行為。
3 行為設計的5個步驟
針對這種情況,作者提出了行為設計的5個步驟:明確愿望、探索行為選項、匹配具體行為、從微習慣開始,以及找到“對”的提示。
3.1 步驟1:明確愿望
雖然福格重點強調的是通過能力和提示來建立習慣,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先明確自己的愿望究竟是什么,除了強化我們的行為動機,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后續的行為設計有方向性。
為此,福格特別強調了三個不同的概念:愿望、成果和行為。
愿望:是我們希望想達成,一個比較抽象方向或欲望,比如想變得更加健康和強壯;
成果:通常是比較容易衡量的,具體的結果,比如8塊腹肌,或者最大攝氧量達到多少;
行為:現在或某個時間點可以去做的事情,比如現在做100個俯臥撐。
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一個區分呢?我理解它們三者是相互關聯的,通過區分這種區別,能夠幫助我們后續設計行為時,讓其和我們的愿望及成果保持一致。
這讓我想到現在比較流行的OKR(目標和關鍵結果)管理法目標 | 除了KPI,為什么不嘗試一下新版本——OKR?,其中O(Objective)翻譯為目標,但我更覺得像是一種愿望,而關鍵結果(Key Results)對應的是成果,只不過它沒有明確我們要采取的行為,而這剛好是“行為設計”重點回答的部分,也即是設計什么樣的行為,能夠更好的幫助我們產生成果,達成愿望或目標。
3.2 步驟2:探索行為選項
當明確了愿望之后,第2步就是要探索我們的行為選項,這里的行為選項指的是我們為了達成我們的目標,我們可以采取的哪些行為,比如為了保持精力旺盛,我們既可以從飲食、鍛煉、睡眠和情緒管理不同的方面采取行為,作者將這些達同一愿望的行動的集合命名為“行為集群”。
3.3 步驟3:匹配具體行為
探索行為選項和“行為集群”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看到我們可以采取不同的行為來達成愿望,但具體該怎么選擇呢?書中提到了一個“黃金行為”的概念,這個要滿足三個特征:
這個行為能讓你的愿望實現(影響性);
你想做出這個行為(動機);
你可以做到這個行為(能力);
而匹配具體行為,就是要盡可能找到“黃金行為”,它可以通過“焦點地圖”來發現,這個地圖是由一個二維四象限的坐標定義出來的,第1個維度指行為對達成愿望的影響程度,第2個維度指的是這個行為完成的難易程度,而“黃金行為”就分布在右上角,就是那些對愿望實現影響大,同時我們又有能力做出的行為。
3.4 步驟4:從微習慣開始
在培養新習慣方面,作者有個關鍵洞見:大物始于小,這個和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的”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作者認為真正的改變通常都需要持久性的行為,而要讓一個行為比較持久,就需要讓其變的很容易做到,因為如果太難,行為很容易就被打斷,所以建立的行為要盡可能在我們的能力范圍內,比如每天1個俯臥撐肯定比每天100個俯臥撐更容易持續做下去,不用擔心1個是否有用,因為一旦開始,你通常不會只做一個。
行為的難易程度是相對的,比如對我來說,跑5公里不算什么,但是對有些人可能比較困難,而我們要做的是提高自己完成事情的容易程度,具體怎么做呢?作者提到了一個PCA模型,P代表的是人,C代表的是情景,A代表的是行動,為了提高做一個事情的容易程度,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面讓行為變得容易:提高我們自己的技能,創造環境場或工具,以及讓行為變的微小(微習慣)。
3.5 找到“對”的提示
前面提到了一個行為,你想做,而且有能力做,但你很有可能還是不會做,常見的現象就是忘了,特別事情比較多的時候,所以,你需要提示。
作者按照PCA的模型,將提示分為三類:
P:人的提醒,就是自己或者他人提醒你;
C:環境提醒,周圍的環境會提醒你從事相關的行為,比如你到了公司,就更容易開始工作,回到家就更想休息;
A:行動提醒,作者認為這是最最有效的提醒,他將其稱為“錨點”,所謂行為提醒,就是把某個行為作為另一個行為的提醒,比如對我而言,當我下班關上電腦,我就知道該換上球鞋了,就自然想到要去跑步了。
在選定“錨點”的時候,作者建議我們要考慮三種匹配:
匹配位置:考慮新習慣發生的位置,比如你想養成散步的習慣,中午吃完飯后就是一個很好的錨點,因為你很可能已經在路上了,干脆就多走一些距離;
匹配頻率:你希望新的習慣或行為多久發生一次?一天一次,還是一周一次,我們可以據此選擇相同頻率的錨點,比如你想每天想看一點專業相關的內容,就可以設定為每天洗漱完成后;
匹配主題/目的:我們希望建立的行為,最好和錨點的主題相關,比如喝茶就是我開始認真工作或學習的錨點,因為它能提高我的精神狀態。
當選定好了錨點,我們該做什么?這就和前面的步驟3和步驟4關聯上了,也就是接受到錨點信息,我們就可以開始我們的”黃金行為“或微習慣了。
總結
福格行為模型(B=MAP),讓我們看到了我們行為背后的三個關鍵要素:動機,能力以及提醒。
我們可以根據該模型設計我們的行為,養成新的習慣,具體可以從5步著手:明確愿望、探索行為選項、匹配具體行為、從微習慣開始,以及找到對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