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姓名:沈致行
年齡:10歲
小組:第6組
#基本情況#
姓名:沈彤熹
年齡:7歲
小組:第6組
#第一階段30天目標及完成情況#
1、家長目標:斷網至少一個小時陪孩子
完成情況:大部分時候能夠做到,有時沒有設置專門的斷網,但可以有意識的盡量不用手機。陪伴的時候還是會以作業(yè)和講故事以及外出游玩為主,形式也許還可以再多樣一些,在游戲上還不是很會玩兒。睡前會和孩子們一起發(fā)掘閃光點以及做回顧檢視,向他們表達愛。親子關系變得更融洽。
2、孩子目標:
沈致行:每天一個蕃茄
沈彤熹:頭天準備好第二天的衣服
完成情況:
沈致行:我們約定好每天至少高質量的完成一個番茄。除了國慶假期和周日,平時在有作業(yè)的情況下都能使用一個蕃茄鐘,但蕃茄鐘的質量還可以再提高一點,有時會有不專注或是打斷的情況。最初偶爾也有不愿意使用蕃茄鐘的時候,后來也比較適應。總體來說,作業(yè)效率也還是比以前有所提高。
沈彤熹:大部分時候都在晚上提前準備好第二天的衣服,偶爾有忘記的時候,但坦然接受穿過的衣服,沒有因為穿衣服的事情耽誤過早上的時間。基本形成了習慣。
#30天打卡的情況總結#
#授勛情況總結#
踐行之初,看板沒有做好,各清單統(tǒng)計不夠及時,在滿7天的時候延遲了授勛,后來又集中做了統(tǒng)計,給兩個孩子舉行了正式的授勛儀式,并在之后保持滿7次的授勛。
孩子們都很喜歡授勛的一刻,我宣布完勛章獲得后,由他們自己親手貼上去。
新增的軟木看板上各類一起制定的清單。
#空間管理情況總結#
在空間管理上我們做的不是太多。關于書包整理孩子所在學校有要求用不同顏色的文件袋分隔各科書本,之前已經有在做。在書桌環(huán)境上,以前存在放置雜物過多的問題,不只是不夠整潔,在作業(yè)過程中也會分散孩子注意力。但每次整理完畢,保持情況不夠理想,下一步需要和孩子一起找尋解決辦法。
#其他好習慣#(以上未提及的部分,可在此做補充)
沈致行每個上學日早上起床后的流程都執(zhí)行得很好,起床后的動作效率很高,經常以可以出門的狀態(tài)在門口等著媽媽和妹妹。
執(zhí)行了餐桌清單后,其中一項是開飯后以到達餐桌的先后順序來認領餐前餐后的三個家務,在試行了一兩周的時間后執(zhí)行的還不錯,孩子們能夠參與到用餐的家務環(huán)節(jié)中來,增加了家庭的責任感。沈致行最初只選擇餐后收碗和擦桌的活兒,后來也開始嘗試洗碗。沈彤熹一開始就總選擇三項里相對難的洗碗的工作,且每次都主動而認真。
我們一起討論通過的電子產品清單,執(zhí)行的時候也有了明確的依據。
沈彤熹已經形成了比較穩(wěn)定的番茄鐘的狀態(tài)和習慣。每次開始作業(yè)時都比較主動,且過程中專注認真。可以在沒有陪伴的情況下獨立很好的執(zhí)行。
#父母教練總結#
踐行之初剛聽完課對于我來說是熱情滿滿,也期待孩子可以好好配合一起來執(zhí)行清單。但孩子卻會表現的沒有那么強的動力和熱情,仍然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自己在提醒多次后會積攢很多情緒。通過反思以及和群里教練的溝通,讓我意識到親子時間管理背后的挑戰(zhàn)有時不是時間管理本身,而是親子關系,里面有情緒管理,精力管理,溝通模式...而新模式和新習慣的建立本來就是突破舒適區(qū),所以這本來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需要的是把每一個問題都當做是進步和學習的機會。
于是配合親子踐行,我又重新找出了《正面管教》和《游戲力》來每天閱讀。課上雖然記住了老師說的“只有感覺好,才能做的好”,但剛開始實施卻并不容易。每天踐行的過程中都會不斷有問題出現,有時并不能馬上找到好的解決方式,但因為理解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后都是在尋求價值感和歸屬感,也就比較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了。通過每天的檢視和反思,找到正確的解決方式。每天進步一點點,后來的幾個星期我已經很少向孩子發(fā)脾氣,而是去一起尋找積極的解決方式。這一點是我踐行以來最大的成長和收獲。因為也只有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孩子們才會更樂于去執(zhí)行清單,最終體會到自覺、自律與努力帶來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