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老師發起了“十分鐘讀完一本好書”活動,最初的靈感是:
若是有人把一本書的精華提取出來,十分鐘給我講完,我應該給他錢的,而且那錢數肯定應該比那本書的定價高出許多倍,因為他幫我省了時間……
這確實是個好主意,就借此機會,系統回顧一下我讀過的書吧。一方面是給大家介紹一些自己喜歡的書,一方面也是激勵自己閱讀與思考。
引言
我選擇伯特蘭·羅素的《幸福之路》作為這個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因為這本書對我有比較大的影響,手頭也有許多讀書筆記。
我第一次讀《幸福之路》是在大學四年級,是女友推薦給我的。而她接觸這本書是因為在北大時的一位老師的推薦。
這本書我讀過三遍,相關的讀書筆記讀的次數就更多了。羅素不愧為著名哲學家和數學家,邏輯非常嚴密,思考問題很透徹。我非常喜歡其中關于“競爭”“疲勞”“嫉妒”的章節。這本書對我的科研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啟發。
《幸福之路》分為上下兩部,在這一篇中我將上部(不快樂的原因)進行了縮寫,主要是基于自己的讀書筆記。也顧及到了易讀性,盡量使得段落之間有連貫性。如果你已經讀過這本書,相信這篇文章會幫你回憶起許多;如果你沒有讀過,希望它能夠引起你對讀羅素原著的興趣。
《幸福之路(上):不快樂的原因》
作者: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ISBN: 9787802117235
版次:2009年4月
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伯特蘭·羅素(1872—1970)是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論或者不可知論者,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羅素也被認為是與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他與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對邏輯學、數學、集合論、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著巨大影響。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數學原理》、《物的分析》等。(摘自百度百科)
一、什么使人不幸
動物只要不患疾病,食物充足,就會快樂滿足。人也應該如此;然而現實并非這樣,至少在大多數情況下并非這樣。
我生來并不幸福。那時候,我最喜歡聽的圣歌是:“厭倦塵世,我肩頭重負罪孽。”五歲時,我曾想到,如果我能活到70歲,那我到現在才捱過我全部生命的十四分之一,我覺得面前漫長的無聊生涯簡直難以忍受。青春時代,我厭惡生活,一度徘徊于自殺的邊緣;而我之所以終于抑制了自盡的念頭,只是因為想多學些數學。
現在,相反地,我熱愛生活;幾乎可以這么說,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對生活更加熱愛了。這一方面是由于我已經發現了我最想得到的東西,而且慢慢地得到了其中的一大部分。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成功地放棄了某些向往的目標――例如關于事物的不容置疑的知識的獲得――因為實際上不可能得到它們。
但是,幸福的獲得,在極大的程度上卻是由于消除了對自我的過分關注。像別的受過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樣,我曾有反省自己的罪過、愚行和缺點的習慣。我常將自己看作――無疑還自以為公正――一個可憐的怪人。漸漸地,我學會了對我自身缺點的漠不關心;懂得了將我的注意力日益集中到外部事物上:世界的狀態,知識的各個分支,我所喜愛的個人等等。
一般情況下,虛榮心的根源就在于自信心的缺乏,療法則在于培養自尊。但是這只有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興趣,激發起一連串的成功的行動才能達到。
二、拜倫式的不幸
我個人從不認為,不快樂還有理性、優越可言。聰明的人只要情勢許可,是會感到快樂的,如果他發現對宇宙的思考一旦超過了某一極點就會使人痛苦,那么,他就會轉而考慮別的問題。
無論出于何種理由,理性都不會將禁令加諸幸福;不僅如此,我還堅信,那些真心誠意地把自己的哀怨歸之于自己對宇宙的看法的人,是本末倒置了。事實是,他們之所以不幸,是出于一些他們并不了解的原因,而這種不幸便使得他們去思索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里那些惹人不快的方面。
三、競爭
如果你隨便問一個美國人,或是一個英國商人,在他的生活中,什么是對快樂的最大的妨礙?他會說:“生存競爭。”他這話是肺腑之言,他相信確是這樣。在某種意義上,這話是對的;但從另一層意義、而且是更重要的意義上來看,事情未必這樣。
人們平常說的生存競爭,實際上是追求成功的競爭。他們在競爭中感到可怕的,不是第二天早晨起來能否吃到早飯,而是他們將不能戰勝自己的對手。
不僅工作受到競爭哲學的毒害,休息也一樣深受其害。那種安逸閑適、神經松馳的悠閑生活也令人感到厭煩無聊。這一切必然導致連續的加速運轉,其自然的結局便是吸毒和崩潰。治療之方無他,就是承認在一種平衡的生活中,理智的、安適的快樂享受是必要的。
教育曾經被公認為是一種欣賞和享受能力的訓練——我指的是對那些更為高雅的事物的欣賞享受,這對從來沒受過教育的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在18世紀,對文學、繪畫和音樂的鑒賞情趣,是“紳士”的標志之一。現在有錢人則是另一種類型。他從不讀書。如果為了擴大自己的聲望,他試圖建立起一個藝術畫廊,那么對于繪畫作品的選擇他得依靠專家去做;他從中得到的快樂不是對這些作品的欣賞。而是因阻止別的有錢人擁有這些繪畫作品而產生的一種快樂。
這一切的后果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打發閑暇時光。他變得越來越富,因而掙錢也越來越容易,最后,一天里只要花五分鐘,他掙的錢就多得叫他都不知如何去花了。于是這可憐蟲反而因為自己的成功無所適從。只要成功本身被當作生活的唯一目的,其結果必然如此。
四、厭煩與興奮
厭煩作為人類行為的一個要素,在我看來,未受到應有的足夠重視。我相信,在整個歷史時期。它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量,今天更是如此。厭煩的本質是渴望發生事情,并不非得是愉快的事情,只要那事情使厭煩者感到這一天與那一天不同就行。總之,厭煩的反面不是愉快,而是興奮。
現代都市居民所遭受的一種非同一般的厭煩,與他們同大地生命的分離密切相關,它使得生命變得熾熱、骯臟而又饑渴,就像沙漠中的朝圣一樣。在那些富裕得使自己可以選擇生活方式的人中,他們遭受的那些難以忍受的厭煩,正像它看上去顯得很荒謬一樣,是他們對厭煩的懼怕。為了逃避挫折型的厭煩,他們反而陷入了另一種更為嚴重的厭煩之中。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肯定是一種平靜安逸的生活,因為只有在平靜的環境里,真正的快樂才能得以存在。
可以發現,平靜的生活是偉人的特征之一,他們的快樂,在旁觀者看來,不是那種令人興奮的快樂。沒有堅持不懈的勞動,任何偉大的成就都是不可能的;這種勞動如此令人全神貫注,如此艱辛,以至于使人不再有精力去參加那些更緊張刺激的娛樂活動,除了加入到假日里恢復體力消除疲勞的娛樂活動,如攀登阿爾卑斯山之外。
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創造。我當然不是說寂寞生活本身有什么好處,我的意思是說,只有伴以一定程度的寂寞,某些美好的東西才有可能被人獲得。
五、疲勞
疲勞有多種形式,其中一些比另一些對于幸福的妨礙更為嚴重。單純體力上的疲勞,假使它并未過度的話,倒往往會成為幸福的原因之一。它使人睡眠充足、胃口大開,倍增假日里可能有的玩樂游戲的勁頭。然而一旦它過度的話,它就會變成一種極大的危害。
與謀生相關的疲勞往往是由焦慮引起的,這種焦慮可以通過一種更為積極的生活哲學以及一定的心理控制而加以避免。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思想缺乏控制能力――我的意思是說,面對那些自己一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的問題,他們往往不能阻止自己去想它們。
聰明的人只是在有某種明確的目標時才會去考慮那些問題,平時則考慮別的事情,甚或,如果是晚間,他們就干脆什么也不去想。對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麻煩,除了那些必須立刻處理的以外,可以把它們暫時擱置起來。在對大腦的思維進行系統的訓練以后,人就能獲得更多的幸福,又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而不是不適當地、無間歇地去思考。在要作出一個困難而又勞人心神的決定時,一旦有關的數據信息收集齊全,就應該馬上加以最充分的考慮并作出決定;一旦決定作出,除非有新的事實和證據,不要去隨便加以修正,沒有什么比猶豫不決更使人勞心費神,更無成效了。
通過認識到那些引起焦慮的事物的非重要性可以消除大部分憂慮。我們的行為并不如我們認為的那樣重要,成功或失敗歸根結底關系不大。再大的痛苦都可以忍受克服,那些似乎使人的幸福一去不復返的困難,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漸漸消失,以至于到后來人們都很難回憶起當時的困難有多么巨大了。
心理自律主要是指在恰當的時候思考問題的習慣。這種習慣極端重要,首先是因為它能使人以最少的腦力付出完成日常工作;其次是因為它是治療失眠癥的良方;最后是因為它提高了決策的效率和能力。
我發現,如果我不得不去寫作某一較為困難的題目,最好的辦法是,在幾個小時或幾天里,集中注意力——我所能夠達到的最集中的注意力——予以認真思考,在這段時間結束時,即發出指令,比方說,要求這一工作轉到地下進行。過了幾個月后,我有意識地回到這個題目,發現這一工作已經完成。
當受到某種不幸事件的威脅時,先審慎地、有意識地思考一下,在可能發生的事情中,什么東西最糟糕的?在對這種可能的不幸作了表面的考察之后,給自己一個堅強的理由相信,不管發生什么,都不會有什么極端可怕的災難。這類理由總是存在的,因為,說到底,我們個人碰到的任何事情都并沒有什么普遍的重要意義。在你對最壞的可能性作了長久的持續的審視,并且懷著確信對自己說:“嗯,畢竟這問題并不是那么嚴重緊要。”之后,你會發現,你的焦慮已經消減到一種最小的程度。重復幾次這一過程也許是必要的,但是到最后,如果你面對最壞的可能性也沒有退縮逃避,你就會發現,你的焦慮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振奮激昂的情緒。
正確的對付它的恐懼的方法是去理智地、平靜地、全神貫注地思考,直到這種恐懼完全不再陌生。最后,熟悉削弱了恐怖可怕,整個對象因此變得令人厭煩,我們的思想由此而轉移開去;但不是像以前那樣由意志的作用引起,而純粹是由于對該事物的厭惡所致。當你發現自己喜歡對任何事物都苦思冥想時,別擔心,對付最好辦法是,用比自己平時更認真的態度進行更深入的思考,直至最后它失去了令人恐懼的特征。
六、嫉妒
使人不幸福的最主要的潛在原因,除了憂慮之外,下一個也許就是忌妒了。忌妒,可以說是人類最普遍的、最根深蒂固的一種情感。
在通常的人性的所有特點中,忌妒是一種最不幸的情緒。不僅忌妒者希望別人不幸,只要不受懲罰,他就會付之行動,而且他自己也因忌妒而遭受不幸。他不是從自己的所有物中引出快樂,而是從別人的所有物中引出痛苦。只要能力允許,他就會設法剝奪別人的優點長處,仿佛這樣干就能使他自己得到這些優點長處。如果這種情感任其泛濫,它就會對任何美德,甚至對最有用的特殊技巧的運用造成致命的傷害。
不過,幸運的是,人性中有一種補償性的情感,那就是欽佩。無論誰,如果他想增進自己的幸福,就必須增加欽佩、減少忌妒。
僅僅認識到某人自身的忌妒的原因,就是在治療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比較性思維習慣是一個致命的弱點。當任何快樂的事情發生時,都應該去盡情地享受,不要停下來想:同別人可能會碰到的事情比較起來,自己的事情并不怎么叫人快樂。
對于聰明人來說,他絕不會因為別人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就停止享受自己已有的東西。事實上,忌妒是一種缺陷,部分是道德上的,部分是智力上的,它永遠看不見事物本身,而只看見事物之間的關系。
你不能單靠成功來克服忌妒,因為在歷史上或在傳說中,總有一些人比你更為成功。你可以通過享受自己得到的快樂,通過去做自己必須要做的事,通過避免將自己與想像中的、可能是相當虛假的、比自己更加幸運的人相比較,來擺脫忌妒心。
不必要的謙虛與忌妒有著相當大的關系。謙虛往往被認為是一種美德;但是在我看來,我很懷疑,謙虛在其更為極端的形式上是否仍值得如此看待。謙虛的人需要一連串的安撫保證,而且常常不敢去嘗試他們本來有能力去完成的任務。謙虛的人相信自己比不上那些與自已經常相處的人。因此他們容易產生忌妒心,并由忌妒心導致不幸和敵意。
撫養一個孩子,讓他知道自己是個好孩子非常重要。我不相信哪一只孔雀會去忌妒另一只孔雀的羽尾,因為每一只孔雀都認為自己的羽尾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結果是,孔雀成了和平溫順的鳥類。
盡管忌妒是邪惡的,它的影響也是可怕的,但它并不完全是個魔鬼。它一方面是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這種痛苦是在茫茫黑夜中艱苦跋涉者的痛苦,是那些走向更好的安息之處、甚或死亡和毀滅之處的人的痛苦。要在這絕望之中尋覓出一條正確的道路,文明人必須像開闊自己的視野一樣,開闊自己的心胸。他必須學會超越自我,并因而獲得普遍的自由。
七、負罪感
說到負罪感,我們已經在第一章中作了一些片斷性的討論,不過現在我們需要作進一步的更充分的探討,因為它是成年人生活不幸福的一種最重要的潛在心理原因。
在理性的道德中,只要不給別人也不給自己帶來痛苦,那么給任何人,哪怕是給自己帶來快樂都是應予贊許的。如果我們拋棄了禁欲主義,那么,一個會享受各種美好事物而又不帶消極后果的人,就是一個理想的道德高尚的人。
在負罪感中有那么一種卑鄙的、缺乏自尊的成分。通過放棄自己的尊嚴是不可能使人走上正確的道路的。理性的人會把自己的不良行為同別人的不良行為一樣對待,看作一定環境下的行為后果。這些不良行為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加以避免,一是充分認識到這種行為的不良性,二是在可能的條件下,避開引起這類行為的環境條件。
實際上,負罪感是一種十分無益的情感,而遠遠不是美好生活的一種成因。它使人不幸,造成人們的自卑感。正因為不幸福,他便可以向別人提出過份的要求,這樣做又妨礙他去享受人際關系中的那種幸福。正因為自卑,他就會對那些比自己優越的人表示敵意。他發現對別人羨慕是困難的,而忌妒卻是容易的。他將變成一個到處不受歡迎的人,發現自己越來越孤獨。
八、虐待狂
在其極端的形式上,虐待狂被認為是一種精神病。有些人幻想別人試圖殺害他,監禁他,或者給他以其它一些嚴重的侵害。希望保護自己以免遭受想像中的迫害者的傷害的愿望,常常使得他們采取一些暴力行為,因而這些人必須受到自由人的限制。
我們都很熟悉這種人(不管是男是女),根據他自己的敘述,他永遠是別人冷酷陰險、背信棄義的犧牲品。這種人往往受到極大的歡迎,并且從那些相識不久的人那兒得到溫和的同情。
我們知道我們的朋友是有缺點的,但總體上說還是可以接受的、值得喜愛的。然而,當我們發現他們也以同樣的態度對待我們時,就覺得不可忍受。我們希望他們把我們當成與眾不同的、毫無瑕疵的人。當我們不得不被迫承認自己的缺點時,我們把這看得過于嚴重。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也不要因為自己有點缺點就不必要地感到煩惱。
預防虐待狂癥狀的有效手段:第一條是:記住你的動機并不是始終象你想像的那樣絕對無私公正。第二條是:切勿過高估計自己的優點。第三條是:不要指望別人會同你一樣對你那么感興趣。第四條是:不要假想大多數人會存心盯著你,專門想來迫害你。
九、輿論恐懼癥
如果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不能得到與他們有社會關系的人的贊同,尤其是與他們共同生活的人的贊同,那么很少有人能夠快樂起來。
在很多情況下,不必要的怯懦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有的人對輿論不屑一顧;有的人則對之恐懼萬分,因為對他們來說,輿論總是一種獨斷專橫的東西。狗在人害怕時、而不是對它表示蔑視時,叫得更兇,也更會咬人,人類社會也同樣有這種特點。要是你害怕這個社會,你等于給了別人捕獲你的機會,而要是你對它不屑一顧,它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力量,因而傾向于對你放之任之。
輿論恐懼癥,像其他形式的恐懼一樣,是壓抑性的,并對人的成長造成妨礙。如果這種恐懼感仍然很強烈的話,就很難取得任何偉大成就,并且根本不可能取得那種構成真正的幸福的精神自由。因為幸福的本質在于,我們的生話方式是出于自己心底的沖動,而不是出于偶然性的興致以及那些偶然成為我們的鄰居、甚至于親友的愿望。
不管人們如何看待新聞自由的原則,任何使無辜者的生活難以忍受的事情都應該予以禁止;即使他們的言行是偶然作出的,也不允許惡意地宣揚公開而使他們蒙受名譽上的損失。
然而,醫治這種惡行的唯一方法是,提高公眾的寬容度。而提高寬容度的最好的方法又是,使這樣一種人的數量大大增加,他們享受著真正的幸福,因此不會對自己的同伴進行痛苦的折磨以便從中獲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