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老師發起了“十分鐘讀完一本好書”活動,最初的靈感是:
若是有人把一本書的精華提取出來,十分鐘給我講完,我應該給他錢的,而且那錢數肯定應該比那本書的定價高出許多倍,因為他幫我省了時間……
這確實是個好主意,就借此機會,系統回顧一下我讀過的書吧。一方面是給大家介紹一些自己喜歡的書,一方面也是激勵自己閱讀與思考。
引言
我選擇伯特蘭·羅素的《幸福之路》作為這個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因為這本書對我有比較大的影響,手頭也有許多讀書筆記。
我第一次讀《幸福之路》是在大學四年級,是女友推薦給我的。而她接觸這本書是因為在北大時的一位老師的推薦。
這本書我讀過三遍,相關的讀書筆記讀的次數就更多了。羅素不愧為著名哲學家和數學家,邏輯非常嚴密,思考問題很透徹。我非常喜歡其中關于“競爭”“疲勞”“嫉妒”的章節。這本書對我的科研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啟發。
《幸福之路》分為上下兩部,在這一篇中我將下部(快樂的原因)進行了縮寫,主要是基于自己的讀書筆記。也顧及到了易讀性,盡量使得段落之間有連貫性。如果你已經讀過這本書,相信這篇文章會幫你回憶起許多;如果你沒有讀過,希望它能夠引起你對讀羅素原著的興趣。
《幸福之路(下):快樂的原因》
作者: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ISBN: 9787802117235
版次:2009年4月
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論或者不可知論者,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羅素也被認為是與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他與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對邏輯學、數學、集合論、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著巨大影響。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數學原理》、《物的分析》等。(摘自百度百科)
一、幸福是可能的嗎
前面我們已經對不幸福的人作了充分的討論,現在我們開始討論有關幸福的人這一饒有趣味的話題。從我的一些朋友的言論和著作中,我幾乎就要得出下面的結論了:幸福,在現代世界,已經是不可能的了。然而,通過反思,到外國旅行以及和我的花匠聊天,我發現這種觀點被驅散得無影無蹤了。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已論述了我的那些朋友的不幸;在本章,我想考察一下在我的一生中所遇到的那些幸福的人。
成功的快樂需要困難跟隨,即使在最后這種困難得以克服,但它必須使得成功在開始時沒有把握。這也許就是別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乃是幸福的源泉之一的原因了。那種自我評價偏低的人不斷地為自己的成功感到驚奇,反之,那種自我評價過高的人則往往為自己的失敗感到驚奇。前一種驚奇是令人高興的,后一種則令人沮喪。因此,不過分自負是明智的,雖然也不可過分自卑以致喪失進取心。
嗜好在許多情況下,也許是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不是根本的幸福之源,而只是對現實的逃避,只是對某些極端痛苦的、難以面對的時刻的忘卻。根本的幸福最有賴于對人和物的友善的關懷。
對人的友善的關懷是情感的一種形式,但不是那種貪婪的、掠奪的和非得有回報的形式。后者極有可能是不幸的源泉。能夠帶來幸福的那種形式是:喜愛觀察人們,并從其獨特的個性中發現樂趣,而不是希望獲得控制他們的權力或者使他們對自己極端崇拜。如果一個人抱著這種態度對待他人,那么他便找到了幸福之源,并且成了別人友愛的對象;他與別人的關系,無論密切還是疏遠,都會給他的興趣和感情帶來滿足;他不會由于別人的忘恩負義而郁郁寡歡,因為他本來就不圖回報,也將很少得到這種回報。自然而然地、不耗心計地喜歡很多人,也許就是個人幸福的最大源泉。
幸福的秘訣在于:使你的興趣盡量廣泛,使你對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人和物盡量友善,而不是敵視。
二、熱情
在本章內,我打算就我認為是幸福者最普遍、最顯著的標志,即熱情,展開討論。
一個人的興趣越廣泛,他擁有的快樂機會就越多,而受命運之神操縱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為即使失去了某一種興趣,他仍然可以轉向另一種。生命是短暫的,我們不可能事事都感興趣,但對盡可能多的事物感興趣總是一極好事,這些事物能令我們的歲月變得充實圓滿。我們都容易患內省者的弊病,世界向他呈現出萬千姿態,他卻把自己的思想專注于內心的空虛。我們千萬別把內省者的憂郁看得過高。
由于事件只有通過我們對它們發生興趣才有可能成為我們的經驗,因此心靈必須自己為自己獲取材料;如果事件不能激發我們的興趣,我們便不會去利用它們。因而一個注意力向內的人會覺得一切都不值得他去關注,一個注意力向外的人,在他偶然審視自己的靈魂時,則會發現那些極其豐富、有趣的各類成份被解析和重組成了美妙的,富有教益的形式。
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對生活充滿了熱情的人比那些沒有熱情的人更加優越。即使那些不愉快的經驗對那些熱愛生活的人來說也有益處。
任何不同的嗜好,如果不讓它成為痛苦的根源的話,就必須讓它處于由某些特定的東西所構成的框架之內,這些特定的東西就是:健康;對自身才能的總看法;有支付必需品的足夠收入;最根本的社會義務,如撫養妻兒老小;等等。
一個人,如果為了下棋便犧牲了上述種種特定之物,從根本上說,便和嗜酒狂一樣糟糕。但我們對這樣的棋迷并沒有嚴加責備,其唯一的原因可能是:這樣的人并不多見,而且只有才智超群的人才可能會迷戀如此高深的智力娛樂。希臘節制的準則實際上可被運用于這些事情上,這種準則認為,一個白天干活時也想到晚上的棋盤的棋迷是幸運的,但是,一個為了整天下棋而擱下工作的棋迷便是無節制的表現。
三、愛
缺乏熱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感到自己不被人愛,相反,覺得自己被人愛的感覺比其它任何東西都更能提高人的熱情。一個人感到自己不被人愛有多種原因。他也許認為自己是個可怕的人,因而沒有一個人會喜歡;他也許從孩提時代起便不得不習慣于得到比其他孩子更少的愛;或者事實上他就是一個誰也不愛的人。但是在最后這種情況下,其原因很可能在于早期不幸引起的自信心的缺乏。
比起那些在生活中總感到不安全的人來,那些帶著安全感面對生活的人要幸福得多,只要這種安全感沒有給他們帶來災難。對生活的一般自信,更多地來自人們需要多少愛就接受多少愛的習慣。我打算在本章討論的就是這一作為熱情之源的心理習慣。
是接受的愛,而不是給予的愛,才產生了這一安全感——雖然它主要來自于相互的愛。父母喜歡孩子,而孩子則將他們的愛當作自然法則來接受。雖然這種愛對于孩子的幸福至關重要,但他并不看重它。他想像著大千世界,想像著他的歷程中的冒險,想著他長大后將碰上的奇遇。不過,總有這么一種感覺存在于所有這些對外界關注的背后,這種感覺是:一旦災難臨頭,父母就會盡其愛心來保護他。
不管出于何種原因,一個缺乏父母之愛的孩子,很可能膽小怯弱,不愛冒險,他總感到懼怕,不敢再以歡快的心情去探究外部世界。并不是所有的愛都具有這種促進冒險精神的作用。被給予的愛本身必須是堅強的而非懦弱的,希望對方優越多于希望對方安全,雖然決不是徹底不顧安全。對不幸的擔憂,相對于給予不幸的同情,在愛中所起的作用應該越小越好。為他人的擔憂僅僅略勝于為我們自身的擔憂,而且這種擔憂不過是對占有欲的蔽護。通過激起別人對自己的擔憂,人們希望能獲得對他們的更為徹底的控制。
完美之愛給彼此以生命的活力;在愛中,每個人都愉快地接受愛,又自然而然地奉獻愛;由于這種相互幸福的存在,每個人便會覺得世界其樂無窮。
過分膨脹的自我好比一座監獄,如果你想享受充分的生活樂趣,就必須從中逃脫出去。擁有真正的愛是逃脫自我樊籬的標志之一。僅僅接受別人的愛是不夠的,還應該把這接受到的愛釋放出去,給予別人以愛。只有當這二者平等時,愛才能發揮它最佳的作用。
對相互之愛的發展的任何阻礙,不管是心理的還是社會的,都是極端邪惡的。世界曾經受到了、并正在受著這種阻礙。人們遲遲不表示欽佩,生怕用錯了地方;遲遲不奉獻愛心,生怕自己將來會遭到他們向之表示愛的人或者苛刻的社會的責難……只有那種毫無保留的、雙方的人格共同升華的性關系,才有著真正的價值。在各種謹小慎微之中,對愛的過分小心或許是真正的幸福的最大敵人。
四、家庭
在前人傳給我們的全部制度中,沒有什么比今天的家庭更為混亂和越軌了。本來,父母對孩子的愛和孩子對父母的愛應該是幸福的最大源泉之一,但在今日的現實社會里,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在90%的情況下倒成了雙方不幸的根源,在99%的情況下成了雙方之一的不幸的根源。
一個不顧一切地、斷然地當起了母親的女人,會發現她自己與前幾代女人不同,面臨著一種全新的、可怕的問題,即難以找到稱心如意的家庭仆傭。這一問題的結果是,她忙于家務事,被迫去從事那些與其能力和所受的教育全然不相稱的瑣碎活兒。
一個被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搞得心神疲憊的女人,如果她沒有因此而喪失其活力和大半的聰明,那么她實在是太幸運了,因為如果這個女人常常僅僅忙于親自操持家務的話,就會變得令丈夫厭惡,令孩子嫌棄。丈夫傍晚下班回來,聽著整天呼叨著煩惱事,會對老婆膩煩,而如果一句嗲叨話也聽不到,又以為老婆是個糊涂蟲。
至于她和孩子們的關系,她為了他們做出的種種犧牲那么清晰地印在腦海里,以至于她幾乎必然會向他們提出過分的要求。同時,由于關心瑣碎家務事而形成的習慣,使她遇事大驚小怪,心胸狹窄。這是她不得不承受的種種不公正待遇中最為嚴重的遭遇:為家辛苦操勞,結果反而失卻了一家之愛;要是她不問家務,保持著快活與柔順,他們或許還會愛著她。
對于眾多兒女繞膝的人來說,如果他出于一種自然的情感而摯愛他們,未來至關重要,至少在他有生之年是如此。這種感覺不僅出于道義或想像,也出于自然和本能。一個人,如果他能夠把自己的興趣伸展到個人生活之外,很可能會將這種興趣伸展到更遠的地方。像亞伯拉罕那樣,當他想到自己的后代將去承受福祉時,他感到非常滿足,即使這種承受許多代人之后才會實現。通過這種感覺,他才擺脫了那種差點消滅他所有的情感的空虛感。
當別人稱贊我們,我們會感到高興,但大多數的人這時內心會有一種并不可靠的感覺。父母愛我們,是因為我們是他們的孩子,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因而我們感到他們比誰都值得信賴。在順境當中,這也許無關緊要;但在逆境中,它就會是一種無可替代的安慰和庇護。
父母必須從一開始就尊重孩子的人格――這種尊重并不是一種原則上的尊重,不管這個原則是道德上的,還是認識上的。這一尊重應當作為某種近似神秘的信仰而加以深刻的體會,以完全摒棄占有和壓迫的欲望。當然,這種態度并不是只在對待孩子時才是值得稱道的;對待婚姻,對待友誼,如能這樣,當然也應予以稱贊,雖然在友誼中并不怎么困難。
五、工作
工作應該被看作是幸福的源泉,還是不幸的源泉,尚是一個不能確定的問題。確實有很多工作是非常單調沉悶的,工作太重也總是令人痛苦的。然而,在我看來,假使工作在數量上并不過多的話,即使是單調的工作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也比無所事事要好。
很多工作能給予人們消磨時間和施展哪怕是最微小的抱負的快樂,這一快樂能使從事單調工作的人比無所事事的人幸福得多。但是,當工作充滿了樂趣時,它所能給予的滿足比僅僅是逃避煩悶的工作所帶來的滿足,要大得多。
使工作變得有趣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技能的運用,二是建設性。只要習得的技術能不斷地變化或不斷地得到完善,一切技術性的工作都會是令人愉快的。當建設工作一旦完成,人們會久久地凝望著它,欣喜不已;而且這件工作并非完美無缺,因而不會使人們無事可干。最令人滿意的計劃,應該是那種能夠使人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永不到頭的計劃。
只要有可能從事一項能滿足一個人的建設性本能沖動的工作而無凍餒之虞,那么他最好還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去做這種勞動。沒有了自尊,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而對自己的工作引以為恥的人是沒有自尊可言的。
在現實生活中,建設性勞動的快樂是少數人所特有的享受,然而這少數人數并不少。任何人,只要他是自己工作的主人,他便能感到這一點,其他所有的認為自己工作有益且需要相當技巧的人均有同感。培養令人滿意的孩子是一件能給人以極大快樂的。但又是艱難的、富于建設性的勞動。凡是取得這方面成就的女性都覺得,由于她辛勤操持的結果.世界才包含了某些有價值的東西,要不是她的勞作,世界就不會有那些東西。
把生活著作一個整體的習慣,不僅是智慧的,而且也是真正道德的重要部分,是應被教育極力倡導的內容之一。始終一貫的目標并不足以使生活幸福,但它是幸福生活的一個幾乎不可或缺的條件。而始終一貫的目標,主要體現在工作之中。
六、非個人興趣
抑郁、疲勞、神經緊張的原因之一是,不能對與自己生活無關的東西產生興趣。結果便是,清醒的頭腦不停地思考著某些問題,其中也許還有著焦慮和擔憂的成分。除了睡眠以外清醒的頭腦永不停歇,而讓下意識中的思想慢慢地孕育其智慧,結果是容易興奮,缺乏洞察力,煩躁易忽,以及丟失平衡感。所有這些既是疲勞的原因,又是疲勞的結果。
當一個人感到疲乏,他對外界的興趣使漸漸喪失,這種表現導致原已獲得的寬慰的喪失,結果他變得更加疲乏。這一惡性循環很容易使人的精神徹底崩潰。對外界的興趣之所以輕松,是因為它們不需要有任何實際行動。作出決定和付諸實踐,都是十分容易令人疲倦的,特別是倉促之間而又沒有下意識幫助的時候。
凡是那些在作出重大決定之前必須先“睡上一覺”的人,真是聰明之極。不過,下意識活動不僅在睡眠中發生作用,也在清醒的頭腦用在別處時發生作用。那些工作一完成便能將它忘記并在第二天來臨時不再想起它的人,比那種在工作前后一直為之操心勞神的人,能更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時,如果一個人除了工作之外還有多種興趣,那么要想在應該忘記工作的時候忘記它,并不是一件難事;但那些沒有其它興趣的人,則并不容易做到這一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興趣絕不能再次運用那已讓整天工作搞得疲憊不堪的官能,也不該需要意志和決斷力參與其中,不該象賭博那樣涉及經濟因素,而且它們一般也不可使人過度興奮,造成感情衰減,使意識和下意識都不得安寧。
除了具有重要的放松功能外,所有的非個人興趣還具有其它多種用處。首先,它有助于人保持一定的比例感。一個人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上、自己的社交圈中,或者自己的一種工作上去,以至于忘記了,在全部人類活動中這僅僅是滄海一粟,世界上有多少事情并不因我們的所作所為受到絲毫的影響。
比例感乃是十分有價值的,有時它也能起一種安慰作用。對于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小小角落,對于我們生死之間的一剎那,我們都容易變得過分激動,過分緊張,過分看重。這種對我們自身重要性的過分激動和過高估價,是沒有一點益處的。雖然它有時的確能使我們更加勤奮工作,但卻不能使我們工作更出色。
對自己的工作過分關注的人總面臨著陷入狂熱的危險。這時人們為了一兩件要事而忘了其余的一切,并且認為在追求這一兩件大事的時候,對其它事情的附帶性損害是無關緊要的。對于這種狂熱心理,最好的預防莫過于對人的生命及其宇宙中的地位具有廣泛的概念。將這些聯系起來應當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除了這種特殊的作用之外它本身就具有重大的價值。
如果你頭腦中裝滿了人類的過去,人類從野蠻狀態進化出來的緩慢而片面的過程,以及與天文年齡相比之下人類的短暫的存在――如果,我想,這些思想已經變成了你的習慣性感受,那么你將認識到,你所從事的暫時的斗爭,其重要性決不至于值得我們去冒如此之大的危險,以至于有可能重新退回到我們奮斗至今才得以慢慢伸出頭來的黑暗中去。
同時,你還能承受住眼下的失敗,因為你知道失敗只是暫時的,這樣你就不愿使用那些卑鄙無恥的武器了。在你當下的活動之上,你應當具有某些雖然遙不可及,但卻會漸漸清晰起來的目標,在這些目標中,你不是孤獨的個人,而是引導人類走向文明生活的大軍中的一員。如果你達到了這個境界,那么某種偉大的幸福便會永遠伴隨著你,而不管你個人的命運如何。生命將變成與歷代偉人共享的圣餐,而個人的死亡只不過是首小小的插曲。
一個人一旦懂得了――不管多么短暫,多么簡略――使靈魂變得偉大的東西之后,如果仍然卑鄙偏狹,自私自利,仍然為渺小的不幸所困擾,仍然懼怕命運的安排,那他決不會是幸福的。凡是具備偉大靈魂的人,其心胸都是開闊的,能讓宇宙間八面來風自由吹入。在人類受到的限制范圍內,他將盡可能本真地認識自己、生命和世界。在意識到人類生命的短暫易逝和微不足道的同時,他意識到已知的宇宙所具有的一切價值都凝聚在個人的心中。而且他知道,心靈反映出整個世界的人,在某種意義上,和世界一樣偉大。一旦擺脫了任憑命運操縱的恐懼感,他就可以體驗到某種深沉的快樂,在經歷外部生活的一切滄桑之后,在靈魂深處,他仍然是個幸福的人。
能把自己的興趣轉向憂慮事情以外的品質,是一種極好的品質。那些不以消遣來分散心思,任憑焦慮緊緊攫住自己的人,其行為是不明智的,一旦需要采取行動的時刻來臨,他卻再也無力應付了。類似的觀點也可以用于某些無法彌補的創傷,如至親至愛者的死亡。在這種時候,使自己沉浸在悲痛之中,并無什么好處。悲痛是不可避免的,也在意料之中,但我們應盡可能地將之減輕到最小的程度。旨在從不幸中提取最后一滴悲傷的做法,只不過是一種感傷情緒。
如果一個人的生活向來只沉溺于極少數的興趣,而這少數的興趣現在又充滿了悲傷,那么他就很難轉移其思想。厄運降臨而能承受,明智的方法莫過于在快樂的時候便去培養相當廣泛的興趣,使心靈能找到一處寧靜的所在,在此它能喚起別的聯想和思緒,而不是那些使現在難以忍受的痛苦的聯想和思緒。
一個富于活力與熱情的人,一定能通過一次次新的興趣,通過一種并不把世界看得過于狹小,以至于使人難逃厄運的世界觀,戰勝所有的不幸。讓一次或數次的失敗就擊倒,這不能被認為是多愁善感而加以贊美,而應被看作缺乏活力而給予惋惜。我們全部的情感都受死神的主宰,它隨時可以奪走我們所愛的人的生命。因此,我們的生活范圍不應該變得如此狹窄。以至于把我們生活的全部意義和理想,聽憑偶然性的擺布。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一個追求幸福的人,應該在生活賴以建立的主要興趣之外,明智地擁有一系列附加性的興趣。
七、努力與放棄
中庸之道是一種乏味的學說,記得我年輕時就曾輕蔑而憤慨地拒絕過它,因為那時我崇拜英雄式的極端主義。然而,真理并不總是有趣的,雖然并無多少別的依據能夠證明它們中庸之道是這方面的一個例子:它也許是一種乏味的學說,但在許多事實中,它卻是真理。
必須保持中庸之道的原因之一,乃是考慮到保持努力與放棄的平衡的需要。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的幸福必須是一種追求、而不是上帝的恩賜,而在這一追求中,內部努力和外部努力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由于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上,只有少數人才能取得耀眼的成功,所以,適度的放棄是必要的和可接受的。
一個人即使在追求真正重要的目標時,也不應該陷得太深,使可能出現失敗的想法長久地困擾著自己,威脅心靈之平靜安寧。恰當的態度應該是:盡力而為,把得失留給命運去安排。放棄有兩種形式,一種來自于絕望感,一種來自于倔強的希望。集中精力于實現偉大的、非個人的希望,不僅能使一個人承受住個人工作中的失敗、或婚姻生活的不幸,而且也使他在誤了火車或將雨傘掉在泥沼中時不再煩躁不安。
在面對自我的真相時,雖然開始時會有一定的痛苦,但最終卻給予你一種保護――實在是唯一可能的保護――使你免遭自欺者常有的失望和幻滅感。沒有什么比天天試圖相信越來越變得不可信的東西更令人疲倦了,如果長此以往,那就是更令人惱怒的了。放棄這一努力,乃是獲得可靠而又持久的幸福的必要條件。
八、幸福的人
幸福,正如前已揭示的那樣,部分依靠外界環境,部分依靠個人自身。
在外界環境不是絕對地多災多難的地方,只要一個人的熱情和興趣向外而不是向內發展,他就應該能夠獲得幸福。因此,在教育中或在調整自我以適應環境的企圖中,我們的努力方向應該是,極力避克自私自利的欲望,盡量獲得那些阻止我們的思想永遠專注于自我的情感和興趣。
大多數人在監獄里是不會感到幸福的,這是他們的天性;但是,將我們緊鎖在自身情感內的做法,何嘗又不是在建造一所更加糟糕的監獄呢?在這類情感中,最常見的有。恐懼、妒忌、負罪感、自傳和孤芳自賞。在這些情感中,我們的欲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對外界沒有真正的興趣,僅僅擔心它在某方面會傷害我們或不能滿足我們的自我需要
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的最大缺陷之一是,它們很少使生活豐富多彩。一個只愛自己的人,當然不會由于愛的雜亂而受人指責,但到最后他必然會感到煩悶之極,因為他熱愛的對象永遠沒有變化。一個受著負罪感折磨的人,必然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整個廣大無垠的宇宙中,最重要的東西,在他看來,莫過于自己的品性高潔。某種形式的傳統宗教,其最大的缺憾在于鼓勵了這一特殊的自我專注。
一個幸福的人,以客觀的態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愛和廣泛的興趣,憑著這些愛和興趣,同時憑著它們使他成為他人的愛和興趣的對象,他獲得了幸福。能成為被愛的對象,固然是幸福的一大源泉,然而索取愛的人并不就真的能夠得到愛。廣義說來,得到愛的人正是給予愛的人。不過,如果象為了利息而放債那樣,一個人在精打細算之后才給別人以愛,這是無益的,因為有算計的愛不是真誠的,得到愛的人也不會感到它是真誠的。
那么,一個被囚于自身之內因而感到不幸的人,又該怎么辦了?只要他繼續念叨著自己不幸的原因,他就仍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因而跳不出這一惡性的循環。如果他要跳出來,他就得借助于真實的興趣,而不是指望那些被當作藥物一般接受的做作的興趣。雖然困難確實存在,但如果他能正確地診斷自己的問題所在,他能夠做的還是很多的。例如,如果他的問題在于恐懼感,那么讓他做一些有助于培養勇氣的練習。
自古以來,戰場上的勇敢就被認為是一種美德,而且對于男孩和男青年的訓練,主要是培養那種視打仗如此戲的品格。然而道德的勇氣和智慧的膽略卻不曾引起人們同樣的重視,雖然這些品質,也有自己的培養方法。每天你至少得承認一個令你痛苦的真理,你會發現這與童子軍的日課一樣有益。你得學會去如此感受:即使你在道德上、才華上遠不如你的朋友們(當然事實并非如此),人生依舊值得體驗。這種練習,如果能持續幾年,最終必定能使你坦然地面對事實,并且在你這樣做時,使你從大范圍的恐懼中解脫出來。
毋庸置疑,我們應該希望自己所愛的人幸福,但不應該用它取代我們自己的幸福。實際上,一旦我們對他人或身外之物產生了真正興趣時,那么自我克制學說所包含的自我與他人的對立使立刻化為烏有。由于有了這種興趣,人才會感到自己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而不象臺球自身只是一個堅硬的實體,除了互相碰撞以外,不再與其它臺球發生任何關系。一個人,如果他是幸福的,會覺得自己是宇宙的公民,自由地享受著它給予的壯麗景象和快樂的時光;他不被死亡的念頭所困擾,因為他感到他與后繼者之間并不存在真正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