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如是說: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英國神經學家DanielLevitin認為,人類腦部確實需要這么長的時間,去理解和吸收一種知識或者技能,然后才能達到大師級水平。頂尖的運動員、音樂家、棋手,需要花一萬小時,才能讓一項技藝至臻完美。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找到值得我們堅持1萬小時的知識或者技能?1萬小時太久,在開始1萬小時之前,我們有什么辦法,通過短時間的實踐去辨別自身的喜好,從而找到自己的方向?
在過去365天里,我持續參加了10期每期21天的打卡訓練營,通過不同緯度的嘗試,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什么是21天效應:劃分成三個階段
1-7天: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變,你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你要做的是克服這些情況。
8-14天: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還是會恢復到以前,因此,你還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變。
15-21天:這個階段的特征是“不刻意、自然”,其實這就是習慣,這一階段被稱為“習慣性的穩定期”。一旦跨入這個階段,就已經完成了自我的改造,這個習慣已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會自然而然地不停為你“效勞”。
然而,21天真的有那么神奇嗎?當然不,21天的意義,更多在于幫你發現一個喜好、建立一個習慣、確定一個方向,就像一個工具或者模型一樣,它只能起到協助作用,關鍵還是看你自己。
那么,經過10期21天打卡,我找到的方向是什么?
*主題學習:確定學習主題為時間管理&育兒主題,無論是寫作還是分享,都會以這兩個主題為主;
*SEM學習:通過【在行】平臺以及針對企業分享,進行持續性的實踐,同時不斷更新與完善原有的知識體系;
*考取證書:育兒心理學證書與生涯規劃師,【在行】平臺除了SEM話題之外,主要圍繞這2個主題展開;
前兩項為一萬小時定律持續學習內容,每天都會進行,后一項為近兩年目標,爭取在兩年內拿到證書。
成果展示完畢,重點來了,10期21天打卡,我是怎么堅持并找到自己的方向的?
堅持:一個人的孤單or一群人的狂歡
我的選擇:加入一個訓練營,但保持自己的清醒。
人畢竟是社會性群居動物,某種程度來說,社會性比自我更具有約束力。面向一群同頻率的人,公開自己的承諾,有嚴厲的獎懲,互相監督與鼓勵,更容易長久的堅持。
那么,加入什么樣的訓練營?古典的改變自己訓練營、戰隼的閱讀訓練營,還有一些民間組織的時間/目標管理訓練營…. 互聯網時代有非常多的選擇,優點是試錯成本非常的低,缺點是由于試錯成本太低,容易放棄而無任何收獲,所以在選擇時,切記要謹慎選擇,建議加入一些有規則、有獎懲的訓練營。
保持清醒:看清自己的現狀,從不為自己找理由,打卡的每一天都有時間專注的完成自我的堅持。
打卡項目:把自己變成有趣的人
十期打卡,嘗試了多種不同的形式與主題,比如:21天完成21條微夢想清單:36條微夢想完成了28條,有了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嘗試,同時給小伙伴帶來很多靈感;比如:【晨間學習】,養成早起的習慣,學習了大量的互聯網課程;比如:完整學習了一遍項目管理相關課程,并且與工作很好的實踐結合,完善在工作中遇到的項目管理疑難雜癥;比如:內觀自己,21天21篇內觀文與每日冥想打坐;比如:堅持運動:徒步、快走、跑步,以平均6分多鐘/公里的配速,拿到人生中第一個半馬獎牌;還有育兒主題、心理學主題、時間管理主題打卡,以語音的形式進行打卡、研究人的心理、學習心理學實驗、心理學誤區……
打卡項目的有趣而多變,讓自己有勇氣去做更多的嘗試,讓自己有腦洞想到更多奇妙的想法,讓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種可能,生命永遠是充滿趣味并且有張有弛的,這樣才能有更多堅持下去的力量。
時間管理:提高時間的有效利用率
打卡大大提升了我的時間管理能力:
*提早計劃的習慣:前一天晚上計劃好第二天的時間行程,準備好打卡內容,盡早完成打卡任務;
*早起的習慣:正如《如何有效的利用清晨時間》里提到,通常我的打卡項目在早晨的時間已經完成;
*找出完成目標的最短路徑:比如養成跑步的習慣,跑步最為艱難的步驟,就是穿上跑鞋這一步,尋找到跑步的最短路徑,把跑鞋放在門口最為醒目的位置,每次只問自己:“今天跑5公里還是10公里?”,而不是問自己:“今天要不要跑步?”;每次眼看打卡項目就快要完不成時,問自己:“有什么辦法可以完成?”,而不是:“今天還能不能完成?”;
*碎片化利用時間:拆分打卡項目,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打卡;
*巧用工具的能力:無論是利用APP聽音頻完成打卡項目,還是利用有道云進行筆記的記錄,很好的利用多種工具,并隨時進行切換;
*思維能力提升:建立了時間管理表、有了更多獨立思考的意識、筆記方法的改善;
建立打卡框架:專注而享受
由一開始自由定打卡項目進行學習,到現在形成一整套打卡框架,整個過程由迷茫未知變得漸漸清晰。如今,開始新一輪的打卡項目,變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拿第10期打卡為例:
*確定打卡主題:四個原則確定打卡項目:感興趣的、急需改善的、需深入的、想嘗試的,本期定下時間管理主題,為迫切需要進行深入學習的主題;
*確定打卡三個項目:時間管理小技巧語音分享、時間管理問題收集問答、時間管理主題學習;每期的打卡項目數量為三個、時間為1~3個小時能完成為最佳。
*列下整體框架:建立小技巧&問題庫,分別填入21條,當然,這21條只是備份,隨時可以根據打卡進程進行調整;確定時間管理主題學習內容:確定3本書籍、找出知乎精華帖、下載時間管理課程、定下時間管理主題系列寫作目標;
看到有道云中搭好的整個框架,心里非常踏實,剩下的,就是專注而享受的進行打卡。
形成個人風格:找到學習曲線穩定區間
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將心流 (flow) 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學習也是有曲線的,由四個階段組成:熱身階段-進入狀態階段-穩定學習階段-疲憊階段,同樣,吸收知識也是分階段的,當你進入狀態抵達穩定學習階段,最容易出現心流體驗。
通過多輪的21天打卡進行不斷的探索,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讓自己進入穩定學習階段,也漸漸形成定主題、形式多樣化、多渠道學習、記筆記、做總結、勤思考、通過寫作等方式進行分享的個人學習風格。
我們都會拖延、迷茫、未知、不自信,根據一萬小時定律,建立一個習慣最好的時間一個是十年前,一個是現在。所以,不要讓未來的你后悔現在的自己,堅持一個又一個21天,你會看到你想成為的自己。
(本文為時間管理系列文章第3篇,如需翻閱前2篇,請直接點擊作者文章進行閱讀,后期會持續更新,歡迎關注,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