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忍不住了。”女兒說
匆忙之下,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一個爸爸的我帶女兒“勇闖”女廁
結果,被帶著“臭流氓”的稱呼灰溜溜逃離現場......
身為爸爸的我獨自一人帶著3歲的女兒去逛商場,女兒突然哭著說要尿尿。瞬時我有點慌了。腦子里一直在想,“女兒已經有性別意識了,不能進男廁”“一個人讓她進去,心里不放心”......想來想去,還是“犧牲”自己好了。
“我決定帶女兒進女廁”,盡管這是個笨方法,但在當時慌亂的情況下,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大概等了30秒,見沒有女同胞進出,馬上抱女兒進去,讓女兒快點尿。可就在給女兒提褲子時,尷尬的一幕就來了,一名女士突然進廁所了。女士愣了一下,還沒等我解釋,就已經劈頭蓋臉開罵了,“神經病”、“臭流氓”......
好歹我在女兒心中也算是個正人君人,被人這樣稱呼,著實被嚇到了,抱起女兒趕緊離開了。
“我真的錯了嗎?”
.......
現實生活中,家長獨自帶異性孩子出門,上廁所往往成了一個難題。但不少家長出于安全考慮,會選擇孩子進去與其性別不一致的廁所。
馬太太一次獨自帶著4歲多的兒子逛超市,兒子要上廁所,她不放心兒子獨自去男廁,自己又不方便進男廁,于是把兒子帶進了女廁所。沒想到剛進去,一名七八歲的小女孩就揪住兒子的衣服,怒沖沖地朝他吼:“這里是女廁所,你怎么可以進來!”兒子被嚇得大哭起來,馬太太也很是尷尬,連忙向小女孩及其媽媽解釋。
且不說,‘妙齡女如廁遭小男孩“破門”、小姑娘進男廁“囧”壞男同胞、爸爸蒙著女兒眼睛進男廁、媽媽如廁開門和兒子說話,路人不好意思自覺轉過臉去......帶孩子如廁各種“囧”事。
對于這樣的情況,實在很難用對錯來衡量。就為人父母來講,孩子的安全最重要,出于這個考慮,事情本身沒錯;但就社會道德的角度,確實有失文明,且不利于其性別觀念的形成和成長,同時他人的反感和指責會給孩子負面影響。
“孩子還小,沒什么性別意識”、“孩子什么都不懂,別想太多”。
這些都是用來搪塞的借口。
小孩一般三歲左右就能區分男和女。五歲左右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男還是女。六七歲通過對照開始有性別羞恥感。
帶異性孩子如廁、去更衣室或者一起洗澡相關問題,棒棒豬建議在孩子有最基礎的行為意識之后就應該杜絕。一般來說,3歲為界。3歲以后,家長要進一步給孩子強調“隱私”的概念。爸爸媽媽們要懂得維護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最好在言傳身教中,傳達給他們積極健康的生活理念。
那么,在找不到專門的親子/兒童廁所時,該怎樣才能避免尷尬?
1、給孩子穿紙尿褲;
2、暫用殘疾人專用衛生間;
3、尋求他人幫助(工作人員或者是正如廁的旁人),但家長必須要在門口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