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安全感》
作者:Paul G/孫向東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9-1
Key words: 閃回,依戀關系,親密度,替代滿足,延遲補償,分裂,情感勒索,家庭詛咒,自我覺知,人格,共情,移情,認知模式
Logic Chain/Content:
什么是安全感?---不同角度的分析
安全感從哪里來?---重要他人,情緒關聯,依戀關系,家庭親密度)
不安全感的結果 :替代滿足;延遲結果,分裂,冷漠(不愿付出感情,不敢接受感情(父親缺席,母親溺愛)痛和操縱快感,情感勒索
如何獲得安全感?--互動,解釋支持(如讀書,心理治療(陪伴,反饋),高峰體驗,心流體驗,儀式化習慣(介質,如手表,名包等),反饋,玩耍(生理影響心理),認知療法。
Key Ponits:
1. 重要他人(安全感的載體)
任何其他人只能影響我們的情緒,而無法影響我們的情感和人格。只有重要他人可以,與重要他人發生斷裂,整個宇宙都會變得悲傷,這就是抑郁。
2. 依戀關系(母親)基礎安全感的根據地
3.家庭親密度:人際安全感的基礎
4.分裂:人希望自己是完整的,前后一致的,當信息不協調時,就會造成分裂,分裂會損耗大量能量,于是我們就必須統一自己,整合自己,不惜調用最荒唐的理由,并深信不疑(社會關系學)
5.情感勒索:男人(直接攻擊的硬暴力),女人(變得可憐和無助,把對方壓到道德低處)
6. 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特點,個性,價值,傷痛和能量,以及自己的模樣和感受
New Points:
地十名現象(第十七名現象):班上中上游的學生,將來會成為社會的棟梁;班上中下游的學生,將來會成為幸福穩定的人;在學校里老考第一名的, 在職場上的表現低于80%的同學。
醫學心理學(把人當做化學物質和細胞組織)安全感的缺失是多巴胺受體不活躍
行為主義心理學(把人當動物看)
精神分析理論(把人當小孩看)
認知主義(把人當獨立的理性人看)個體的安全感取決于自己的選擇
人本主義(把人當感性人看)當有人無條件關注,接納,尊重你,慢慢你就有安全感,
格式塔心理學(把人當一個有機結構看)充足的安全感就是這個結構很穩定沒有失衡
社會心理學(把人放進社會環境中看)
回憶的兩種提取過程:有意提取和自動提取(閃回)
超我:父母權威的內化; 本我:動物我
重要他人的數量:2-15人
中性事物與惡性、良性刺激多次結合作用于潛意識開發而形成的關聯,是精神分析的“情結”的雛形。例如,假設有個人的恐懼感總和快樂感發生關聯?他會怎么樣?他會害怕快樂的體驗。
替代滿足:如我想要一個蘋果,不給她蘋果,而是給他別的東西,看行還是不行,比如給他一個梨,一個擁抱或一個安慰。
延遲補償:佛洛依德解釋:一個人總是吸煙,嘴里停不下來,就是延遲性地補償曾經沒有吸夠奶水的喪失感。男人禁不住急功近利,就是試圖延遲性補償自己從父親(或強勢的母親)那里沒得到的認同感和價值感。
痛:痛就能感覺到存在,所以痛中自帶快感。大腦中有一塊叫做伏隔閡,伏隔核同時負責 快感和痛感,痛感和快感本為一體,所以所謂極樂就是痛感和快感夾雜的感覺。
情商包括三個部分(戈爾曼):情緒體驗能力;情緒表達能力,情緒調控能力
高峰體驗(馬斯洛):生命中曾有過的一段特殊經歷,體驗到一種興奮與歡愉的的感覺,體驗到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戰栗,欣快,滿足,超然,雖然短暫卻尤其深刻。
心流體驗:沉浸體驗,或稱“陶醉”人在做一件事時過濾掉所有不相關信息,集中注意力,完全沉浸在其中。
強化:例,孩子調皮搗蛋,就是為了讓你理他,給他反饋,越打就越調皮;你不理他,他也不搗蛋了,因為沒有反饋和強化。
連接:有個新學科叫做“關系神經學”,它說,我們的大腦和身體里有幾條神經電纜,負責我們和他人之間的情感連接,連接會讓他們愉悅,不連接則讓他們焦慮。當我們和重要他人割裂開來這幾個神經通道就會隱隱作痛,從而導致大量神經沖動不正常的德亂竄,不僅導致長期的怒火,抑郁,還會導致各種癮癥和慢性軀體疾病。
鏡像效果:你看到我做了一個動作,就會像鏡子一樣在內部模范我的動作,感受我的感覺,所以理解我。
Good sentences:
一致站在樹上的鳥,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他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匿名)
和你一同笑的人,你可能把它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過的人,你卻永遠不忘。---紀伯倫
一個人孤獨久了,并不是習慣了寂寞,而是不知道或忘記了動情和愛人的感覺
永遠在做同一件事,卻一直希望不同結果,這就是精神錯亂。--
你強化什么就得到什么,你現有的一切都是強化的結果。
你這一生總要遇到一個人,他打破你的原則,改變你的習慣,成為你的例外。 (匿名)
禪宗將修行,說有三個境界,第一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個境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戀愛是自我療愈的嘗試,前幾次通常都會以災難收場,平均八次之后才能找到正確的人,但是前七次是必須的,因為他們具有強大的療愈功能。
我們懂得多么大的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匿名
Related: 佛洛依德,榮格,分裂,戈爾曼(情商),高峰體驗,羅杰斯(人本主義),鏡像系統,150上限(鄧巴)
《愿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作者:武志紅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5-12-1
Key Words: 內在的父母,內在的小孩,精神胚胎,敏感期,愛和自由,投射,認同,拖累癥,意志的勾引
Logic Chain:
成為自己-----不同性格分析-----自我感覺和感受的意義------(方法論)舉例和參考書
Key Points:
1.? 我們被選擇,被決定。(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2.?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問題都在別人身上;
3. 承認自己的感情,不幸,---對未被實現愿望的執念;
4.判斷一個人內在關系模式的最好方法是看她的親密關系;
5. 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被別人影響;尊重當下的感覺,不要被過往所影響;
6.不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
7. “為了這份羞恥感,我寧可不要這一需求”
8,通過改造別人來改變自己;
9.內部動機;
10.痛苦的來源:對事實(負性事件)的扭曲;(直面痛苦)
New Points:
譬如,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這是因為我們太愛自己的意志,如果意志得不到實現,我們便會執著在這個意志上。
如果想讓一個人對你好,請他幫一個忙。多數時候我們看似是在愛別人,,其實首先是在愛自己在生人身上的付出。
內在的小孩愛你在的父母,懂得愛別人;內在的父母愛內在的小孩,懂得自愛。
投射:一個人怎樣對你反應這他的內心,你怎樣對一個人反應著你的內心
認同:一個人怎樣對你,可能是被你教會的,你怎樣對一個人,可能是被他教會的。
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對外向者的嘉獎;
Good Sentences/Examples:
愛是什么?按照羅杰斯的定義,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他們改變世界,不是因為迎合了世界,而是世界跟隨了他們。
Related: 投射,認同,當下,愛與自由,拖累癥,精神胚胎,
《不要用愛控制我》,《中毒的愛》,《愛是一種選擇》,《少有人走的路》《沉重的肉身》,《愛的覺醒》。
《登天的感覺》---我在哈佛大學做心理咨詢, 作者:岳曉東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4-11
Key Words: 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人員,自卑,自我披露,現實療法,反移情,格式塔療法,心理平衡,來詢者中心療法,理性情緒療法,精神分析理論,自我防御機制,分裂型人格障礙,解析,
Key Points:
自卑患者的咨詢
步驟1:宣泄不良情緒(思想共鳴,自我披露)
步驟2;轉移比較對象(自我比較)
步驟3:采取具體行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技巧1:人越是在比自己成熟或地位高的人面前獲得尊重就越容易消除個人的自卑感。
現實療法:認為人的心理失衡與障礙表現皆由不能在當前的困難和挫折面前承擔責任而造成的。
原則:聆聽,貫注,沉默,
要點:
1.愛與被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怨恨,自暴自棄等消極情緒反應,目標:減少來詢者不負責任與自我毀滅的意向;
2.人都具有自主自立能力也具成長動力,作用:是來詢者在生活中區分成功的認同和失敗的認同,增加對前者的體驗,減少對后者的體驗
3.重視現在超過重視過去,發掘個人潛能和以往成功經歷
4.重視承擔責任對于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美國短期治療(5次以下)長期治療(15次以上)
反移情:咨詢者對來詢者產生的一種潛意識的愛與憎的情緒體驗,咨詢者將個人對事物的某種偏好投射到來詢者身上的無意識反應。
格式塔療法:通過討論別人的感受體驗以及與之想關的生活經歷來推動其實現自我。
要點:
1.幫助來詢者充分認識到自我在現實中的存在和感受,鼓勵其主動承擔責任,主持自我的治療與感受;
2.許多焦慮都產生于不能正確看待以往生活向當前生活的過度,以逃避現實的做法來處理個人生活長的挑戰和壓力
3.幫助來詢者完成內心中的未完成情結;
4.強調幫助來詢者由環境支持轉向自我支持以使其在一開始就不依賴他人盡量挖掘個人的潛能;
來詢者中心療法要點
1.協助來詢者自省自悟發揮其潛能最終達到自我的實現;
2.人的都有兩個自我,現實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兩者的沖突導致了心理的失常;
3.以真誠,尊重和理解為基本條件;
4.在談話中采取不指責不評論不干涉的方式;
理性情緒療法:
1.當人們接受更加理性與合理的信念時,其焦慮與其他不良情緒就會得到緩解;
2.不合理信念三個特征: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糟糕透頂;
3. ABC理論;
4.建立合乎邏輯的理性信念減少個人的自我挫敗感,容忍自我與他人;
認知領悟療法:
1.它通過主張改變來詢者的認知模式并輔之以行為療法的技術來矯正人的不良情緒和行為;
2.它主要探討來詢者當前認知方式對他行為表現的影響;
3.情調來詢者對自己的問題癥結中的非理性非邏輯觀念的深刻領悟并以此來幫助來詢者重新認識評價自我建立合乎情理的認知模式;
交互分析療法
1.人格有三種自我狀態組成,父母式自我,成人式自我,兒童式自我,三種自我狀態構成了人格的沖突與平衡的基礎;
(P代表父母的價值關是其內化的結果,偏向權威化,A是個人對外界環境的客觀反應與評價,既不情緒化也不權威化;C是人格中的兒童欲望與沖動的表現,偏向情緒化;)
2.人渴望得到重要的人的和愛護與肯定,三種自我的交換作用會因此產生積極的影響或導致自卑和焦慮;
3.綜合之人,增強成人式自我效能而不再受他人的支配,與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
4.傾聽分析;
行為療法:通過環境的控制來改變人的行為表現
1.學習與強化(正負強化)是改變個人不良行為的關鍵
2.很注重心理目標的明確化和具體化;
3.系統脫敏療法,,松弛療法,模仿學習,自勇訓練,厭惡療法,泛濫療法等,核心在與通過控制環境和實施強化使來詢者習得良好行為,重塑個人形象;
New Points:
精神分析理論要點:
1.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
意識:人能夠知覺的心理活動;前意識:指人平時感覺不到越可以經過努力回憶和集中精力而感覺到的心理活動;潛意識,指人感覺不到卻沒有被清除而是壓抑了的心理活動;佛洛依德認為許多心理障礙的形成是由于那些被壓抑在個人潛意識當中的本能欲望或意念沒有得到釋放的結果;
2.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
本我,最原始最本能的沖動,如食欲,攻擊欲,自我保護欲等,它依照快樂原則行事;
自我,是個人在與環境接觸中由本我衍生出來的,他依照現實原則行事,并調節本我的沖動,采取社會所允許的方式行事;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依照理想原則行事,是人格的最高層次,也是良知與負疚感形成的基礎;佛洛依德認為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毛肚沖突及協調構成了人格的基礎,人欲維持心理健康就必須協調好三者之間的關系;
3.人在自我的心理平衡和健康時常對生活中的煩惱和精神痛苦采取自圓其說或自欺欺人等認識方法以求心靈的自慰,這些方法稱作心理防衛機制,通常包括解脫,補償,合理化,投射,轉移,升華及理想化等方式;
4.為使人們領取其心理障礙的根源,人們要接受精神分析的治療,通過移情關系的建立來重塑人格;(解析,自由聯想,催眠等)
自我防御機制:自我防衛機制,只個體在精神受擾時采取的心理平衡手段
包括自戀防衛,不成熟防衛,成熟防衛,神經質防衛等
分裂型人格障礙:不善人際交往,對外界反應遲鈍,社會適應能力差,給人一種古怪不合群的印象。
Related :
羅杰斯,斯金納(行為主義),艾利斯(理性情緒療法),格拉澤(現實療法),佩爾斯(格式塔療法創始人),貝爾尼(交叉分析療法創始人),佛洛依德(奧地利心理學大師精神分析學說創始人),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不合理信念,ABC 理論。
《愛的藝術》作者:[美]艾.弗洛姆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4
Key Words: 愛的對象,交換價值,生存,縱欲,共生有機體,成熟的愛,積極的活動,人的秘密,博愛,母愛,成熟的愛,性愛,自愛,利己,神愛,老子,悖論邏輯。
Key Points:
愛的誤區
1、愛是偶然的;A)在乎被人愛,而不在乎有沒有能力愛;B)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C)不了解“墜入情網”和“持久的愛”的區別, 需要理論,實踐和把成為大師看得高于一切;
B)愛情的產生以權衡對方及本人的交換價值為前提;
愛情和生存; A)孤寂感是每種恐懼的根源,愛情可以使人客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
B)生物性的要求,陰陽的結合
愛的要素: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性愛(佛洛依德):
體內化學反應引起的一種壓力的結果。性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消除這種折磨人的壓力。按照這一說法性要求就像是一種使人引起癢感才刺激,而性滿足就是要消除這種刺激,他認為愛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現或升華’
作者:愛情是意志的行為,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也是一項決定,一種判斷,一個諾言。性要求是人渴望愛情或與人結合的一種表現。
母愛: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因為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贏得,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
父愛:有條件的愛,我愛你,是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
自愛:與利己和忘我的區別
神愛:決定神愛本質的兩個因素
1.神愛的性質取決于母系和父系成分在宗教中所占的相對比重。2.每個個人在他對神的概念的理解和對神的愛的方面所表達的成熟程度。
愛情衰亡的兩種形式(是由社會決定造成的愛情病理學);1、 把愛情看作是性滿足的產物;2. 把愛情看作是結伴思想和防止孤獨的避風港。
投射:1)能導致回避自己的問題,從而把注意力放到”所愛者“的錯誤和缺點上;2)把自己的問題投射到孩子身上
愛的實踐:(學會一門藝術)
紀律:(例,八小時工作,工作之外很少有人能表現出自我紀律;(自我意志)
集中;(傾聽,對自己保持清醒)
耐心;興趣; 愛情
主要條件:克服自戀。(完全從“我“的角度考慮問題,例如雙方都說自己干的活多,在計算時從自己的角度考慮,父母首先關心的是他們的孩子是否聽話,是否使他們開心)
信仰,(相信一個人,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發展的可能性)
New Points:
成熟的愛:保留在即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
成熟“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不成熟的
“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積極的活動:運用人的內部的力量,不管是否達到外部的變化。
消極的活動:受外力的驅使,是一個“受苦”的人,而不是一個“行動”的人。
愛情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所以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Good reference:
“給”比“得”帶來更多的愉快,并不是因為“給”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為通過“給”表現了我的生命力。
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比被愛更重要。
沒有生命力就是沒有創造愛情的能力。
利己的人不是太愛自己,而是太不愛自己。
哲學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問題卻在改造世界。---馬克思
自律:不要把紀律看作是外部強加的東西,而應該成為自我意志的體現,應該感到一種愉快,并且逐漸習慣一種生活態度,一旦放棄它,便會若有所思。
集中:有沒有集中能力表現在能不能單獨地呆著——而這種能力優勢是學會愛的一個條件。(思考:結婚和戀愛的理由,失敗的原因)
克服自戀:有無客觀性和理智是學會愛的藝術的一個關鍵性條件
信仰:相信一個人意味著了解這個人的基本態度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了解這個人的核心或者他的愛。
如果我們不相信自己,我們對于意志的感覺就會受到威脅,就會依附于他人,而他人的看法就會成為我們體驗自己同一的基礎。
Related: 《逃避自由》,《精神分析和倫理學》,投射,墨索里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