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群力的華誼兄弟影院向來人跡稀少,就連節假日也不例外,和中央大街的萬達影城不可同日而語。我們忙里偷閑,是奔著那部執導過《盜夢空間》的諾蘭的新作《敦刻爾克》來的。
影片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于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背后就是英吉利海峽,家鄉就在僅僅26英里之外,但卻似乎永遠也無法抵達。
影片剛開始就步入主題,沒有太多歷史背景的敘述,就算不知道這段歷史的人,也會一下子被帶入電影的情境中,好像你真的身臨其境,是其中一員。電影真真切切地讓你有這樣的感受。觀后,我看了豆瓣采訪諾蘭的視頻,他也說道:
“我是真的想營造出使觀眾有一種置身于敦刻爾克的那片海灘身臨其境的感觸,同時,我更愿意讓他們了解到這個故事有多么偉大,我不太想拍那種將軍們坐在會議室里,在地圖上指指點點的鏡頭,所以我的切入點是海陸空三方面,主要采取了主觀的敘事手法,切換著不同的人物視角,營造出一種感受:和戰士們一起在沙灘上逃命的人是你,坐在平民船只上在海上奔赴救援行動的人是你,坐在噴火戰斗機駕駛艙中的和空中敵人死磕的人也是你。”
親身經歷過的人才有發言權,看過這部影片的我有權利說:諾蘭導演,這些你都做到了。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引用他的話,是因為他拍的電影他自己最懂,并且確實把我的感受都說出來了。
影片第二大特別之處是臺詞極少。據諾蘭自己說劇本只有76頁,他可能是想把氣氛渲染得盡可能的緊張,在生死攸關之際,沒有人會說太多的話,心臟都是懸空的。所以我覺得只有行動和眼神表情達意這個特點,對影片的節奏起到了促進加快作用。
影片第三大特別之處是從開始到33萬得救的軍人回家之前,一直跟隨的就是讓人神經緊繃的配樂。那是一種背景為鐘表秒針的滴答聲,時刻提醒觀影者時間緊迫,而且聲音巨大。在表現空中作戰的時候,音樂中又加入了飛機引擎工作發出的嗚嗚聲,那些聲音強烈地撞擊著心胸,自己儼然已經變成了飛行員,爭分奪秒地與敵人與能耗作戰。原來,配樂原理為永無止境的音階,讓人產生音調不停上升的幻覺,仿佛螺旋槳,永遠在上升,但永遠不脫調,怪不得觀影的時候自己的心一直處于懸空狀態,一直不曾降落過,但是深陷其中并沒有察覺音樂的效應。等戰士們坐上火車歸家那一剎那,聲音戛然而止,世界仿佛一下子安靜起來,一顆疲憊的心才得以著陸,長出一口氣。
我媽媽一直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音樂一緊張,她作為語文教師的預測能力就充分發揮了作用,繼而就瑟瑟發抖起來,果真,一個更加激烈的場面隨之而來,有時,壯烈的情節來得太突然,音樂瞬間飆升,她這時就會閉上眼睛死死抓著我的胳膊……我建議心理素質不太好的人不要自己來看這部影片。因為與其說它是紀錄片,不如說它是懸疑片更恰當些,總會給你一個猝不及防,我的小心臟啊!
在戰士們坐火車回家的情節中,我突然有想哭的感覺,這份幸福來得太不容易。我一下子意識到什么是愛國。雖然我也說不清楚這愛國的內涵,但是知道在自己的國家就有一種安全感吧,不只是在有別國侵犯時才有愛國之心的。看完電影出門,聽見有人說:這什么電影啊!我只能說他太膚淺,他可能看中國影視劇習慣了,總期待著那種浮夸不真實的劇情,因為沒有等到所以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