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用人回歸簡單》由4個篇章組成:用人的原則、用人的難題與誤區、用人的方法、用人者的修煉。整本書用平實的文字闡述了企業用人的精髓,其中穿插鮮活的實例分析,內容十分具有實用性和啟發性。用人的原則,介紹的用人的基本理念,幫助企業修正用人的基本思路。人非常難管理,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能力。人和人還有著完全不同的做事動機,極有有個人的動機是和企業的目標完全重合的。但因為人的潛能是無限打的,如果管理得當,能打破人的極限。一個企業的離職率高,幾乎可以肯定是老板不了解員工造成的。老板往往以為自己很了解員工,其實不然。管理不外乎是管理自己、管理他人以及管理一個機構。這個能力的高低體現在我們自己的效率以及整個組織的效率中。除了我們自己,我們的上司、同事、合作伙伴、客戶、家人都需要我們管理。上司掌握著生殺大全,同事既不是下屬,不需要買你的賬,能不能管理好同事是自己工作能不能做好的一個關鍵因素。企業越大,部門越多,這一類的管理越重要。這一類的管理是以平等關系為基礎的付出與給予。
一群登山者密室了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正當每個人都垂頭喪氣,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感到恐懼時,其中一個人從自己的背包里找出看一張地圖。大家馬上開始討論自己可能身處何方,以及路在哪里。最后大家認定了一個方向,并朝著那個方向走了下去。過了很久很久,他們發現了一處燈光。向著燈光,他們找到了一戶農家,那時他們知道自己得救了。
在他們拼命吃、喝,以慶賀自己再生的時候,農民好奇地問他們是如何找到生路的。他們回答說找到了地圖,并把地圖拿給農民看。
農民一看,頓時哈哈大笑起來。所有的人都不明白那張地圖有什么可笑的。農民解釋說:讓你們得救的地圖不是這里的地圖。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即使是一張錯誤的地圖,也比沒有地圖好。至少它可以鼓勵我們繼續嘗試,鼓勵我們不要輕易放棄。我相信,再我們的管人手段里,目標、使命、價值觀等,就是類似地圖的工具。我們需要它,即使事后它被證實并不完全正確。除了目標、使命的牽引,除了需要權力、權威的指導之外,最為重要的管理手段就是我們的管理制度了。它像紅綠燈一樣,能夠讓我們管理者不在場時,企業也同樣秩序井然。彼得德魯克說:在所有組織中,90%左右的問題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有10%。這10%需要適應這個組織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的語言。張瑞敏說:作為一名CEO不在于你能生產制造多少產品,而是你能制造出多少CEO。也就是你要打造一個平臺,讓每一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價值。
如果我們只有一條選人的標準,我相信這唯一的標準應該是責任心,有責任心的人工作認真,
有責任心的人細致,有責任心的人擅長計劃,有責任心的人有組織性,有責任心的人工作努力,有責任心的人堅韌不拔,有責任心的人有成就導向。選用有責任心的人并對之加以培養,是更經濟、更有效的做法。負面情緒遠比正面情緒還要深植人心。辭退有負面思維的員工,招聘時只招有正面思維的員工。如果只有兩條選人的標準,第二條是是什么?是“適合”。什么人適合你的企業,最終只有你自己知道。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不是最好的人,但必須是適合我們這個特定企業的人。麥肯錫尋找的是這樣一類人:他們來自世界上最好的學校,受過最好的教育,但同時又是一些對自己、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持有懷疑態度的人。麥肯錫知道,只有這樣的人,才會一遍又一遍地推翻自己的設想,想方設法找到一個接近完美的答案。這樣的人是適合做咨詢的。而羅蘭貝格尋找的是具有企業家精神的顧問:這些人擁有足夠好(并不是最好)的教育,善于從客戶的角度以一個企業家的眼光看待問題。使羅蘭貝格引以為豪的是:他們為客戶找到的答案未必是最漂亮的,但一定是最實用的。杰克 韋爾奇說:不需要花太大的精力試圖改變不符合公司文化和要求的人,直接解雇他們,然后重新尋找。
用人之道是用人之長。優秀的經理人關注人的優點并想盡一切辦法把一個人的優點發揮出來,改造一個人、改變一個人的性格不是管理者的任務。經理人的一項修煉是讓自己越來越精準地看清自己和別人的優缺點。
一頭驢子,總覺得自己的主人偏心。它干的活最多,吃的卻是最差,最要命的是,主人總是不理它。而主人身邊的哈巴狗,什么事情也不干,卻得到主人所有的寵愛。因此,驢子決定改變自己。當主人從外面回家時,它學著狗的樣子,搖頭擺尾地對主人歡叫。主人皺了一下眉,弄不懂驢子吃錯了什么藥。當主人做到沙發上地時候,驢子搶先一步,像哈巴狗一樣跳進主人地懷抱,主人大怒,令仆人把這頭蠢驢殺掉了。
肯定自己的優點是自信,了解自己的缺點是成長,善解他人的立場是尊重。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的學習與奉獻之中,成就了他人,也成長了自己。
當發現人不對的時候,不要再做任何事情,把找到對的人當做是唯一的事情來做。
用人的難題與誤區:知識太多,智慧太少。成長的過程,是智慧結晶的過程。只有智慧才能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難解決的問題:復雜性。
讓新員工從基層崗位做起。一個真正追求事業空間和工作平臺的人,不管學歷和年齡如何,為謀得更好的發展,他是可以犧牲暫時的個人收入的。
大才一般有大欲,很難滿足,長留不易;且大才也有脾性,很難管理。而一般的人才唾手可得,但要有慧眼識人、有耐心養人、有方法育人。
留住人才的關鍵,通常不在于我們使用什么樣的手段,而在于我們的心態。
一個猶太商人的兒子在老子的店里工作。他發現有個工人在偷東西。他便問自己的父親,如何懲罰這個偷東西的員工。父親告訴他:“給他漲工資”。兒子吃驚地問父親:“他偷我們的東西,為什么還要給他漲工資?”父親的回答是:“他偷東西,是因為他掙得不夠。”
當我們抱怨人才不忠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是否給了他足夠的報酬與關懷,是否有讓他有足夠的理由留下來?如果我們解決了這個心態的問題,手段、方法就是極易找到的。
如何贏得員工的心?盡管工資福利是最高項,但同樣不可忽略的是企業發展潛力以及企業提供的培訓機會和晉升空間。要調動員工的工作激情,企業要從體制上為員工設計“小步快跑”的職業生涯。即員工成長階梯的層次多一點,幅度小一點。
稻盛和夫說:與制度相比,他更重視人心;與物質刺激相比,他更重視精神激勵;與股東利益相比,他更重視員工利益;與才能相比,他更重視人的品格。他的實踐證明:利他行為具有強大的力量,這條利他之路在競爭殘酷而激烈的商業社會也行得通!
最好的公司既有效率又有情感,次好的公司只有效率沒有情感,不好的公司有情感沒有效率,最差的公司既無效率也無情感。
如何讓企業的發展不受影響,但同時又不違背我們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線?原則一:業務人員以內部提升為主,專業人員以外部招聘為主;原則二:用老員工的忠誠和經驗,用新員工的激情和創新;原則三:幫助老員工持續成長;原則四:不股息不能跟隨企業成長的老員工。
管理是一場博弈,你依賴一個人,就別想管住這個人。為防止對個別員工的過渡依賴,要將這些員工的個人經驗轉化為企業經驗,加強標準化工作。
別把思考都交給了電視,別把聯系都交給了手機,別把雙腿都交給了汽車,別把健康都交給了藥丸。
價值觀的對齊最重要,如果老板和員工有共同的價值觀,很多事情就根本不需要管理(我一直相信,管理的最好狀態是沒有管理,溝通的最高境界是不用溝通)在公司建立起一個相應的文化氛圍,能把有類似價值觀但和公司不太一致的新人同化。
要善于總結并且和員工以及公眾分享自己成長中的深刻感悟,這不僅可以在他們中產生共鳴而讓自己的形象活起來,更容易贏得其尊敬和信任。
我們應該做好了,不應該做老好人。好人會真正地負起責任,不怕得罪人,這樣才能幫助自己地公司,幫助自己地員工,最后真正地幫助自己。老好人會用表面地一團和氣害了自己地公司,害了自己地員工,最后也害了自己。管理過程之父法約爾認為,如果領導者不能淘汰不稱職者,就等于放棄指揮權。
一談到寬容,許多人就把它和懲罰對立起來,這就是極大地誤解。懲罰是針對工作中的錯誤和失職的,寬容是針對員工的缺點和弱勢的。
一個聰明老板要做的,是不斷地“推卸”自己地責任,讓別人操起心來,讓別人多干事情,讓別人變得能干起來。
真正做到授權,要下狠心:一是對下屬,一是對自己。你心疼下屬地后果肯定是反授權,害怕結果不好而心疼自己地后果是把授出地權利再要回來。
很多人地壓力來自把自己看得太重。承認自己地缺陷,承認自己的無力,做真實的自己反而能產生抗壓的力量。
企業需要精神領袖。不做老板做教父,不僅是企業家的個性追求,更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需要。
企業文化70%是老板文化,老板的一舉一動都在深刻影響你的企業價值觀。
杰克韋爾奇的用人規律:“在一個組織中,有20%的人是最好的,70%的人是中間狀態,10%的人是最差的”這是一個動態的曲線。一個善于用人的領導者必須隨時掌握那20%和10%人的姓名和職位,以便實施準確的獎懲措施,進而幫助帶動中間狀態的70%。這個用人規律,被我稱為“活力曲線”
最高效的批評人技巧:找旁邊沒人的時候,姿態不要高高在上,聲音不要高亢;對事不對人,不要點評人格;盡量縮小批評范圍,讓對方去領悟。
咨詢公司最大的價值在于其行業經驗、中立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其團隊可以集中時間攻破某一個管理問題。管理顧問絕對不是萬能的,也不可能在一開始就擁有問題的答案。
要培養一個有誠信的企業,我認為需要企業文化、激勵機制、透明化管理三方面的配合才能有機會成功。
頂級的商人都有4個獨特能力:第一,對人性的深度洞悉。第二,對信息中包含上級的超級解讀能力。第三,一陣見血直逼事物本質的能力;第四,知道“合能贏能大,獨會小會死”這個道理。
老板可以一人打天下,卻一人治不了天下,要懂得“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這個道理,要好好培養自己的團隊和接班人。
企業的競爭本質上就是企業家胸懷的競爭。正面思維+積極處理的習慣,遠勝于能力和經驗。
松下幸之助:經營者除了具備學識、品德外,還要全心投入,隨時飯省,才能領悟經營要訣,結出美好的果實。
企業家都要一種使命感。賺錢當然是最重要的工作,可是,當獲得大量金錢后,使命感便會油然而生。沒有使命感,一個人很快便想到退休。
道德的力量、善的力量、道義的力量,能夠引導我們走出內心的紛亂。
贏,并不緊緊是指財富的多少。客戶的贊賞、觀眾的掌聲和同事的微笑,都可以是你贏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