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語文教師往往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指導自己語文教學的好書來與時俱進地提升自己,若你讀到《語文教學原理與策略》這本書就不會有此苦惱了,甚至反而會覺得欣喜若狂、相見恨晚,筆者就是如此。
西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榮維東痛感本專業教材內容陳舊,學界許多新鮮成果得不到應用,找一本好用的教材太難,于是自己對一個個問題展開學習、梳理和研究,并懷著重建語文課程教學論的學術使命,全面吸收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以王榮生為首的海派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全新思路和專業水準,歷時三年編著成《語文教學原理與策略》一書。
此書采取來料加工方式,博采眾長為主,堅持己見為輔,辨別優劣,披沙瀝金,盡量呈現近年語文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以述帶論”“以論帶法”。按照“語文課程是什么(本體論)——語文課程教/學什么(課程論)——怎么教/學語文(教學論)——什么樣的人教語文(教師論)”的邏輯線索展開。全書共12章,每章論述語文課程教學的一個專題,內容包括專題概述和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診斷,重點則是對基本原理與有效策略的闡述。
毋庸置疑,本書對過去尤其是最新的語文教育研究成果作了一次全面的大總結,達到了中國當前語文教學理論的最高水平。其最大的價值在于將整個語文教學方面的知識作了大更新、大換血,把語文教學科學而有效的原理與策略闡釋得一清二楚,給廣大語文教師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可謂語文教師必備的行動指南。整本書讀下來,筆者有一種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感覺,不禁拍案叫絕:此方為語文教學之正路。我們語文教師再也不能用以往諸多錯誤的方法去教學了。
該書的一大特色是注重理論。編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語文教育亂象叢生、效率低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科學有效的學科教學理論。語文教育不是要不要理論,而是要什么樣的理論。”編者感嘆,“目前我國的語文教學理論基本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水平上,沒有大的更新與進展。”誠哉斯言,語文教師莫不有此感受。因此,編者的初衷很明確,“我們目前要做的是將那些陳舊的、錯誤的、僵化的內容盡快淘汰掉,將那些新鮮的、科學的、有效的理論引進并整理出來,形成一個精要、好懂、有用的語文教學理論與方法體系,提供給語文教師們。讓他們用這些先進、科學、有效的理論知識武裝頭腦,科學有效地教語文。”可謂用心良苦,編者熾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可見一斑,令人肅然起敬,值得點贊。
有了這本教材的指引,語文教師們就絲毫不用擔心自己不會教語文了。如嚴格按書中講的去重塑自己的教學,成為專業的優秀的語文教師必將指日可待,此話絕非虛言。
書中呈現的許多已成共識的觀點非常值得一提,有的振聾發聵,有的引人深思,有的則鼓舞人心。
編者指出,語用學和功能語言學應成為語文課程教學新的理論根基,語文學科應專注語用性,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誠然,學生學習母語的運用才最重要。
編者認為,“語文學科性質”問題可能是個“偽問題”,應轉向“學科定位”“課程取向”“課程理解”等問題。我們確實大可不必再去糾結語文是這樣那樣性,而應關注語文課程應該有何取向、作何理解。
編者強調,語文知識問題是整個語文課程教學研究的核心問題。語文知識不僅是語文課程內容的核心和主體,也是語文能力遷移和素養生成的前提和工具,還是課程實施的話語平臺,更是語文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們的語文知識并不是多得以至于必須淡化、削減,而事實上恰恰相反,它仍然處于營養不良的“貧血”狀態,缺乏真正有助于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之有效、高效的知識。應開發和重建新的語文知識體系,即以“語用學”為核心的語用知識體系,并多借鑒國外語文課程具體、細致、體系化的知識內容。
編者指出,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程內容的選擇與重構。課程應先于教學而存在,沒有明確、具體、有效的課程內容,再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無濟于事。“課程內容建設”比“教學方法改進”更具重要意義。教學的困局在課程,課程的關鍵在內容。對此筆者深有感觸,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下中國語文課程內容是缺失了的,如國外那樣正常的情形是,先有課程內容,再據此編教材,后才有教學,課程內容必須得確定而具體。因此,建構明確、具體的語文課程內容就十分緊迫。
編者強調,閱讀教學的目標不應僅僅是教給學生閱讀技能,還應該教給學生有效的閱讀策略。國外的課程標準已經有大量“閱讀策略”的內容(這些閱讀策略甚至已成為課程內容的主體)。筆者覺得,國外有太多太多呈現在語文教材中的研究成果我們沒去吸收,前幾年出版的精簡《美國語文》就引起過轟動,很期待有人能將美國原版語文教材不作刪減地全文翻譯過來,那將很有可能倒逼并加速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
本書最值得稱道的是第九章“寫作教學理論重建與有效策略”,本章多為編者榮維東博士論文《寫作課程范式研究》的精華,代表了當下中國乃至世界寫作教學理論的最高成就。榮維東認為,“文章寫作”“過程寫作”“交際語境寫作”是寫作課程教學的三大范式,三者可整合成三維寫作教學內容框架。寫作的原理是在特定語境中構造語篇。應重視“交際語境寫作”,即為達成特定交際目的,針對某個話題、面向明確或潛在的讀者,進行的意義建構和交流活動。寫作既是表達和交流的手段,又是思考和探究的工具。可以預見,本章的寫作教學理論將給我們廣受詬病的寫作教學帶來福音,筆者讀了都躍躍欲試。
就閱讀教學而言,本書第六至八章是重點,它既闡明了閱讀教學的通用原理與策略,又闡明了文學類文本和文章類文本共10類文本的解讀及教學,十分耐讀。
讀到好書總喜歡與人分享,《語文教學原理與策略》就是這樣一本指導語文教學嶄新的不可多得的好書。相信有了書中先進理論的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會逐漸好起來。熱忱推薦廣大語文教師閱讀。倘能與《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王榮生、宋冬生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共讀更好。
注:文中配圖源自互聯網,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