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院校畢業的幾位年輕人湊在一起,在巧家縣城城郊租地租房建窯做坯,一只只凝聚匠心的陶坯放進窯子,經過幾個晝夜烈火的煅燒,窯內的土陶已然成器。烈焰熄滅,窯溫降低,開啟窯門,負載于大大小小形制不同的陶器上的激情和意志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些年輕人以制陶的方式承襲著源于人類童年的夢,拓展著藝術的空間。
遙想遠古時代,一團團黏土在烈火中涅槃重生,蛻變為可用可賞之器。這是人類獨有的偉大發明,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如果我們從漢字的起源去考察,“陶”字的甲骨文左部是土堆,右部是兩個人,合起來就是兩個以上的人在窯包上制陶。制出來的陶器很寶貴,必須“重兵把守”,所以,“器”字的甲骨文是中間一只狗守著周圍四只陶器。不僅華夏民族的先民們制陶,世界各地的先民們也先后以自身的方式制陶,且從實用到審美走過了一段漫長而史詩般的創造之路。千萬年間,先民們的夢想和情思隨風遠逝,唯有偶然出土的陶器無聲地講述著他們的圖騰和習俗。
早在三千年前,巧家的先民們就已經制陶。
制陶,巧家具有優越的物質條件。大約在一億八、九千萬年前陸陸續續露出海面形成了陸地,同時河谷深切,造就了巧家的基本地形地貌。漫長的地質年代,受氣候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巧家土壤類型多樣,更有適宜制陶的土壤。再加上林木蔥蘢,水源豐富,因此,當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意識到用烈火改變泥土的秉性的時候,一只只烙上他們生命意志的陶器便誕生了。這些陶器或用于生產生活,或用于隨葬,其中一部分深埋地下,沉睡千年,今天才得以重見天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巧家縣城小東門石棺墓遺址出土的陶器。
1991年6月3日,巧家縣政府在建職工宿舍時挖出石棺墓,出土大量陶器。據專家考證,系三千年前新石器時代遺物。隨后,在七里徐家垴包、蒙姑段家坪等地陸續發現石棺墓,并出土大量陶器。這些陶器器型豐富,實用美觀,其中,單豎耳罐為巧家獨有器型,意味著此種陶器代表的文化具有獨特性。如今,這批古陶被陳列于各處博物館,向世人展示著那段神秘的歲月。
千百年來,在沉睡的石棺墓遺址上,這里依舊族群往來,人丁繁盛,一代代巧家人依山傍水,用泥土塑造生活,發展文化:他們取土筑墻造屋、燒磚燒瓦;團泥成坯,燒制器物,把有限的生命外化為質地堅硬、跨越時空的存在。
今天,這片熱土正發生著劃時代的滄桑巨變,縱橫交錯的大道、拔地而起的建筑群以宏大的場面展示著巧家人的不屈和進取,更讓人感動的是這幾位堅守在城郊一隅,為傳承巧家陶藝默默耕耘的年輕人!《易》云:“備物致用,立功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巧家陶藝的傳承和發展后繼有人,大可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