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父母于子無恩》
這是【意安安廢影舊文】的第19篇文章
1.自古忠孝難兩全
適逢又有一大撥青少年攢著拳頭,緊閉雙眼,狂奔著流向社會的大海洋,可是在高歌“敢問路在何方”的同時,細膩的小心臟里也嘹亮地響起了耳熟能詳的《論語》教誨:父母在,不遠游。
于是你便有了麻花式的健碩糾結:都說小年輕志在四方,二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什么毛線都沒有成就就要回老家去蹲著嗎?要是不回去老爸老媽在家就成了四方盒電視的公益廣告里面的“空巢老人”怎么辦?爸媽為你操勞了半輩子,一旦他們堅持要你回去“務實安分”地生活,你是要殺死你對這個世界還懵懂年幼的求知欲和狂妄沸騰的漂浮夢想,還是要殺死你對這個世界還懵懂年幼的求知欲和狂妄沸騰的漂浮夢想呢?
問題一旦出現,你好像完全沒有選擇?自古忠孝難兩全。不回去就是不孝,回去就不能再忠于自己的內心。這是似乎是一個永遠博弈不出結果的“倫理難題”。所以要么,你選擇徹底妥協,要么,你選擇拖延逃避。總之,你找不出真正對癥下藥的良方。
除了“你回去還是留外“,還有”什么時候結婚,什么時候生小孩”這些個問題,只要父母持否定態度明確表態,從小被教育“百善孝為先”的你,是不是都要為難得分分鐘哭出來呢?
2.父母于子無恩
一個出生于距今124年的中國“自由主義”先驅胡適就在和友人的書信中明確表達過:父母于子無恩。他認為父母在沒有征求孩子意愿的情況下,或是有意或是無意地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首先,可能是帶孩子來世間受苦,其次,如果孩子長大有種種陋習,對社會造成危害,那么生為父母也會對社會產生相應的負面影響。所以他主張,要教他養他,但是絕不居功,絕不市恩。孩子將來如何待他,那是他自己的事,胡適身為他兒子的老爹,這些卻通通都是不管的。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是來這世界上進行自我實現的。父母不應該以“愛”為名綁架孩子的思維,影響孩子的選擇和生活方式;而子女不應該以“孝”為名,或是懦弱地主動妥協,或是被動的抑郁求和。
無論是哪種,都是對自己人生的不負責。因為就短淺的眼光而言,當前的妥協似乎是最安全的選擇,不用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折騰,去成全自己可能成也可能不成的所謂理想。只要往自己的心里退一步,就不用冒著背棄主流的風險去投資一項“看上去很懸“的方案,正確答案似乎呼之欲出,無需多言。但是!代價就是此后多年,你將永遠隱忍著自己蠢蠢欲動的欲望,左手疊加右手地按耐住胸膛左側的勃勃野心,記著是自己”自愿吻別心上人,糊涂換來一生淚印,何故,原是痛苦傷心。“(陳百強《等》)
而如果因為父母的外力,我又想起來胡適在這其中說道的一句話。他說,我要我的兒子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他做我的孝順兒子。
何謂之“堂堂”,我想大概脫不了“坦然、磊落”的意思。對自己坦然、磊落,就是要對自己的意愿正常表達,努力實現,而不是倒幫助著外力自行扭曲;對外面的世界坦然、磊落,就是一旦有機會有能耐,我們就要做一些格局大一點的事兒,不只是為了自身吃喝拉撒,榮華富貴操勞本生,而是要想辦法為人類社會,為這個世界做點好事。那么這些,歸根結底其實都是你自己的事。除非你就是立志于做個殺人放火的反社會人士,那么就請警察叔叔把你抱走,要不這些都是你自己的生活規劃,你的人生選擇,任何人都沒有權利來指手畫腳,就是你的老爸老媽也不行。
涉及自己的人生原則大問題,不妥協不退讓,不要再心理層面就首先覺得自己理虧,自己不孝,這點尤為重要。但是細節的具體情況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胡適也說,那么既是“堂堂”的人兒,自不會打爹罵娘,對自己的爹娘毫無感情。凡是還有點人性的,怎會對自己的爹娘沒有感情,如果不是害怕傷害了自己的爹娘,小年輕又有什么為難之處呢?大可肥著膽兒去做不就是了嗎?這一大篇的文章也自然無從談起。所以這就要考驗我們作為兒女的機智能耐咯。
最后,用羅胖說的一段讓我起了一身雞皮疙瘩的話來結束這篇又臭又長的文章唄。
作為我們這一代,我們有這樣的歷史使命。我們既要堅定地用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善意去抵擋我們的父母對于我們決定的干涉。而對于下一代,我們又要放過我們的孩子,讓他們擁有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
哦,對了。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方的意思是原由,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