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寫下的東西也許在今天看來并不具有特別的意義,但是我想,若干年后,倘若翻看,會想起今日種種。我們所記,無非是想讓某一段記憶,某一件事,某一種經歷能在時光中留存的更鮮明一些,這些當中,必有我們的珍重在里面。
長久以來,我對于“中秋”這個中國傳統節日并沒有特別的感受,如果說有,那大概是在很多年前了,我記得有一年中秋,在奶奶家的一間屋子里,聽著周圍家里發出的熱鬧與歡笑聲,想念我的父母,那時他們在外地工作。好像從那時起,我就覺得中秋應該是有一些想念在其中的,不能忘記家人,不能割舍思念,那種感覺在那一天會變得明顯。
而二零一六年的中秋,卻有些意外地讓我感受到另一種或許蘊含的更深的主題——圓。我不是說月圓,但是這個主題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又和月圓相得益彰,讓人覺得更有意味。二零一六年也是我人生三十歲的一年,人們說“三十而立”,我不知道那是不是代表在這個年紀我們應該獲得事業的成功,獲得一種頂天立地的姿態,但是在這一年里我確實經歷改變,不是像從前被生活裹挾著,盲目地與生活對撞,而是發自內心的改變。這些改變,我在一些零星的文字中已經或多或少記錄了一些,而且我相信我提到這些的時候一定用了很多感恩甚至感情用事在里面,這里不再多說。我要說地是,如果是從這個角度上說,我確實獲得了一種“立”的力量,比如,在這個年紀,我心里涌出的一些讓我信服的原則中,就有一條——不要害怕。這也可以看成是“立”的一種象征吧,如果一個人總是畏懼,總是擔心出錯,那他的生活必然不能呈現出一種成熟的完整性,一定有某一部分,或者在時間進程的某一段里,它是塌陷的,有勇氣是一種普遍正向的說法,但“不要害怕”卻是讓自己和從前的懦弱膽怯告別。
在這一天,我們希望生活中的有些東西是“圓”的。這很有意思,人們每天忙忙碌碌,心中會奔騰過無數想法,受到無數信息的轟炸和洗禮,但是在某一天,心里卻會不約而同產生同一種想法,或至少是同一種傾向,這不是很好嗎?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就已經在這個節日里獲得了“圓”,那是因為,我們通過意念聯接了。也許比能圍坐在一起吃月餅更重要的,是心里的寄托,并不是因為一塊拿在手上的月餅就會讓我們無端生出心愿,而是先有了心愿,因而我們愿意圍坐。就像我前面說的,很久之前的感受,其實也是一種精神的內化,讓我在那一天有了那樣的覺知,進而有了那樣的感受。也許節日的意義在于,我們會比平時更向往美好,即使最遲鈍、最魯莽的人,在這一天里也會感覺到美好的東西是與我們毗鄰的,是值得希求的,美好在這一天浮出水面。
這些就是“圓”,心里多出一個希望,盡管這個希望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可能是模糊的、突然的、難以名狀的,但是它的確存在,像月亮柔弱的光輝一樣,因為這個希望,我們和自己的心離得更近。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即人在什么時候最容易覺得平靜和滿足?有人說是獨處,其實,和獨處類似,倒不如說是當我們和自己最接近的時候。不知道為什么,人很少有這樣的安全感,進而有這樣的安定。我們發明了一種說法叫“現世安穩”,其實現世到底是否安穩與個人的生活究竟有多少關系呢?是因為我們的內心安穩了,所以才覺得世界也安穩了吧?!盎ê迷聢A”,你能看到你眼中的花是好的,頭上的月亮是圓的,這就是足夠的好了,這樣的人生,就可以稱得上“圓”了。
只是世間牽絆這個“圓”的實在有太多。盡管我現在才剛剛活過三十個春秋,卻也已經可以故作滄桑了。原來以為理想是唯一值得高喊的東西,卻發現,高喊人人都可以,在現實面前能夠壓低聲音卻是難得;以前以為日月乾坤,黑白總是分明,現在卻知道,辨清黑白容易,能在混沌中前行卻不易;以前走到絕路,想從全世界出走,現在卻明白,出路永遠不在外面,而在內心。
有人把世界形容成荒蕪,大概我以前寫小說,寫非主流,也用過這樣的詞吧,而現在,這樣的詞又顯得多么幼稚啊,那種感覺,就好像從前的你是一個偶爾在墻外發現了一片園子就慌著跑到里面去玩的孩子,而現在,你會坐在那面墻上,偶爾看看那個園子。
楊絳說:“細細想來,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聽到這句話我有深深的共鳴。是的,沒有什么比內心的平靜更重要的。
凡事求諸內,而不是求諸外。以前也有“求內”的時候,可是非??尚?,可憐。那是因為總怕自己做錯事,總怕自己不被認同,總是戰戰兢兢地渾身搜尋自己的破綻,想要做一個妥帖的人。那時是把“外面”看成第一位的,所以一切的出路都從外面去找,找不到就在南墻邊上轉,沒有別的辦法。可是現在,更學會從內心找“對”的而不是錯的東西,因為只有對的東西才是能夠指引你的,這個指引,是不會像外面的路一樣把你引到南墻上去的,它總能帶你到最通達的地方,它是真的能夠幫你“遇山開路,遇水架橋”的。
所以,人生有了豁然的感覺。
不是想談人生,是由一個“圓”字說開去,這個“圓”是怎么來的,是從這個“豁然”和“通達”里來的。對任何人都是這樣。
所以,多說一句,或許偶爾你會覺得處于困境,困于抑郁,這些都是人生在所難免,怎么做?不如找一個讓心“通達”的方法,不是作樂,而是真的以某種實踐來疏導自己,只要你感覺到這種實踐對你是積極的,有意義的,不管它有多微小,都可以給你帶來改變。當這些改變真的發生,再重新去看待當初的困境,也許你的心上就已經有了出路。
又回到大道理上去了……
才發現主題都還沒說呢,中秋紀事,記的是今天發生的事啊。
其實今天挺有意思的,因為婆婆最近幫我們帶孩子太辛苦,就想借節日的機會一家人出門一起吃頓飯,一個利好消息是:家里附近的呷哺呷哺剛開張,五折大酬賓。所以就和杜先生謀劃了起來,打算一定把這個便宜給沾了。杜先生早上給孩子做完輔食就出門了,還不到十點,相當于打前站,結果隔了十幾分鐘打電話回來,說快來,都在領號,人不齊不讓進!我們一分鐘也沒耽誤就出門了,打著飛的,一路聯絡,到了地方把優優扛肩上就飛奔過去,結果是杜先生和一圈人擠在門口,面色幽怨地走出來說:讓你們不快點,前面剛進去了最后一桌。所以我們當即決定轉移,直接去新世紀的分店開吃,也遠離這個是非之地……
目的是達到了,以我和杜先生的名義請公公婆婆吃了飯。
而且,再給呷哺呷哺打個廣告吧,依然喜歡這家的火鍋,風味絕佳。(備忘:今天吃的是咖喱味的)
吃完公公先撤,我們剩下三人逛了逛,總的來說新世紀的衣服還是太高大上了,后來我們溜達著看見了一家“名創優品”,這種地方沒有給人壓迫感,就欣然地走了進去,給優優選了一個吃飯的兜兜,另外,完全出乎意料地買了一堆化妝品回來……
因為上班,雖然大體的步調沒有打亂,可是看書的機會還是少了很多,所以下午又出乎意料地補了三個小時的覺以后……終于拿起看了會書,平添了心里上的滿足感。
接著就是陪優優玩,哄優優睡覺,以及奮筆疾書。
這就是2016年的中秋,有女兒的中秋。
很高興能寫這篇東西,假日總舍不得過去,貪心地想干很多事,幸好不用恐慌,因為還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