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寫古道,拙筆繪流年(三)
——錢大王村的歷史變遷
作者:黃亦釗 ? ?王淑清
古驛道民間歷史傳說
錢大王嶺位于東西兩山獅虎二峰之間,東邊獅峰多有古楓香樟,懸崖峭壁,西邊虎峰又名百獸山,多有蒼松異木,奇巖怪石,形態各異。
有稱如鳳巖、靈蛇巖、吊鷹巖、金鐘巖、米磨巖、金龜爬壁巖等。
溪澗處有百尺龍鰻巖、金豬飲水巖。溪上方有奶娘鞋、楊文廣靴、二奇巖。
橋上游有狀元印、怪獸出洞、石梁碓磨、流水活舂等。這些形擬景點必須由村里導游帶你去從不同角度來觀賞,否則觀者很茫然。
百尺龍鰻巖和奶娘鞋、楊文廣靴、百獸山的傳說更令人稱奇,相傳北宋年間,楊文廣帶兵南征,路經此地被占據溪邊洞府的龍鰻怪攔道,楊文廣與其一場惡戰,龍鰻怪不敵,退守洞中。后召領百獸精與楊文廣軍交戰,楊文廣軍受阻,兩軍爭戰一年有余,楊文廣戰甲無暇換洗而嵌入體膚,后文廣得奶娘相助,征服了龍鰻怪及百獸精,為使龍鰻怪及百獸精行善,奶娘仙令它們面向東邊的青龍寺,每日聽誦詩文。
抗日名將靈魂的棲息地---念氏宗祠永留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位于邊隅小村落,在清嘉慶至民國年間出了兩位寒門弟子,一位義士念光顯,名步鑾,據《念氏家譜》載“公生于淸嘉慶甲戍年七月十一日(1841年)卒于光緒乙亥年三月十五日(1875年)享年34歲,為人磊落剛正不阿,少年學弓矢習拳棒,家里雖貧困但重情義,道光八年遭匪黨黑夜入刼,步鑾搡杖擊打,使眾賊黨脫逃,保住家鄉免遭生靈涂炭。道光九年步鑾在楊家街與地方長官士卒為一事而爭執,公不畏權勢以理服眾,被眾士卒稱為大丈夫也。
有一楊家少女被逰勇(無編制散兵)搶去,村人不敢救援,公見不平率眾奪回送還鄉里,鄉里人感其恩德。
咸豐十一年,平陽紅布會作亂,并私鑄金錢會,分給為內號,以紅布纏袖為外號,巢于平陽,匪首串通本鄉各匪目分道來縣,籌為內外應,猖獗擾亂地方,公承霞浦縣知事周丙曾尊諭,并任他為五六都聯副(副鄉長級)聯合甲長防范,由于防患末然,后得安靜無事,縣衙贈其匾額曰“山城表率”獎狀。該匾現懸掛于念氏宗祠。
這里還有一位抗日英雄,念正鏘將軍,他出生民國壬子年三月十一日(1912年),卒于民國辛已年九月二十九日,英年早逝,時年29歲。據《地方史料》記載:念正鏘又名念正村、字玉明。貧窮家庭,其父想從眾多子女中培養出一位讀書人,以讓家族出人頭地,因此傾家產資助求學,后來是閩東五才子之首。
相傳
“正鏘少年時逢大兵由閩入浙,路經錢大王,全村老少皆上山避之,唯少年正鏘返回開店買賣。村里只有他一人開店,領將奇之,咨問對答如流,毫無懼色,將領驚曰:‘此子長大必成大器’”。
念正鏘年幼聰明六歲能誦詩文,少年正鏘聰敏膽量過人,在校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天文地理、琴棋書畫無不通曉。在福州師范學校就讀期間,夜半借路燈攻讀軍事書籍,被海軍上將薩鎮冰遇著并得其賞識。
十四歲畢業于福鼎縣高級學校,19歲在省立霞浦中學畢業,(與杜星垣、林椿同學)摯友,同年就讀于福州師范學校。
兩年后棄筆從戎考入十九路軍訓練部學習軍事,業成任霞浦縣指揮部訓練教官,又接任保安中隊長,任期二年有余,成效顯著,被選入廣州黃浦軍官學校深造軍事,后任省保安參謀主任,閩東抗敵自衛旅閩東區司令部上校參謀長,協助李樹棠將軍抗日任閩東防務等職。(時閩東指福建東面地區、轄寧德區、福州區、其13個縣市。)閩東論陷后,任閩西北防務少將訓導官,因槍傷復發,病逝于南平。
其友,愛囯詩人閩東行政長官葉可杭悲痛賦詩曰:喋血四旬病七日,何曾失地不為功。敵鋒已挫將軍死,一角河山萬古雄。
值得一提的是,村里還有一位人才,名念正溎,字章甫,生光緒丙戍年,卒共和辛卯年,自幼聰明通詩文精算術,以珠算聞名閩地,其雙手同時執兩個算盤,同時算不同乘除兩組數,指撥珠飛聲如琴也,快準使觀者驚嘆,屬奇才也。
為緬懷先烈,追念念正鏘抗日英雄事跡,激勵后人,2014年村民自發籌集資金,選在原舊址重建念氏宗祠(原宗祠因年久失修倒塌)前后二座,建筑面積432平方米,坐西向東,前后兩座為重檐歇山頂結構,山門為正門左右邊門,釆用鎏金銅錠包,門前一對雄踞石獅點綴,四柱黑底金字楹眹,額頂懸掛“念氏宗祠”和“念正鏘將軍紀念館”整體頗具壯觀。
進入天井墻邊殘存宋代殘碑文曰“縣楊金家坑五里六都王頭陀五里”文字漫漶(音同“患”,模糊不可辨別)和石磨盤、米臼、石槌、麺架等文物。
大殿及神龕正中懸掛著,清同治霞浦同知周丙曾為念氏家族書寫“山城表率”筆鋒蒼勁,刻工精細。
特此,搜集部分抗戰時期照片以及念氏家族史料和長溪詩社副社長周玉明為悼抗日將領念正鏘公,特撰寫七律詩句懸掛墻上全文曰:
扶桑惡寇逞猖狂,激我同胞勇救亡,
投筆從戎伸壯志,奮身報國斗兇頑,
浦江血戰雄威震,閩海鏖兵浩氣揚,
留得豪情長勛勉,兒孫世代沐榮光。
在歷史長河中,古驛道迎來了多少英雄才子,名人志士和無數商賈勞工者,留下足跡和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