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42歲,是一家大型軟件公司的銷售經理,擁有6位數的薪水,不到六年的時間升遷了4次,這樣一位典型的成功人士卻有諸多煩惱,羅杰的老板對他近年來的工作十分不滿意,羅杰經常感到十分焦慮,對工作沒有方向感和目標感,體能也有所下降,“我的生活簡直一團糟?!?br>
羅杰的生活可以說是現代社會大部分人的寫照,在科技便利的21世紀,看似一切都唾手可得的社會,我們過日子卻像夢游,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動駕駛模式,重復一天又一天。
摩爾艾德在《24小時社會》中寫道“問題的中心是根本性沖突,一方面是工業文明的嚴格要求,另一方面則是人類大腦和身體的固體設計……我們的身體被大自然設計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模式,黎明和天黑之間的徒步距離超不過幾十英里?,F在我們卻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和娛樂,坐飛機就能一日千里,短短一上午就能做出關乎生死的決定。科技革新的步伐已經超過了人們思考后果的能力。我們的思維變的機械化——追求技術和設備優化,而不是人性化,專注于最大人性化和表現?!?/b>
在這個24小時社會,沒日沒夜,我們四處救火,卻不曾給自己留下喘息的機會。這一切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呢?帶著這些疑問,我找到了這本書——《精力管理》,作者洛爾提出了一種新的觀點:精力管理,而非時間,才是高效表現的基礎。高效表現源于有技巧的精力管理。時間管理也是精力管理的手段之一。
什么是精力管理?在本書中,作者是這樣解釋,“精力就是做事的能力,包括體能,情感,思維和意志力?!鄙慕K極質量并非由壽命衡量,而是我們如何在擁有的時間里投資精力的決定。
一.精力的奧秘:消耗與恢復的平衡
提起最富有精力的一群人,相信大家都會想到運動員,運動員是個要求嚴苛的群體,他們有嚴格的作息計劃,飲食訓練,他們的生活圍繞增強,保持和恢復精力為主題,為短期的高強度競技做準備。在《精力管理》一書中,作者就對幾名出色的運動員進行研究,發現這些精英運動員們都會在某段時間面臨著水平發揮的難題,而這些難題歸根到底都是精力消耗和恢復的不平衡。
想象一條打了石膏的手臂吧,石膏的本意是保護受傷的手臂,同時加快恢復,但如果超過一定時間,手臂肌肉得不到訓練,就會因為靜養變得無力,甚至發生肌肉萎縮,但如果完全不打石膏,傷口就無法恢復。精力管理也是如此,全球投入需要在各個層面培養精力消耗和精力再生的動態平衡。
在現實情況中,事實往往并非如此,我們的生活更多的趨向于單線化,我們依靠慣性而抗拒改變,我們奔波于生存而忘記生活,我們的精力在一天天的疲憊工作中消耗殆盡。
該如何做呢?洛爾給出了答案——休息,在本書中,他介紹了幾種好的休息辦法。
1.利用碎片時間見縫插針的休息:學習短跑運動員,把生活拆成一系列可以掌控的階段,既滿足生理需求,又符合自然規律。
2.控制自己的節奏:在某段時間不做工作,比如在飛機上不工作,不辦公,只閱讀和聽音樂。
3.建立積極的儀式習慣:比如工作一個番茄鐘后做1min運動等
我們始終應該記得,時間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我們也應該有限的索取,但時間更是機遇,一個決定資源分配的機會。我們每個人都是波動世界的個體,節奏性存在于我們的基因里,張弛有度才是全情投入和保持健康的關鍵。
心電圖的波動才是正常,一條直線則意味著結束。
二.精力的來源:體能,情感,思維與意志力
《精力管理》一書中將精力管理分為四個方面:體能精力管理,情感精力管理,思維精力管理以及意志力精力管理。
A.體能精力
體能是一切的基礎和核心,紀錄片主廚的餐桌里,我很喜歡的一個chef說過這么一段話:“我堅信好的烹飪離不開好的身體,因為要付出體力活,付出時間,耗盡精力,而作為這種工作的需要,的確吸引了一些有某種受虐傾向的人。”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精力來源于氧氣和血糖的化學反應,而在實際生活里,精力儲備取決于我們的呼吸模式,進食的時間和內容,睡眠的長短和質量,白天間歇恢復程度以及身體的健康程度。
你注意過你的呼吸嗎?當你在憤怒時,呼吸會變得淺而急,這是身體的應急反應,但它會迅速燃燒我們的精力儲備,造成惡性循環,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練習腹式呼吸來獲得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與呼吸一樣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的是食物,食物可以說是我們最重要的能量,可現實情況是,我們只顧填飽肚子而不在意吃下的是什么,我們只顧滿足眼前所需而忘了長遠考量。
《精力管理》給出了這些進食的建議:
1.低脂高蛋白等復合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2.進食的頻率,一天五到六餐低熱量而高營養的食物
3.喝水也很重要,肌肉若缺水3%就會失去10%的力量和8%的速度,喝水不足也會損害大腦的注意力和協調能力
4.早餐非常重要,是新陳代謝重要的推動機制。
同時,睡眠和鍛煉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現代的生活節奏讓熬夜成為家常便飯,但其實不合理的睡眠與生理周期同樣會給身體造成傷害,洛爾在書中提到,可以通過建立睡前儀式習慣輔助良好的睡眠,比如睡前十分鐘寫日記,規定最晚睡覺時間等等。鍛煉也會增強體能精力,無論有氧還是無氧,高強度間歇還是普通的拉伸,都對身體十分有益。
B.情感精力
情感精力即所有能帶來享受,滿足和安全感的活動所激發的情感,情商的意義在于有技巧的管控情感以保持正面積極精力,并最終為全情投入服務。
如何獲得情感精力?
1.單純的變換頻道就可以有效增加情感精力。24小時社會形成了很多單線化人群,而任何能來愉悅,享受和開心的活動都可以為我們增加情感經歷,比如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場美麗的邂逅
2.情感再生的深度和質量。看電視是很多人追求放松的首選,但其只能帶來暫時的恢復,缺乏營養,情感再生取決于活動的吸引力和生動性
3.積極擴充情感容量。自嘲就是很不錯的技能,會自嘲的人也輕松許多,情感精力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足以駕馭所有情感的能力
C.思維精力
近年來,現實樂觀主義開始重新走進大眾視野,即一方面看清事物本質,另一方面還朝著成果和目標努力。思維精力的秘訣就在于專注和樂觀,即間歇的變換思維頻道,達到精力休息和再生的效果。
該如何培養思維精力呢?首先,最重要的是在放松中思考,這世界上很多天才的靈感都是在浴缸里產生的,研究表明,思考會耗費巨大精力,只占體重2%的大腦需要人體25%的氧氣供給,所以我們應當學會放松中思考,不妨試試泡個泡泡浴或者聽聽音樂。其次,大腦是需要重塑的,如同肌肉,積極使用能提高能力,使用不足就會萎縮。年輕人的思維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不妨可以先從學習一門語言或者一門技能開始。
D.意志精力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ny how.”一百多年前,尼采寫下了這句富含深意的名言,用此來解釋意志精力再合適不過。
意志精力是一股掌管所有維度行為的獨特力量,意志精力的關鍵在于性格品質,包括激情,奉獻,正直等。
意志精力的獲取來自于我們最深層次的價值觀,我們必須重新發現我們所認為的最有激情和意義的價值,創造自己的生活意義。
就在不久之前,小確幸變成了小確喪,而“喪”的很大程度就來自于目標感的缺失,激情被抹滅,我們從前進模式變為生存模式,只為滿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過一天算一天,意志精力消耗殆盡,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前進方向,最終導致了所謂的“喪”
隨波逐流或許是很好的選擇,但如果有一天去了自己都不知道在哪的地方怎么辦?
三.精力管理的訓練系統
《精力管理》里將管理精力分為三個步驟:目標-現實-行動,三者缺一不可。
第一步:確立人生目標
人生目標是一種獨特的精力源,會帶來專注,激情和恒心。維克多·弗蘭克爾說過:“人類不應該詢問生活的意義,因為他自己才是需要做出回答的人。每個人都要接受生活的質詢。他只能為自己的生活作答,并負起相應責任。”
這一切可以從思考一個最簡單的問題開始:“我現在的生活是否值得我曾為之放棄過的一切?”或者,“你希望你的墓志銘上寫什么?”
電影超脫里,男主即男老師的第一節課就是,讓學生們寫下你的朋友和家人會在葬禮上如何評價你,只有你開始思考你的目標,哪些人生中重要而不緊急的事,你會發現,一切才剛剛開始。
第二步:正視現實
自我欺騙是人類的天性,我們很難承認理想中的我和現實中的我的差距,就像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總有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但如果不能誠實的面對自己,改變將無從談起。
誠實的面對自己僅僅是第一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同樣重要,真相能還你自由,卻不能替代你接下來要做的事。打個比方,當你堅持說自己只是胖了一點的時候,體重秤可能會無情的把你拉回到現實的軌道上,但接下來你還是要健康的減重飲食睡眠,不然,你仍然會有精力不足,甚至某些疾病的風險。
面對現實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事實,把自己當作研究對象,對人生詳細審查并為此承擔后果,可以由一系列問題開始:你的身體狀況如何?飲食?睡眠?你的工作讓你感到開心嗎?你是否從工作中獲得人生的價值?
其次,內觀冥想也有助益,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做自己的旁觀者,精神學家羅伯特·阿薩喬曾提出,自我意識可以從“我就要陷入焦慮了“向更為積極的”焦慮正在試圖控制我“轉變,前者我們是受害者,而后者我們依然擁有決策和行動的能力。
最后,我們需要在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之間找到平衡。《平靜禱告》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God,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difference.
第三步:付諸行動
所有表現卓越的人都依靠積極的儀式習慣管理精力和規范行為。我們都是習慣的產物,研究表明,人類行為只有5%是受自我意識支配的,95%是自動反應或者對于某種需求或緊急情況的應激反應。積極的儀式習慣能夠展示我們最為看重的事物。
積極的儀式習慣關鍵在于以下三點
1.30天或60天的養成周期,對于時間和行為的準確規劃。這是最核心的,計劃確保我們不偏離航線,準確的時間和行為則是我們最好的保障。
2.建立“事前準備”,在實際進行中,總有意外出現,比如在減肥期受到朋友邀請要去吃大餐,拿這時候對于飲食破忌的事前準備可以是大餐前吃一個雞蛋蘋果,利用蛋白質有飽腹感的原理確保自己不偏離大方向。
3.從量變到質變,深入淺出。不能一口吃個大胖子,就像從來沒跑步的人開始訓練后的計劃是每天10km,顯然不合理,慢慢來,量變總會引起質變。
4.記錄進展,開啟自省模式。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古人真是十分明智,儀式習慣每天完成的如何?沒有完成的原因是什么?只有每日自省,定時記錄,提供正向反饋,一切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正如哲學家懷特海所說,“我們不該培養先思后行的習慣,反過來才是正確的,當人們不靠思索便能做出的行動越來越多,文明才得以進化。”
四.最后的話
在讀精力管理之前的一段日子,我度過了一段低潮期,因為經常不知道干什么的熬夜導致白天很困頓,效率十分低下,這反過來造成我的飲食也偏好高熱量的快餐,可以說很像“羅杰”,生活一團糟。
這本書出現的恰到好處,讓我開始從體能,情感,思維和意志這四個方面審視自己,重新確立目標,像書中所說的那樣去建立儀式習慣,同時也讓我對時間管理有了新的認識,時間管理是一種手段,精力管理才是最終的目標,
任何工作,做人,到最后,拼的都是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