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其實我對趙縣并不了解,選擇去這里玩一天,只是因為春分后,總想著多走走多看看,畢竟在石家莊呆了將近三年卻只因班級活動去過抱犢寨,因此初步定了趙縣(看梨花)和封龍山(散心)。后來,在空間中發現了學長組織集體旅游的活動,因此毫不猶豫的報了名(原本一人,結果帶上了三個小學妹組成了四人行)。
備注:
? 路線:柏林禪寺(免費)----->趙州橋(成人40、持學生證20)--->梨園(免費)
? 時間:鐵道大學7:30出發 9:00達到柏林禪寺—>11:30達到趙州橋—>15:00到達梨園—>18:30到校
? 活動費用= 60+20(報名+趙州橋學生票)
? 其他費用=吃喝+特產(吃喝人均10-20元+吃喝用皆有[本人買了一瓶42度雪梨酒+四包雪梨干+兩小一大驢肉腸= 70 + 40 + 23][特產不是郵回家就是送人的])
? 其他:不需要帶許多吃喝的物品,此三處的消費與日常無很大差異。
柏林禪寺:
百度簡介:柏林禪寺位于河北省趙縣縣城(古稱趙州)東南角,與趙州橋遙遙相望,始建于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全寺占地80畝。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現任住持為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明海大和尚。
個人印象:初入禪寺,印象最深的便是左手邊的那顆樹,說是枯樹卻也不是,上面冒著一撮一撮的新芽,說是尋常樹,卻也不是,它不似尋常禪寺中的其他柏樹或是其他數木,歷經滄桑卻暗含生機的感覺。
達到舍利塔,前方有供奉和跪拜的場所,塔周可供游客環拜。我和學妹們第一次環拜時只知道從左上不知道一定要右下,只知道右旋不知道這個右旋指的是順時針轉,只知道環拜不知道一定要環繞奇數圈(其他注意事項在“左上”標牌周圍均有注明)。總之,到了之后,可以偷偷跟著別人雇傭的當地的“導(da)游(ma)”一起行動。除了我們這些“過客”,塔周不泛有許多看似虔誠的跪拜者,有人三步一叩,有人一步一叩,總之,去了寺廟這些地方,心誠即可。
過了舍利塔有一些佛堂,那些佛堂也只能給游客跪拜不能進入,再往里走便是觀音殿,觀音殿前有許多許愿、求子、還愿的人,有人拿著香有人拿著還愿燭,我和伙伴就是空手去的,倒不是舍不得壹塊錢三支香的錢,倒是覺得沒有那么必要[可能是因為處于中國的教育體制下無神論吧],經過每個殿前,僅深鞠三躬表以敬畏。
過了觀音殿,便可到達萬佛堂,萬佛堂內大小佛像據說是一萬零四十八座,之所以說據說,是因為未能眼見為實!萬佛堂不對外開放(據說好像除了僧人之類,是要辦理手續暫住寺廟的才可進入打坐誦念佛經)。既然不能進入好好的瞻仰佛像面容,我和學妹便在門口望了會,徘徊幾次后,我便念了一遍般若心經而后默默許愿、感謝,方才離去。(因為長輩曾有告誡不能拍攝佛像的照片,便只拍了殿前兩角的鼓與鐘,鐘鼓旁邊還方有提子,應該是在做法事或者其他情況下還會敲擊的吧!)
趙州橋
百度簡介: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建于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第二早(還有一座小商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約1397年(也有些資料為大約700年)后,歐洲才建成類似的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榮獲石家莊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它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個人印象:
買票的事是帶領我們的學長一手包辦的,直接只買了趙州橋園區的票,并未包含橋梁展館的部分。因此去的只是兩個文化展館和趙州橋園區的。
下車的時候,靠近B展館,因此先去了這里。AB展館都意在展示燕趙文化,包括剪紙等傳統手工藝品的展示以及特產的銷售。看到那些剪紙、皮影、木刻,心中頓感之前的愚昧無知。我曾一直吐槽石家莊的各種不好沒有家鄉好,一直吐槽河北的各種不好,卻忘記了曾在這片土地上蘊育的燕趙文化哪里是我這個才來這么幾年且沒有用心觀察過的淺薄的人所能了解的呢?后期,我想我會好好惡補學習一下在這方土地上發生的事情、擁有過的情懷。
粗粗看過展區,我們便蹦往了趙州橋景區,景區除了趙州橋以外,還有八仙大道等。其實,趙州橋在我們這次非專業的人里只有幾個詞,比如“歷史悠久”、“滄桑感”……因此,我們只是這么看了看它,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僅此而已。
梨園
百度簡介:趙縣梨園位于“中國雪花梨之鄉”—趙縣,梨果是趙縣的傳統優勢產業,種植面積25萬畝,年產量3.8億公斤,所產“趙州”牌雪花梨以其獨特的品質享譽國內外,被譽為“天下第一梨”,榮獲“中華名果”稱號。
個人印象:去梨園的路上可謂是“坎坷”,正逢梨花節,因此除了平時來趙縣進購梨的人們以及過路的運輸車輛,來梨園的可謂是人山人海。
其實呢,我在梨園(及其周圍)就做了三件事:賞梨花、爬樹、買特產。
在賞梨花之前,有一個學妹是跟我介紹過梨花啊桃花之類的,是可以采的,沒有關系,一開始,我還不是特別相信,后來,我遇到了一個正在采花的大叔大娘,才知道確實如此。大叔大娘架著梯子采摘梨花,一方面是為了讓每個枝頭只留一到兩個,待成熟之時能收獲飽滿的梨,另一方面,梨花收集起來時可以賣錢的,收購這些梨花的人,有的是為了授粉,有的是為了制作化妝品之類的。通過和大叔的聊天,我還略學會了如何區分哪個是鴨梨樹和雪梨樹。雪梨樹開的花是略帶粉色,而鴨梨樹是白色的。在梨園附近有不少養蜂人,當然了,有蜜蜂必有蜂蜜,不過,因為時間關系,我只是這么遠遠地看了看,并沒有去嘗一嘗新鮮的蜂蜜,也沒有買上一罐回來。
寫在后面:
出來玩,真真是一半的時間都在了路上,出發之時還抱怨著怎么還沒有到,回來的時候卻已經睡成了某種動物(你們懂的)。總之,原本以為的簡單賞景的旅途,卻又收獲了別樣的體悟,心中只剩滿滿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