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拾花生最早的記憶,來源于上小學的時候。
那時學校有自己的田地,其中有很大的一塊用來種植花生。到了收獲季節,全校師生一起上陣,務必保證顆粒歸倉。
一般男老師是揮鎬主力,用來把結了果實的花生植株從它們生長的土壤里面刨出來。高年級學生的工作是負責把花生秧從土塊里面抖落掉,把花生果實摘下來。
我們低年級的,就跟在后面完成清理工作。刨花生的時候,雖然男老師們都很賣力,但是仍然不可能做到每一叢花生秧都能完整地從地里刨出,總會有一些花生果實遺留,那么從地里把它們找出來,就成了撿拾花生的主要目的。
我記得自己拿一個小鋤頭,沿著地壟一叢一叢慢慢翻找。人小力氣小,又不肯放過任何一種可能性,總是落在最后。
這主要是自己不夠聰明,那些聰明的同學們,才不肯下力氣按照花生秧的栽植株距一叢一叢尋找呢,他們基本上就是象征性地用小鋤頭刨兩下,然后就往前走了。
后來長大一些,家里分了土地,收花生的時候,基本流程仍然是一樣的,只是走在最前面揮鎬頭的,變成了自己的父親,后面是母親與姐姐抖落土塊摘撿果實,而我跟妹妹,做最后的收尾工作,爭取把土壤生長出來的所有花生,都裝進自家口袋里。
土地承包到戶之前,除了參加學校的收獲勞動,也會在生產隊的花生地里,等待著允許開撿的時刻。
生長隊的花生地,也是一樣的收獲路數,前面有人刨開了,后面是抖落土塊摘果,最后是撿拾的隊伍。
不過撿拾的人,明顯都不肯用心。因為他們都知道后面還有我們這一大群孩子,等待著撿漏兒。撿拾的人馬虎一些,我們的收獲就會大些,所以他們才不肯用心。
這些記憶都很值得回憶,但是認真想想,也都是非常遙遠的故事了。
不過,昨天我又經歷了一次撿拾花生的機會。
這些年花生的種植與收獲,都已經實現了機械化。聽說,機械化好是好,但是花生果實的遺漏,比手工勞動時要多很多,所以每年到了收獲花生的季節,也就是中秋節前后,專門會有人去撿拾花生。據說,有的人一個收獲季,每天都能撿拾幾十斤,收獲非常可觀。
因為放假沒啥事,妹妹說可以去拾花生,于是開車出發,找到了一塊剛剛收獲結束的花生地,撿拾起了花生。
機械化收獲,確實遺漏比較多,就算不去翻動土壤,僅僅在表面上尋找(主人家已經粗粗找了一遍),也能夠發現許多。如果肯花點功夫,把土壤翻動幾下,找到的就更多了。
這塊花生地,大約五六畝的樣子,主人家剛剛收獲結束,允許外人進入了。地里撿拾花生的人有十來個,都拿著小鋤頭,塑料桶一類的工具,看樣子都很專業。不像我們幾個,僅僅帶了一個塑料袋,翻動土壤,用的也是自己的一雙肉掌。
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場景的兒子,是最開心的,一會兒玩蟋蟀,一會兒扔土塊兒,一會兒又鉆進旁邊的玉米地里模仿和平精英的戰斗,玩的不亦樂乎。
許多年了沒干過農活,身體已經變得很僵硬,適應不了在地里蹲著干活兒的節奏。大約堅持了一個多小時,我們幾個就累到不行,決定離開。
不過,收獲還是很不錯,估算一下,大約有七八斤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