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科爾姆·托賓的《大師》找到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畫像》,閱讀未久,就覺得亨利·詹姆斯的敘事猶如他晚年的形體,肥碩而移動不易。我的意思是,大師在寫一個簡單故事時,因為太喜歡琢磨筆下一個個角色的心理活動,哪怕是只出場了半本書的銀行家老杜歇先生,哪怕是如蜻蜓點水般出現的銀行家太太杜歇夫人,他都要將他們當時的內心世界揣摩透了以后一一呈現。或許是,亨利·詹姆斯動筆《一位女士的畫像》時,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科學方興未艾?如我這樣修過一點點心理學的讀者,面對心理描寫,有的段落讀得我津津有味,有的則讓人昏昏欲睡——亨利·詹姆斯最著名的小說竟然在100年后的各種讀書平臺都未能獲得高分評價,恐怕作品太拘泥于心理描寫是這部作品最大的“硬傷”。
撇開那些因為作者過于沉溺而顯得冗長、拖沓的心理描寫,《一位女士的畫像》其實有一個很好的故事:出生于美國的伊莎貝爾因為父母雙亡生活幾近無著狀態,家在倫敦、常年游走在歐洲和美國的姨母也就是杜歇夫人表面上為了開闊她的眼界暗地里也是想為她找一門好姻緣,將伊莎貝爾帶到了倫敦。在倫敦姨母的家花園山莊里,伊莎貝爾以其清麗和直接的性情,贏得了姨夫、銀行家老杜歇先生和表兄拉爾夫·杜歇。這使得伊莎貝爾更加躊躇滿志地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為此,她拒絕了美國富商戈德伍德先生和英國貴族沃伯頓勛爵的求婚。因為喜歡伊莎貝爾的清麗和直接,表兄懇請父親增加給伊莎貝爾的遺產以幫助她葆有自由生活的態度,哪里知道,7萬英鎊反而害了伊莎貝爾。因為人見人愛而變得自以為是的伊莎貝爾,因為有了7萬英鎊而顢頇得看不清梅爾夫人為她設計的圈套,即便眾人勸阻都無法讓伊莎貝爾決定下嫁死了妻子帶著女兒艱苦度日的假裝很文化的沒落貴族吉爾伯特·奧斯蒙德,懷揣的夢想是用自己的錢挽救一個有修為的貴族于窘迫中。后來,戲法當然被戳穿了,可是婚前先鋒的伊莎貝爾在對婚姻失去了期許以后還是回到了意大利她與奧斯蒙德的家里,不消說,一個曾經想要活出自我來的伊莎貝爾,從此淹沒于蕓蕓眾生的生活窠臼:在沒有希望和未來的婚姻生活中打發時日。
亨利·詹姆斯的寫法也許讓今人感覺閱讀的不耐煩,可是,他落筆記錄下來的伊莎貝爾這個人物,卻是可以經久不衰的。自以為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關于婚姻視旁觀者所有的建議都是陳腐的,于是一意孤行地奔向自己辨不明晰的愛情里,在英國、意大利伊莎貝爾不是孤案,就是此地的任何年代,都不會缺少這樣的女性,為了愛情背棄自己的家庭背棄自己的教養背棄自己固有的生活習慣,結局又怎樣呢?時至今日離婚已然不再是被人戳脊梁骨的丑事,但是,進入婚姻后覺得自己看錯了對方的男女多半會像伊莎貝爾那樣選擇回到家庭將不那么順暢的婚姻生活進行到底。
所以說,將文學作品看作人類生活的教科書是文學在傲嬌,不是嗎?就算將《一位女性的畫像》作為女性學堂的教科書,就算每一位女性必須持有女性學堂的畢業證書,伊莎貝爾的婚姻悲劇也不會不見后來者。不過,亨利·詹姆斯的小說總是有狠招,這一部是,讓梅爾夫人的計謀陰險得不得了!梅爾夫人為什么要設計讓伊莎貝爾嫁給奧斯蒙德?因為奧斯蒙德的女兒其實是梅爾夫人與之茍且后生下的。伊莎貝爾不是得了7萬英鎊的遺產嗎?好,嫁給奧斯蒙德吧,她的女兒從此不必在修道院里過著窮人一般的日子了。什么樣的女人才能想出如此毒辣的計策?在亨利·詹姆斯的邏輯里,只有美國人!他很美國有多深呀?奧斯蒙德雖然常年居住在意大利,卻還是一個美國人。與美國有著如此深仇大恨,難怪行將就木的亨利·詹姆斯,會將自己的國籍改換成英國。